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業:網購時代失落的“跑腿人”
2011-3-17 21:5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電子商務時代的盛宴讓2010年的中國互聯網業界興奮異常,但是隨著年末快遞業“爆倉”問題的爆發,人們無奈地發現,負責網絡購物“最后一公里”運送的快遞業沒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既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么便宜的事”,一位要求匿名的國內某大型民營快遞企業的董事長對時代周報喊冤,經歷了2011年春節期間的 “爆倉”等麻煩后,他憤然于網絡購物網站對快遞行業進行指責和抱怨。
這位董事長認為:“一分價錢一分貨”,在當前的市場價格下,快遞企業很難提供讓網商和消費者都滿意的服務,而現在,一方面要求員工收入跟著經濟增長同步,一方面油價上漲,這一切都讓快遞成本大幅增加,所以“必須讓價格理性回歸”。
“跑腿人”的煩惱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一方面讓網絡購物商賺得盆滿缽滿,另一方面因為快遞業的送達不及時也帶來數不清的投訴和麻煩。2010年12月,國家郵政局的統計信息顯示,當月完成的2.6億件業務中,有效申訴為1858件,比2009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81件,增長139.1%。
3月初國家郵政局宣布取締17家快遞企業,其中包括申通、中通、宅急送和韻達等知名快遞企業的加盟網點。國家郵政局新聞發言人劉君對時代周報表示,這次行動源于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專項檢查,重點就在于無許可經營和跨范圍經營。劉君表示,目前全國有接近6000家快遞經營企業,大部分是取得了經營許可的,所以“問題不嚴重”,他也表示,針對去年以來的“爆倉”等問題,作為監管方,國家郵政局主要從治理市場環境入手,將在技術方面制定快遞操作規范等。
目前,中國的數千家快遞經營企業大部分已經是“四通一達”的加盟網點,即申通、中通、圓通、匯通和韻達,另外還包括順豐速運、宅急送等大型企業,這些企業占據了快遞市場超過一多半的份額。以業務量第一的申通快遞為例,其2010年日均業務量200萬票左右,營業額超過100億元,而全行業去年的業務量是23.4億件,業務收入達574.6億元。
盡管市場的盤子越做越大,但是快遞業發展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中國電子[0.89 2.30%]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達到了4.5萬億元,網上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5131億元。但是,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方盈芝介紹,經過這些年的準備,電子商務市場的很多條件已經成熟,所以才出現爆發跡象,但是這時候快遞業發展并沒能及時跟進,以致跟不上電子商務的發展勢頭了。
就像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形容的那樣,快遞業是“被拖著走”,對此,中國快遞業的風云人物、宅急送的創始人、現任星辰急便董事長陳平認為,傳統快遞業跟不上電子商務的特殊需求,很大程度上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中國電子商務在2000年以前就出現了,但是快遞業直到2006年才取得合法身份,以前都是黑戶,反觀國外市場,快遞業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的,比電子商務早了二三十年,所以運作機制比較成熟”。
歡喜冤家
多年來一直不受待見的快遞在2009年左右遭遇新郵政法的束縛,當時業界甚至一度預言一年將有1/3的快遞公司死去,但正是網絡購物的爆發使得快遞業開辟了新的業務增長領域。盡管沒有統一的數字,但是時代周報從各方得到的說法是,網絡購物占到了目前快遞業業務量的六成左右,各家公司的業務比重有所不同。
所以,對于目前受到的電子商務網站的怨氣,快遞業內也有話要說。中國快遞資訊網首席顧問徐勇就對時代周報表示,“網購”對快遞的依存度是100%,是快遞的服務方式助推了“網購”的蓬勃發展,是“四通一達”等快遞公司的低價競爭助推了“網購”的高速發展,成就了電子商務,“沒有快遞就沒有電子商務今天繁榮的景象!”
無論如何,深切感受到快遞“瓶頸”制約的電商網站們開始了自我調整,他們都在籌劃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以擺脫對傳統第三方物流的依賴。1月19日,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淘寶網的東家阿里巴巴[13.80 -4.17%]集團首席執行官馬云宣布,期望首期投入200億-300億元人民幣打造倉儲網絡體系,并創建一個綜合物流平臺。
不僅如此,最近兩年來,馬云指揮的阿里巴巴已經完成了對百世物流、星辰急便和匯通速遞的投資和股權收購。在馬云的同行中,京東商城于2009年初開始投資建立快遞公司,凡客誠品也在成立之初就建立自己的快遞公司如風達。2月23日,當當網也宣布公司組建配送服務公司,并將其打造成為獨立高效的物流開放平臺,年內就能正式運營。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方盈芝對時代周報表示,電商網站們自建物流體系也屬于“被逼無奈”,目前國內大型網絡購物企業基本都提出了自己的物流計劃,主要還是因為國內的產業形勢,快遞公司本身的服務無法滿足網絡購物的發展,而服務好的價格又非常高,電商們為了保持網絡購物的低價屬性只能自建物流。
據星辰急便董事長陳平介紹,現在但凡投資做網絡購物的,大多都會提出配建物流體系,一個億的投資可能就需要8000萬分配到物流領域,也就是占到整個融資額的六七成,電商網站也呈現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轉變的跡象。
于是,有物流專家提出了警告。戴定一和陳平都指出,自建物流無可厚非,但是也應有度,太專業鋪的攤子太大的話可能會利用率不高,導致成本增加,創造出的價值和效率反而降低,“而且也應該是階段性的,長遠來看不能代替第三方專業物流,二、 三線城市甚至鄉鎮一級還是應該交給專業物流公司,”陳平表示。
對于網商們撇開自己單干的趨勢,上述要求匿名的快遞企業董事長帶有不屑意味地表示不會介意,“要以開放的心態面對競爭”。而在申通快遞營銷總監夏祖彬看來,做物流顯然不是簡單的事情。此前有媒體夸張地引申夏祖彬的話為“網站自建物流五年內掀不起風浪”,他對時代周報解釋,“雖然自建物流理論上可行,但是不像建網站有一個點就行,物流是若干個點才能組成一個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對于網站們自建物流,反思的聲音也從來沒有停止,比如電子商務行業觀察人士郭保衛就發言思考,自建物流是個燒錢行為,馬云投資的百世物流被業界認為是始終養不大的樣子,而在郭保衛的總結中,馬云3500萬元投資了星辰急便,但是一年后“打了水漂不算,還留下江湖笑柄”。
另一方面,不單是電子商務向物流滲透,快遞從業者們也把觸角伸進了電子商務領域。順豐、宅急送、申通快遞這三家就各自成立了順豐E商圈、e購宅急送、久久票務網三個網站以自己的物流體系作支撐。而且申通快遞營銷總監夏祖彬還透露,申通正在嘗試進入電子商務領域,今年下半年就會有新動作。
不過,中國快遞資訊網首席顧問徐勇對時代周報指出,網購市場剛性需求爆發暴露了以特許加盟模式為主的民營快遞企業的種種弊端,也讓許多民營快遞企業的決策者誤判了發展戰略的正確性,一次次喪失了轉變發展方式的機遇。徐勇認為,中國快遞業必須改變現在的特許加盟模式,“世界500強公司沒有一家是特許加盟模式的”。
對此,上述要求匿名的董事長也承認,快遞業發展模式急需轉變,而且方向就是向直營化發展,他的意思是指借鑒順豐速遞的模式。順豐速遞在快遞業被認為是一個低調的另類,他一直堅持直營投資模式,所以價格相對高一些,但是它的營業額有消息稱已經超過了申通快遞,達到110億元。
還有一點,在戴定一等專家看來,快遞業之所以無法跟上電子商務的速度,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快遞業在運送中不得不承擔起“柜臺服務”職責,而這原本應該是傳統銷售商家承擔的,但是現在快遞公司對商品提供推廣、服務、調換甚至收款等多項功能,但是傳統快遞業并沒能提前進行這方面儲備,由此導致問題出現。所以現在業內也在研究快遞行業是否需要轉變單純的“跑腿人”身份或者該如何轉變。
行業重組即將到來
而對于快遞業的價格上漲,最近也一直是外界爭論的焦點,業內則流傳的一句話是“漲價找死,不漲價等死”。夏祖彬表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漲價的核心在于成本,所以在各種商品普遍上漲的背景下,物流業價格上漲也是必然的。
3月初,順豐快遞曾發布公告稱要收取上門取件費,但是緊接著又宣布暫停,據稱是受到了各方的反對才收回的。夏祖斌認為,不排除今年下半年快遞行業部分公司會再次調整價格,這要看各家公司的經營情況和市場形勢。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表示,中國快遞業其實已經走過混亂競爭這樣一個初級階段,雖然現在企業數量眾多、參差不齊,而且去年網購火爆后,更有為數眾多的小快遞公司冒出來,但是經過幾輪洗牌整合,從長遠發展來看最終會形成幾家龍頭企業帶頭的局面,“有跡象顯示第一輪兼并重組浪潮就要到來”。
在這種背景下,快遞業和電子商務之間的矛盾就可以被定性為一種暫時性現象,研究人士認為經過雙方的協調磨合,矛盾會消除,陳平預計的時間應該是“這兩年B2C網站自己做物流的狀況會放緩,三五年后快遞和電子商務的矛盾就會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