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傳導通脹不容忽視
2011-3-10 14:1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市場預計,2月進出口規模將持續季節性回落,由于上游大宗商品價格高企推高進口商品價格,2月貿易順差可能大幅收窄,甚至可能出現逆差。雖然貿易盈余收窄有益于我國國際收支平衡,但在當前全球范圍普遍出現通脹的情況下,對于通脹通過貿易渠道的傳導效應須多加警惕。 一般來說,春節過后我國貿易盈余會大幅收窄,主要是由于制造企業為確保春節后的訂單能按時交貨,會趕在春節假期前生產及交付。同時國內需求旺盛拉抬初級產品進口數量,加上資源類產品進口價格上升,進口增幅明顯大于出口增幅。去年3月我國外貿進出口就曾出現單月逆差,當時的情形與今年2月相似。
當前來看,貿易盈余收窄,甚至個別月份出現逆差并不是壞事。國際收支是影響一國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貿易平衡改善、貿易順差占GDP比重持續下降,顯然為人民幣匯率穩定提供了條件,也能減緩資本凈流入速度,減輕貨幣政策壓力。(下轉A07版)
(上接A01版)此外,逆差出現也說明我國經濟增長正從外需拉動更多轉向內外需均衡拉動,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
不過,貿易盈余的變化也反映出當前通脹正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大不確定因素,通脹通過貿易的傳導機制不容忽視。
通脹通過貿易傳導是雙向的。一方面,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帶動國內物價上漲,導致輸入性通脹風險。目前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超過60%,這體現在各主要大宗商品上,從而決定了我國輸入型通脹壓力漸趨剛性,國際市場價格變動對我國物價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從國際范圍看,標志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CRB現貨指數2月上漲2.04%,CRB期貨價格指數上漲4.02%。原油價格仍處于上行通道,這些都可能成為加劇國內通脹形勢的催化劑。
另一方面,國內通脹通過不斷上揚的出口價格也影響到海外。雖然當前出口領域的通脹較為溫和,但用工荒導致的勞動力工資上漲、人民幣匯率和原材料價格上升已經開始影響生產成本,不少出口企業通過提價來消化成本上升。此外,加工貿易占我國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加工貿易進口的增量部分很可能轉化為新增產能再次出口。2月PMI中新出口訂單、進口價格都繼續上升,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預示著未來幾個月出口量價齊升,將給進口國消費品價格帶來顯著壓力。未來我國將與各國共同面臨世界制成品價格上漲的趨勢。
當然,從根本上說,當前全球性通脹肇始于美國泛濫的貨幣供給。美國連續量化寬松加速了全球流動性泛濫,大量資金流入商品市場,并通過資本和貿易渠道流入新興市場國家,加劇這些國家的通脹水平。為控制通脹,中國運用了多種價格和數量型工具。但正如央行副行長易綱所言,這些政策發揮作用的空間越來越窄,治理通脹的成本越來越高。輸入型通脹壓力與國內物價上漲相互疊加,使得防范國際通脹環境的“發酵效應”變得極為關鍵。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在貿易手段上,首先應減少過大的貿易順差。過大的順差造成貨幣升值的壓力,央行被迫在市場上購匯,投放大量基礎貨幣。通過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改變出口依賴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可有效減少經常賬戶順差,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其次,應實現貿易結構優化。我國貨物出口的55%是加工貿易,在出口貿易國際產業鏈分工領域,中國制造處于初始原材料供應國與最終消費產品生產國之間,受到兩端的擠壓。如果不調整外貿產業結構,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單純通過擴大進口減少順差,國際大宗商品需求攀升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強通脹輸入國內的價格機制。從根本上說,中國對外貿易必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同時通過調控經濟增長速度,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擴大內需以減少對外需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