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筆濃墨寫大道--“十一五”鹽城公路建設發展紀實
2011-1-5 13:3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十一五”期間,鹽城市搶抓國家擴大內需和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歷史機遇,快速推進公路交通建設。到2009年末,全市社會公路總里程達17870.2公里,且已形成以高速公路為主骨架,以國省干線為支撐,以農村公路為配套三網相聯的公路網絡,實現了市區10分鐘、縣城20分鐘、重點鄉鎮30分鐘接通高速以及市到縣通高速公路;鄰近縣通一級公路;縣到鄉通二級公路;鄉到鄉通三級公路;鄉到村通四級公路;所有行政村和村民集中居住點均通四級以上水泥路的目標。
打破瓶頸 實現內通外暢
干線公路是公路運輸的主動脈。由于經濟基礎相對薄弱,鹽城市交通發展歷史欠賬較多,特別是干線公路里程偏少、等級偏低、路網結構不合理、功能不配套的問題比較突出。
進入“十一五”以來,該市把完善干線路網結構、全面提升道路等級作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全力推進國省干線公路建設。全市普通干線公路累計完成投資120多個億,是“十五”的10倍,建成8條一級公路500多公里,其中6條橫向一級公路直通大海,而“十五”期間還沒有一條標準的一級公路。2009年,全市在建干線公路里程突破600公里,建成一級路通車里程160公里,年末全市共有干線公路1461.0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22.3公里,一級公路587.1公里,二級公路454.642公里。
204國道是一條縱貫鹽城市南北的國家級沿海經濟干線公路。原204國道鹽城段技術標準低,線形較差,服務水平低,城鎮化現象嚴重,通行能力明顯不足,已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交通運輸需要,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對204國道進行改造建設勢在必行、迫在眉睫。該市超前規劃,分期對204國道鹽城段實施改造。2007年,204國道鹽城南段100公里開工建設,2009年底已實現全線貫通;2009年起,又把204國道建設主戰場移到鹽城北段,今年已實現全線建成通車。
新204國道與沿海鐵路、沿海高速公路組成縱貫全市的綜合交通大走廊,使得鹽城市的交通區位優勢日益凸現,對沿海地區承接資本轉移、引導產業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城市化發展的作用將日益彰顯,對鹽城區域經濟在更大范圍、更深領域、更高層次融入長三角經濟圈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十一五”以來,鹽城市很多公路重點工程項目都圍繞著沿海展開:興建了市區331省道、東臺333省道、大豐332省道、射陽329省道、濱海327省道、響水326省道等6條通海一級公路。目前,大部分路段都已建成通車。
路好,人趨之,商機無限。沉睡的荒灘蘇醒了,寂靜的海港沸騰了,綿延582公里的海岸線成了投資商追逐的“熱土”!改善民生 促進產業發展
駕車穿行在鹽城鄉村沃野,最強烈的感受莫過于農村公路的巨大變化。
“十一五”期間,鹽城市共投入41.43億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6954公里、危舊橋梁1687座。目前,該市農村公路總里程已達17111公里,總量列全省第一。農村公路已成為農民兄弟的“增收路”、“致富路”。
該市鹽都區尚莊鎮農戶田里長出的蕃茄,以前因為道路不通,銷路不暢,價錢便宜,吃不了少苦,卻賺錢不多。如今,車子一直開到田頭,路通了,信息也靈了,銷路更暢了,尚莊萬畝大棚蕃茄已遠銷蘇南、安徽、山東等地區,僅此一項該鎮農民人均年可新增收入100元以上;郭猛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潘黃千畝大棚蔬菜產業帶、秦南萬畝葡萄園區、大縱湖萬畝特水養殖基地、學富高架瓜蔞種植等一大批高效規模產業依路而生,生機盎然,競放異彩。
大中鎮是全國最大的早酥梨生產基地,早酥梨種植面積3萬多畝,畝效益超過4000元。在農村公路通達之前,果品銷售大多靠果農自己艱難運出或小商小販低價上門收購,全鎮的高效農業一直難成規模。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實現村村通后,大中鎮高效農業種植面積已占總耕地面積75%以上,公路兩邊高效農業產業帶,將做大做優,越做越好。
路通了,百姓創業致富的思路也闊了。據不完全統計,“十一五”期間,全市農村每年新增摩托車、拖拉機等逾5萬輛,農業機械化率不斷提高,種養殖專業戶不斷增加。農村公路建設推動了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城鄉客運一體化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鹽城市把農村客運班車通達工程與農村公路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目前,全市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達99%,基本建成城鄉一體的交通客運體系。
加強管養 提高公路通行能力
鹽城市高度重視公路養護保障工作,堅持“更好地為公眾出行服務”的理念,切實提高公路通行能力。該市先后實施GBM工程400公里,建成省級文明樣板路492公里,完成綠色通道建設461公里,完成路面大中修310公里。全市瀝青路面小修機械化作業率達到90%,一級公路路面保潔灌縫、綠化修剪全部實現機械化,縣級養護單位瀝青路面綜合養護車擁有率達到100%,瀝青路面大中修全部實現機械化。2009年末,全市干線公路優良路率達到87.2%。
“十五”期間,該市在養護實踐中摸索出以“八化”為核心的精細化養護模式,即路面清潔化、行車舒適化、路肩草坪化、邊坡線條化、道口標準化、路田分隔化、養護機械化、管理信息化,并被省廳公路局在全省推廣。“十一五”以來,該市堅持以人為本、以車為本,將精細化養護向“景觀公路”、“文化公路”的創建上延伸,努力打造彰顯鹽城特色的精品路、品牌路、特色路。204國道鹽城段、233省道射陽段、231省道阜寧段等路段被譽為“精細養護的樣板”。該市修訂出臺了《鹽城市干線公路小修保養檢查考核與經費支付實施細則》,規范市場監管,明確考核辦法和獎懲措施,大力實施路肩、邊坡、邊溝、綠化、橋頭跳車、集鎮段的整治;全市實施的公路路面大中修工程和危橋改建工程內在質量和外觀工藝都達到規范要求,保持了良好的路容路貌。
該市還大力發展預防性養護和再生利用技術,圍繞干線公路路況檢測調查、分析評價、養護決策和大中修工程實施等關鍵環節,研究制定預防性養護相關制度措施,積極推廣應用瀝青路面再生技術、瀝青冷補料等養護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不斷提高公路技術狀況和服務水平。按照“先小型后大型,先專業后成套,先試點后推廣”的配置原則,采取將機械化養護融入到養護目標考核體系和差別定價的方法,激勵養護企業購置和使用養護機械的積極性,推進公路養護由人工向機械化轉變。目前,該市瀝青路面小修機械化作業率達到90%,一級公路路面保潔、路面灌縫、綠化修剪全部實現機械化,縣級養護單位瀝青路面綜合養護車擁有率達到100%,瀝青路面大中修工程全部實現機械化。
農村公路“三分建,七分養”。良好的養護與管理可以有效地延長農村公路的使用壽命。在日常養護上,該市各鄉鎮結合實際,積極探索適合本鄉鎮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新機制,努力把每一段農村公路都建成景觀路、風景線。目前,所有鄉鎮全部建立了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專門機構,配備了人員和設備,已建成的農村公路均有專人養護,基本實現了“有路必養”。
東臺市率先探索出農村公路建設中路肩、綠化、標志三配套;農村公路管理中隊伍、責任、經費三落實;考核獎懲實績、報酬、建養資金撥付三掛鉤和市(縣)、鎮(場)、村三級聯動的責任體系,使農路養護管理正常化和規范化,被確定為全省農村公路管養示范點。大豐市大中鎮又被省廳公路局確定為鄉村公路管養和“安保”工程示范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