祝義材:“最后一公里”很關鍵
2011-3-19 16:2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謝文哲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雨潤集團董事局主席祝義材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物價上漲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綠豆價格狂飆,大蒜價格暴漲,生姜價格上漲催生網上出現了“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和“糖高宗”等調侃用語。他說,這些調侃,表面上反映的是食品價格居高不下,背后卻暗藏著我國現代農副產品物流體系尚存不足的現實,是國人對菜籃子“不能承受之重”的擔憂。
祝義材代表指出,“農民賣菜難,居民買菜貴”,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最為典型的例子是,菜價在進入流通市場后的“最后一公里”坐地上漲,漲幅高者超過50%。因此,治理和打通蔬菜流通環節的“最后一公里”已經成為平抑菜價的關鍵。
造成“最后一公里”菜價暴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仍然以各地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為主,農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四個環節。其中包括從農戶到產地批發市場、從產地到銷地的運輸、再從銷地的批發市場到零售終端共4個環節。中間會發生包裝費、燃油費、市場管理費、運費、進場費、攤位費等各種費用,最終體現在消費者身上就是菜價大幅上漲。此外,由于我國農產品物流經營分散、技術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導致了農產品運輸過程時間長,在途運輸損耗嚴重。據統計,我國水果、蔬菜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率在25%~30%,而發達國家一般控制在5%以下,美國更是控制在1%~2%的低水平。居高不下的在途損耗必然會提高物流成本。這種流通模式不僅中間加價環節過多,而且流通效率低下。據統計,我國蔬菜零售價格中有1/2至2/3來源于流通環節。農產品物流效率低下是造成菜價高企的根本原因。
二是,目前我國農產品的增值稅抵扣政策并沒有完全落實。各地農產品收購發票不統一,無法實現跨區抵扣;致使增值稅抵扣政策執行困難,增加了銷售終端特別是連鎖企業的稅收負擔;致使超市的蔬菜價格始終比農貿市場高,這是造成城市菜價高企在政策層面的原因。
三是微觀層面的原因。因為“農超對接”不暢導致農民直接進城賣菜,由于農民本身在城市生活成本高、社會保障匱乏,為了養家糊口,只能在零售環節對蔬菜加價。此外,在不少城市,流通環節過于復雜,部分經營者壟斷市場、操縱價格,也是蔬菜及其他農產品價格走勢怪異的原因所在。
祝義材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賣菜難、買菜貴”的難題,建議要從國家層面高度重視,成立專門領導小組,牽頭疏通農產品流通渠道,從全局角度進行戰略規劃和布局,給予政策支持,最好能像“關心糧食安全一樣重視農產品流通”,爭取用3~5年時間建立起高效、暢通、安全的農副產品現代流通體系。這是保障我國食品安全、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對實現農業現代化,解決“三農難題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他建議:
一、加快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現代化農產品流通體系。2009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將物流業列入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為目前農副產品物流業的發展創造了歷史性的機遇。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業,實現從產地到銷地的直銷配送,對于加速農業的產業化、標準化和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議在大型城市建立農產品物流交易中心,在技術、管理、供需、平臺建設、交易方式等方面全面創新,推行電子商務、安全溯源,實現跨時間交易,跨地區配送,把城市農產品消費半徑從百公里提高到千公里,使之不再依賴于近郊農田。各地政府應降低外地農副產品交易的門檻,實行稅費減免,對大型物流企業在政策上給予傾斜。
二、延伸農副產品物流產業鏈條,培育“綠色”生產基地。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是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和農產品的標準化。要依托農業專業化合作組織,實現統一生產標準、統一農資供應、統一生產計劃、統一品牌銷售,把各地的特色農產品作出品牌和規模,再通過現代化的流通體系把這些特色農產品推向全國、行銷世界。
三、加快信息化進程,搭建現代農副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建立全國性的農產品供銷信息平臺,為流通企業提供商機,同時嚴格監控投機炒作行為,保障終端市場的供應和價格穩定。政府可以與大型企業合作,共建信息共享平臺,同時在經營上提供指導,在人才上給予扶助。通過信息服務網絡化構筑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防火墻。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滲透到每一環節,推進農產品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的產業化、標準化生產水平。同時,購置農副產品檢測設施設備,成立相應管理機構和建立嚴格的檢驗檢測制度,對相關輸入、輸出農副產品進行檢驗檢測,確保農副產品安全,打造令國人放心的綠色的“菜籃子”、“果盤子”和“米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