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通脹”的罪魁禍首真是“貿易順差”嗎?
2011-3-1 14:4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表示“貿易順差過大是通脹的源頭”,應該用多種手段漸進式治理通脹。易綱稱目前通脹形成惡性循環,應擴大內需,不要通過壓制出口減少順差,而應增加進口。 “貿易”和“通脹”,前者是一國的對外經濟活動,后者則是區域或國內的貨幣現象,盡管二者都與經濟相關,但“外事”與“內務”之間畢竟相隔遙遠,至少也不那么容易被扯上關系。如此看來,將當前國內的通脹之源歸咎于貿易順差過大,的確多少給人以“顧左右而言他”之感。
更何況,通脹歸根結底其實是緣于貨幣發行量超過了經濟發展增速,通脹率則是超發貨幣占經濟總量的比例,從這個角度來看,貨幣超發其實才是導致通脹的最直接因素,這個時候,國人辛辛苦苦、好不容易賺來的“貿易順差”,卻反而成了通脹的“罪魁禍首”,的確有些冤枉。
應該承認,通脹的形成,很多時候其實并不來自單一的誘因,而是諸多經濟要素合力的結果。例如,當前的通脹其實并非我國所獨有,而更多是個在全球范圍內都非常普遍的貨幣現象,而全球糧食與石油價格的上漲,也更多被視作此輪通脹背后的真正推手。
不過,對于國內而言,通脹的確還有著不少中國特色。畢竟,所謂貨幣超發,央行其實并不能隨心所欲,之所以超發鈔票太多,央行也的確有央行的無奈,而這個難言之隱還真是與“貿易順差”關系密切。按照國內的外匯儲備政策,出口型企業并不能直接獲得美元,這些外匯收入必須由央行買入并儲備,而為了購買外匯,央行當然得放出相應的人民幣,放在國內貿易順差的背景下,央行為了購匯而印鈔,的確也是迫不得已。只不過,當出口的商品已經在國外流通,相應的貨幣卻只能在國內流通,“貿易順差”以“超發貨幣”的形式留在國內,通脹的發生,也就在所難免了。
基于上述視點,將“貿易順差過大”作為國內通脹之源的分析,其實切中了國內貨幣現象的本質。只不過,與其說“貿易順差”是國內通脹之源,毋寧說維持匯率的外匯儲備政策才是真正意義的通脹之源。從這個角度來看,貨幣這只“老虎”之所以被圈在國內,繼而引發通脹,“獎出限入”的外匯政策正是始作俑者,而真要緩解“貿易順差型”通脹壓力,適度放松外匯管制政策,放寬人民幣境外投資的限制,或許不失為值得嘗試的對癥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