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是緩解“城市病”的一味良藥
2011-2-18 12:0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個城市的發展及其效率,與它的規模是高度相關的。
有專家分析認為,從人口規模角度看,一個城市的人口少于10萬時,其規模收益是負的。因為雖然城市規模較小,沒有多少公共負擔,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各種社會服務的供給會明顯不足,城市居民相互間的協調及由此產生的效率也會很低。當城市人口達到20萬以上時,城市的規模收益會由負轉正。而在城市人口達到50萬以前,城市發展會一直面臨較高的外部成本,城市規模收益也會小于100萬到200萬人口的城市。但當城市人口達到和超過200萬的時候,城市發展的外部成本會進一步上升。隨著城市人口規模繼續擴大,城市規模凈收益率會迅速下降。
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管理手段的更新,城市規模收益出現拐點的人口規模值也會出現變化。不過有一條客觀規律是不變的:城市規模小了不行,但也并非越大越好。近年來,我國一些超大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日趨顯現,就是例證。
在今后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很多城市在成長過程中都將面對一個突出的矛盾: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資源日益短缺,“城市病”日益凸顯,一些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規模凈收益率開始下降;另一方面,從居住到出行,從工作到娛樂,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城市提供舒適宜居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空間的要求越來越高。
解決這一矛盾,要求我們在規劃和建設城市時必須改變思路。“智慧城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并很快成為眾多城市發展的目標。
2011年1月,上海市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建設智慧城市,推進城市的基礎設施、高端產業的發展、電子商務的使用、城市管理的服務水平、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等方面工作。
2010年9月,浙江寧波市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決定》,使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上升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之一,并與創新型城市建設互為支撐,成為“十二五”期間寧波城市發展的主要目標。
廣州、深圳、武漢、南京、佛山……越來越多的城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間把建設智慧城市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智慧城市建設不僅在我國成為潮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已啟動或在建的智慧城市項目大約有1000個。看來,建設智慧城市已經成為全球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
什么是智慧城市?專家介紹說,和此前的“數字城市”不同,智慧城市通過互聯網把無所不在的、被植入到城市的、物體的、智能化的傳感器連接起來,形成物聯網,實現對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城市因此將“更加快捷、更加聰明”。
建設智慧城市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加快建設智慧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系統。通過加強就業、醫療、文化、安居等專業性應用系統建設,通過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的規范化、精準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進城市公共資源在全市范圍共享,積極推動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協調高效運行,在提升城市運行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同時,推動城市發展轉型升級。
各種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得城市管理在細節上的改進成本大大降低,從而能夠不斷提升城市的運行效率。這是建設智慧城市給城市管理帶來的一大變化。另一方面,建設智慧城市也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從而提升城市的運行效率。
比如,人們生病了可以通過遠程醫療系統享受“私人保健醫生”的診療,再不用辛苦跑到醫院排隊。對個人而言,免除了奔波排隊之苦,節約了時間,對城市而言,緩解了交通擁堵。
又比如,家庭安裝上“智慧電表”,結合了現在的水表、電表、燃氣表等,通過智能系統家庭所用水、電、燃氣等信息都會被登錄在家庭網絡平臺,人們不但可以遠程遙控家用電器,還能在家中利用太陽能發電,讓這些“綠電”輸入電網,獲取報酬。
智慧城市有“大智慧,也有“小智慧”。瑞典斯德哥爾摩2007年8月開始試點智能交通系統,按照不同的擁堵程度對交通收費。兩年后,斯德哥爾摩交通擁擠狀況減輕了18%,與此同時乘坐公共交通的人數大大上升,整個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4%至18%,是為“大智慧”。而在韓國首爾,一些重點路段的分道情況能根據車流量大小及時作出調整,從而使道路資源的利用效率達到最優,比如一條雙向8車道的公路,上班時段調整為進城方向6車道,出城方向2車道,而下班時段則反之,是為“小智慧”。建成“大智慧”需要較長的時間、系統的規劃設計,建設“小智慧”卻往往只需一點用心,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智慧城市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前景,未來人們將生活在快捷而又聰明的城市里,基于智慧的基礎設施,城市里的各個關鍵系統和參與者進行和諧高效的協作,達成城市運行的最佳狀態。當然,這一切需要我們從現在就開始做起,既要有“大智慧”,也要有“小智慧”。(本文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