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對外貿易白皮書發布
2011-12-8 11:5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發表了《中國的對外貿易》白皮書,這是中國首份對外貿易白皮書。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崇泉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根據世界銀行計算,2002-2010年,中國在世界GDP的比重持續增加,中國對世界GDP增量的貢獻率,2003年是4.6%,2009年增長到14.5%,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貢獻國。 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
白皮書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對外貿易的跨越式發展中國對外貿易總量躋身世界前列,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和第二大進口國。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出口商品已經由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制成品為主轉化。與此同時,中國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元化的進出口市場格局,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中國經濟的發展也為世界各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崇泉介紹說,根據高盛研究,2000-2009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累計貢獻率已經超過20%,高于美國。2009年,中國進口量增長2.8%,是主要經濟體中唯一進口呈現增長的國家。在全球貿易下降12.9%的情況下,中國進口值仍然超過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進口國,為全球經濟復蘇做出了重要貢獻。
世貿組織數據顯示,2000年至2009年,中國出口量和進口量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7%和15%,遠遠高于同期世界貿易總量3%的年均增長速度。
更值得關注的是,2007-2010年中國從最不發達國家的進口額,從238億美元上升到432億美元。2008年以來,中國一直是最不發達國家第一大出口市場,中國還承諾給予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95%稅目的輸華產品零關稅待遇,免除最不發達國家和重債窮國對華到期未還的政府無息貸款債務。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崇泉如是表示。
中國并不刻意追求對外貿易的順差
對于貿易平衡問題,白皮書強調“中國并不刻意追求對外貿易的順差”。
事實上,中國服務貿易長期以來一直存在一定逆差;貨物貿易在1990年以前多數年份都是逆差,此后,隨著大規模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工業制成品競爭力增強,出口增長速度超過進口,才由總體逆差轉變為總體順差。
“一個國家對外貿易是順差還是逆差,主要由其經濟結構以及產品或服務的國際競爭力決定。”白皮書分析,正是現階段中國制造業和服務業參與國際分工的水平和地位不同,所以中國貨物貿易存在著大量順差,而服務貿易則長期逆差。
從來源看,中國的貨物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外商投資企業和加工貿易。數據顯示,2009年和2010年,外商投資企業貨物貿易順差分別為1270億美元和1243億美元,占同期中國貨物貿易順差總額的64.8%和68.4%,加工貿易順差分別高達2646億美元和3229億美元,大大高于同期中國順差總額。同時,國有企業進出口、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方式則存在逆差。
此外,發達國家對部分高新技術貿易設限也影響中國與一些貿易伙伴的貿易平衡。
白皮書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對外貿易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抑制順差過快增長。2010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占進出口總額的6.1%,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1%。在全球貿易差額(順差或逆差)最大的9個國家中,中國的這兩個比值并不處在偏高水平。
反對經貿問題政治化、貿易摩擦政治化
當然,與外貿快速增長相伴隨的,是與中國相關的貿易摩擦出現高發跡象。
“無論是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調查,還是近些年來日益增多的針對中國產品的反補貼調查,包括美國的‘337調查’。自從這些調查的數量中國‘被第一’以后,中國這些年再也沒讓過‘第一’的位置。”商務部條法司司長李成鋼頗為無奈。
在李成鋼看來,與中國相關的貿易摩擦是中國貿易又好又快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現象,而且從中長期來說,會成為伴隨中國貿易發展的一種常態。
李成鋼說,從觀察和分析來看,在既往的貿易摩擦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是由于國外貿易保護主義傾向驅動的。此外,也有一些和我們的企業對貿易規則不太熟悉,包括經營方式方法不甚得當有關。
“我們一貫反對經貿問題政治化、貿易摩擦政治化。”李成鋼強調,貿易摩擦都是在競爭中產生的,如何在競爭中尋求合作,通過合作化解摩擦,這是需要各方深度發掘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