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陰縣加快發展方式轉變 邁步從頭越
2011-1-8 10:3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日前通車的首條橫貫陜南的十天高速公路建設中,漢陰段從征地拆遷到施工建設一舉榮獲省高速集團十個獎項中的8個,奪得十天線之冠。這樣又好又快的發展速度同樣體現在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考評綜合排名中,漢陰縣2009年躋身全省進位最快的10縣,榮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爭先進位獎”,并在2010年被市委授予“升級晉檔、科學發展”先進縣。
一項項榮譽桂冠見證著昨日的歷史,卻擋不住漢陰從率先突破到跨越發展的鏗鏘步履。
“十一五”:提前交卷 發展最有說服力
盤點“十一五”——這是漢陰歷史上投資強度最大,發展速度最快、質量最好、城鄉面貌變化最為顯著、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不僅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的主要任務,生產總值、一產、二產、三產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城鄉居民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九項主要指標實現翻番,其中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翻了兩番。
30萬漢陰人民奏響了突破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時代交響曲。全力推進工業生態化、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三化進程”,著力實施工業擴張、新農村建設、城鄉繁榮、道路交通“四大突破”,傾力打造新型建材、富硒食品、園林縣城、三沈文化、油菜花節“五張名片”,一個富強、文明、和諧的新漢陰,已在人們眼中日漸清晰。
2010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8.8億元,是2005年的2.6倍。三次產業比重由2005年的38∶23∶39調整為30∶34∶36,二產所占比重攀升了11個百分點。國企改制全面完成,全縣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增加到38戶,2010年工業總產值達到25億元,實現增加值7.5億元。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1.763億元,是2005年底的4.66倍,年均增長46%,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500萬元,年均增長24.4%。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7.8億元,比2005年增長1.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22元,比2005年增長1.1倍。
“變化簡直是天翻地覆!”這是人們對該縣大力改善基礎設施的由衷感嘆。“十一五”該縣累計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64億元,是“十五”期間的3.86倍。不僅開天辟地建成了橫貫其境的高速公路和二級公路,還爭取項目資金4.8億元,縣財政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改造9條通鄉公路280公里,完成通村水泥路195條803公里,2條27.5公里的南北環線全面竣工,在全市率先實現100%鄉鎮通等級路、100%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標,全縣公路總里程達1755公里,成功創建全省交通運輸示范縣。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在全市首家榮膺“全國綠化模范縣”。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工,無電村全面消除。寬帶、有線和無線接入網覆蓋全縣城鄉,順利實施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廣播電視“村村通”覆蓋297個自然村。
城鎮化、工業化、產業化三龍齊飛。縣城新建城市主干道和改造老城區道路各14條,鳳凰廣場、龍崗園林、月河人工湖等市政工程相繼建成,月河之南崛起了一座現代化新城區,成功創建省級衛生縣城和省級園林縣城后,又強勢啟動國家級衛生縣城和國家級園林縣城創建工作。強力推進澗池、漩渦等5個重點集鎮建設、19個市級新農村建設、95個扶貧重點村和16個特困村建設,重點村全部達到“五改”、“四化”、“四通”、“六進村”標準。招商引資11.4億元,其中投資5000萬以上的項目就有6個。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流轉土地2.5萬畝。月河工業園區、富硒特色農業園區、休閑觀光旅游區正使漢陰月河川道成為全市經濟新的增長極。
民生是科學發展的根本,破解“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養老難”該縣招招見效。4.8萬中小學生享受“兩免一補”、“蛋奶工程”,漢陰中學順利遷建,職教中心、實驗小學建成投用,15所災后恢復重建學校如期完工,高中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全縣23.4萬人享受到農村合作醫療保障,1.74萬城鎮居民享受基本醫保,公共衛生保障能力明顯提升;2.86萬城鄉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3012戶“五保戶”得到集中供養;建成廉租房8800平方米,覆蓋保障對象584戶。綜合減災應急處理機制逐步健全,社會建設不斷創新,先后被授予“省級平安縣”、“全國雙擁模范縣”、“全國白內障無障礙縣”、“全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示范縣”。
“十二五”:再展宏圖
新鮮出爐的“十二五”規劃,又為漢陰未來五年的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
以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區、新型建材與富硒食品聚集區、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區、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為支撐,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社會人文化進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六大突破、四個翻番”,即工業發展、特色農業、城鎮建設、教育強縣、基礎建設、民生保障取得新突破,確保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城鄉居民收入翻一番以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依托“一園三區”(月河工業園、科技產業園聚集區、新型建材聚集區、蒲溪富硒農產品加工聚集區)重點發展新型建材、富硒食品、輕工紡織等特色工業,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旅游業、社區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建成漢陰綜合物流園區、富硒食品物流中心、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新型建材配送中心和糧食物流配送中心。
工業將繼續保持強勢崛起。“十二五”末,預計工業總產值6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55億元,工業增加值22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4%。新型建材產業有望大舉突破發展,將漢陰打造成西北最大的新型建材產業基地;以發展低碳經濟為方向,加快高科技、新材料、新工藝等項目建設,促進制造業良性發展;以蒲溪富硒農產品加工聚集區為依托,著力打造富硒魔芋、富硒糧油、富硒畜禽、富硒小吃四大產業;加強生物醫藥研發和醫藥化工龍頭企業培養,建成生物防銹顏料、中藥原材料生產基地和民爆產品集散地;加快蠶絲、特種紗線、面料、服裝等產品開發,做大做強繅絲輕紡工業。
按照“一軸一主一副五點”的城鎮體系布局,加快縣城“東拓西延”和“南擴北充”步伐,完成城區天然氣主管網和3個加氣站建設工程,把漢陰縣城建設成為安康中心城市副中心。加快澗池、蒲溪、平梁、漩渦、漢陽、鐵佛寺等中心集鎮建設,突出抓好澗池集鎮建設,將其建設成為漢陰經濟社會副中心。以水、電、路、氣、房、環境六大工程建設為重點,按照土地集約利用、產業集聚發展、農民集中居住和管理服務城鎮化“三集一化”的原則,大力推進中心村、重點村建設,建成農村新型社區100個。完善適應全體居民需求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力爭十二五末,縣城、集鎮和農村人口各達到10萬人。以提高農產品質量效益為核心,加快月河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區建設,建成集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循環農業于一體的示范工程。
民生將得到更大的保障,財政將大幅增加對民生工程的投入。著力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完成全縣中小學教育布局調整,完成漢陰中學遷建、39所標準化小學、10所標準化初級中學以及81所幼兒園建設。建立覆蓋城鄉居民,能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醫療衛生服務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努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保障機制,完成18個鄉鎮文化服務站、179個行政村及11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任務。加快城市養老服務中心、區域敬老院建設,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達到88%以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0%以上,新建保障性住房5000套。力爭“十二五”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6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