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內蒙古:“ 十二五”瞄準發展八大產業

2011-2-23 19:1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十二五”既是內蒙古實施“富民強區”戰略的重要時期,也是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矛盾的凸顯期。這一時期,內蒙古面臨怎樣的內外部發展環境?應該重點發展哪些產業? 
  發展環境利弊并存
  從國際環境來看,“十二五”及今后一個時期,對內蒙古影響較大、也最需要關注的事情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全球市場和貿易的開放度發生深度變化,這對內蒙古來說尤為重要。支撐我國重化工業階段和外需型經濟的主要外部市場環境是全球化和這些年世界貿易投資自由化,內蒙古作為資源大區是這一時期的受益者。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受到來自世界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和新興發展中國家市場、貿易轉移變化的影響,對內蒙古產業的優化升級和中高端發展形成挑戰;二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使內蒙古面臨的發展和增長壓力越來越大;三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可能導致的世界經濟再度下滑因素,決定了世界經濟復蘇前景仍充滿不確定性,這將影響我國乃至內蒙古“十二五”期間潛在增長率。
  從國內發展環境、條件看,我國經濟進入新的重化工業階段,后發展地區完全依賴資源型經濟的可持續性在減弱,完全依賴資源開發所形成的產業能力將面臨嚴峻考驗。而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傳統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在減弱。國內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我國工業化已進入新階段,工業化中期階段的產業和產能大投放已成過去。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和大規;A設施建設投入正在逐步減弱,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面臨嚴峻挑戰,而短期內提高國內消費水平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在謀劃經濟的合理布局過程中,將推動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梯度轉移作為保持既有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近兩年來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區域性發展規劃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性文件,凸顯國家戰略區域或地方試驗示范的政策效應。 
  從內蒙古自身發展看,在經濟社會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汲取產業發展的歷史經驗,重視環境變化的約束。
  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后,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重大跨越。內蒙古在產業發展上經歷了三次大的時期:第一時期是“一五”時期,國家生產力布局重點在東北、華北和西北部分地區,在內蒙古調整布局了白云鄂博鐵礦,包頭鋼鐵廠,第一、二機械制造廠等6個重點項目,初步奠定了內蒙古現代工業的基礎;第二時期是我國改革開放前二十年(1978年—1998年),內蒙古在撥亂反正中積極探索發展思路,有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城市股份制、農村經營體制等改革,努力擴大對外開放,為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拓展道路;第三時期是改革開放后十年(1999年—2009年),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內蒙古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機遇,借力國家經濟進入重化工業階段的契機,結合地區實際,形成了能源、冶金、農畜產品加工和化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六大優勢特色產業體系……
  這一系列的變化凸顯出國家生產力布局和把握好戰略機遇期對內蒙古快速發展的重大意義。
  產業發展亟待突破瓶頸
  面對上述重點關注的內外部環境變化,“十二五”及今后一個時期內蒙古產業發展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或矛盾需要解決。
  產業存在資源高度依賴性。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資源型特征顯著問題,而是由產業結構的單一性所決定的內蒙古經濟發展長期和持續不平衡,以及由此導致的地區差距拉大和整體競爭力被削弱。內蒙古工業中90%左右為資源型產業,煤炭、電力、天然氣、鋼材、電解鋁、水泥等主要工業產品絕大多數是資源型產品,占全國同類產品的比重較高。這種產業和產品結構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容易受市場和調控政策的影響。
  產業發展存在不均衡性。在內蒙古六大優勢特色產業中,能源、冶金建材、農畜產品加工業所占比重較高,2009年三項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1.34%;而化工、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僅占12.2%。產業結構趨同,產業延伸不足,工業產品主要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為主,產業鏈短、精深加工不足。“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及資源型)產業較多,節能減排壓力很大,這些均與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產業的集中、集聚和集約性弱。主要表現為工業園區布局分散,入園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企業集聚程度低,產業發展中初級產品多、大路貨多、高附加值產品少。這些不僅造成園區重復建設、資金浪費,影響土地資源、基礎設施、環保設施的高效利用,更主要的是不利于形成上中下游產業集群和大中小企業合理配套發展的格局。
  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內蒙古服務業發展仍以交通運輸、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為主導,目前這3個行業占服務業總量的55.1%。以現代物流、信息產業、文化產業、體育產業、金融業、教育、租賃、商務和居民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基礎相對薄弱,其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租賃、商務服務業及房地產業分別只占全區服務業總量的3.1%、6.5%、1.97%及6.5%。另外,內蒙古服務業的經營意識薄弱,發展方式仍較粗放,行業布局不盡合理,發展質量和效益與先進省區相比有較大差距。
  因地制宜推進重點產業
  通過分析國內外發展環境和自身的特點,內蒙古“十二五”期間應通過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區域性規劃和差別化政策,進一步鞏固提高內蒙古資源型產業在全國產業分工中的基礎和主導地位;強化內蒙古裝備制造業在維護好國家產業既有競爭優勢的承接轉移和支撐功能;培育和發展內蒙古特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能力;構建和提升內蒙古作為國家多元碳匯體系的示范試驗區效應;深度挖掘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就業空間;有效促進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逐步建立起多元發展、多級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建設國家新型能源重化工業基地。圍繞建設國家新型能源重化工業基地,推進內蒙古煤、電、用一體化建設,發展新型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屬基地。提高煤炭提質轉化和清潔利用空間,延伸煤炭工業的產業鏈條,實現煤炭產業優化升級。以電力通道建設帶動電力產業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積極謀劃擴展電力需求增長的空間,大力推進交、直流特高壓、超高壓電力通道建設,構建服務于國家的新型綠色能源基地。完善和提高國家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氣、煤制乙二醇五大示范工程,規;、精細化發展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等新興產業,建設國家石油替代品生產基地。積極發展有色金屬及貴金屬加工業,推進探、采、選、冶、加一體化建設和冶電聯營,建設國家有色金屬戰略接續基地。
  ——建設國家稀土研發生產應用儲備基地和交易中心。突出稀土資源的戰略地位,著眼于生態和環境保護,形成“稀土—新材料—元器件—終端應用”的產業鏈,加強稀土資源儲備和交易平臺建設,提高稀土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扶持稀土新材料產業發展,制定扶植稀土產業發展的政策,設立研發機構、專項支持計劃和發展基金,積極研發高純度稀土、稀土功能材料、永磁材料、永磁電機、儲氫材料、鎳氫動力電池等稀土應用產品,加速推進稀土產業向應用領域延伸。引入資本市場交易機制,提升稀土產品價格的內在價值,支持包頭建成我國最大的稀土產業應用基地和交易中心。
  ——建設國家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充分發揮內蒙古農畜產品的資源稟賦優勢,重點推進糧油、乳肉等農畜產品深加工,增加品種數量,提高加工檔次。按照龍頭企業帶動的產業化、集群化發展思路,努力培育一批大型龍頭企業和馳名品牌,積極推進農牧林產業鏈的延伸。圍繞實施內蒙古新增百億斤糧食能力建設工程和百萬奶牛、百萬肉牛和千萬肉羊高產工程,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區,加強畜產品基地、飼草料基地和畜種基地建設,推進農畜產品深加工和精細利用。培育綠色品牌,開展綠色農畜產品原產產地認證建設。
  ——發展壯大裝備制造業。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規劃落實重大裝備技術示范項目,著力發展煤炭機械、化工機械、運輸機械、汽車及配套產業等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包頭的載重汽車、鐵路車輛、非公路礦用車等車輛制造;推進鄂爾多斯的汽車及配套產業、工程機械、煤礦機械及配套產業等快速壯大;加快赤峰和通遼的風電設備制造及配套產業等項目建設進度,積極承接化工機械及配套產業、機床附件等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產品轉移。逐步形成裝備制造業主要產品系列化、產業規;岣咧卮笱b備成套水平、產業配套和自主創新能力。抓住國家調整和振興裝備制造業及汽車工業的有力時機,發展壯大內蒙古裝備制造業。
  ——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力爭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前沿技術創新,破解內蒙古產業價值鏈低端循環的發展現狀,提升參與產業分工的主控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積極開發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綠色能源和清潔能源,將內蒙古建成千萬千瓦風電基地和綠色能源示范基地;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積極打造多晶硅-單晶硅-太陽能級硅片-太陽能電池組件為主的硅材料產業鏈,發展多晶硅切片及電池、太陽能電池切片、半導體組件等延伸產品,形成光伏產業集群。推進硅、鍺新材料產業化,重點引進和發展輻射探測器、熱電材料、新型光纖材料等鍺下游延伸項目。依托煤化工項目,大力發展合成材料、碳纖維等新型材料;大力發展生物產業,積極推進傳統醫藥產業向高端化、細分化發展。生物制藥產業重點發展微生物制劑、微生物培養基材料、獸用疫苗和綠色生物農藥等。大力發展生物育種工業,促進牛羊良種繁育。加快中蒙藥材種植加工基地建設。
  ——站在確保祖國北疆生態安全高度,構建國家多元碳匯體系示范基地。內蒙古地域廣大,地貌多樣,森林、草原、沙漠、濕地廣泛分布,其中,森林、草原和人均耕地面積均居全國第一位。建立符合國家利益和適合內蒙古的多元碳匯體系,既是對世界單一森林碳匯功能和多元碳匯交易的貢獻,還可以通過植樹造林、保育草原、治理沙漠、保護濕地、減少破壞、恢復植被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為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順應產業發展的規律,大力發展服務業,加速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金融業等與內蒙古優勢特色產業密切關聯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物流業,以生產性物流為重點,充分發揮其產業融合功能,形成西部、東部物流園區和口岸物流帶“兩區一帶”的現代物流格局,逐步將內蒙古建成承東啟西、南聯北開的區域性物流基地和聯通歐亞的國際陸路物流基地;以健全金融組織體系,培育地方金融龍頭企業為抓手,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培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加快推進企業上市,提高上市公司再融資能力。加強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結合能力,建立中小企業貸款貼息、信用擔保、信用評級的聯動機制。積極發展保險市場,推進農牧業政策性保險,煤炭、建筑等高危行業的責任保險,形成多層次保障體系;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發展工業設計、包裝、節能、能源合同管理、工程咨詢等服務業。圍繞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城市商圈商務功能,以會展和中介服務為突破口,加快發展為生產服務的商務服務業。積極培育功能完備、運作規范的中介服務體系,重點發展投資與資產管理類中介服務業、經濟鑒證類中介服務業、法律類中介服務業、組織協調類中介服務業等。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