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收費需有力約束和問責機制
2011-1-28 16:1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高速公路收費思路正在轉型。在近日召開的2011年中國物流發展報告會上,交通運輸部綜合司副司長蔡玉賀透露,交通部正在研究公路收費標準和體系,現行收費公路最高收費年限的30年標準可能會延長,同時收費的標準將下降。
隨著我國高速公路建設趨于完善,此前“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政策思路當向“收費養護”轉變,而延長高速公路收費期、降低收費標準的改革方向正是以此而來。但需要提及的是,高速公路作為準公共產品,其收費定價不透明問題較為明顯,并被指為國內物流成本偏高的成因之一。就此而言,有關部門亟待建立完善的定價機制,對高速公路收費進行制度化約束。
1988年滬嘉高速建成通車,開啟了中國高速公路時代的大幕。在高速公路大規模建造初期,我國實施的高速公路通行收費主要是為了收費還貸,反哺建設資金,并通過《公路法》和《收費公路管理條例》兩部法規加以規制。從經濟學角度看,高速公路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為市場機制介入提供了依據。高速公路與平行的二級公路相比具有“級差效應”。實行高速公路收費,讓公路使用者以支付過路費換取縮短運輸時間、減少擁堵成本等使用效益,符合“誰使用、誰負擔”的公平原則。
但現在的問題是,高速公路收費水平與由此所獲得的收益之間不相匹配,收費水平偏高已扭曲了其既有的資源調節作用。近期,一則司法糾紛暴露出了高速公路收費的亂象:河南一農民冒充軍車拉沙子,兩輛卡車、8個月時間,免費通行高速公路2361次,居然騙逃高速費368萬,而其拉沙子的收益卻只有20萬。有媒體據此估算,類似拉沙車一個月的過路費就得23萬元。可見,正常繳稅對于沙子運輸而言是一樁得不償失的買賣,要么僥幸逃稅運輸、要么干脆不做生意,是為當前高速公路費高企語境下的兩個必然選擇結果。有官員指出,中國各種過路過橋費已高達運輸企業成本的1/3。高速公路收費直接導致各行業物流成本“水漲船高”,并經由價格最終由消費者買單。這必然遏制需求,于當下政府大力倡導的拉動內需無益,也打擊了微觀實體的活力。而且,當前高速公路通行收費制度導致了新的運行成本。諸如,高速公路收費站的建設與維護需要資金投入;在不停車收費等自動化體系尚不完備的情況下,收費站成為高峰時段高速公路的常發擁堵點等。
追根溯源,高速公路費所引致的負面績效與收費權利、義務不對等密切相關。我國高速公路收費年限和收費標準均由地方政府掌控,且同時缺乏有力的約束和問責機制,高速公路費在部分地區儼然成為了地方財政的“無本之利”。以當初香港富商兼全國政協前副主席霍英東修建番禹市洛溪橋為例,上世紀80年代初,霍英東無償捐款1700萬元修建該橋,但建成后,相關政府部門一直在向過往的車輛收過橋費,且再也不提霍英東捐款建橋一事。霍英東聞后不悅,當地才決定自2005年7月1日起終止收取洛溪橋過橋費。顯然,地方政府對高速公路收費擁有單方面的決定權,引致價格市場調節功能失靈。這一格局亟待制度性改革予以厘清,以加速高速公路收費合理化。
應當看到的是,公路收費“年限延長、收費標準下降”的改革思路,是依當前全國公路大規模投建期基本結束、運營維護任務艱巨的現狀而來,最終目的是提高高速公路的使用效率。而對于收費標準如何下降、下降幅度應該是多少,則需要在廣納民意之后給與制度化核定,包括高速公路投資總額、里程長度、貸款期限、維護成本、服務質量水平、社會承受能力等諸多因素均應綜合考量。在這一過程中,收費的執行狀況也應定期做出上報,接受民眾監督。
公平合理的收費制度,是高速公路通行健康、快速、有序的前提,需要主管部門對收費機制進行統籌改革。切莫讓高速公路通行車輛“談費變色”。
應當看到的是,公路收費“年限延長、收費標準下降”的改革思路,是依當前全國公路大規模投建期基本結束、運營維護任務艱巨的現狀而來,最終目的是提高高速公路的使用效率。而對于收費標準如何下降、下降幅度應該是多少,則需要在廣納民意之后給與制度化核定,包括高速公路投資總額、里程長度、貸款期限、維護成本、服務質量水平、社會承受能力等諸多因素均應綜合考量。在這一過程中,收費的執行狀況也應定期做出上報,接受民眾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