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霖: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開創“十二五”新局面
2011-1-26 1:3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李盛霖:交通運輸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區域和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還比較大;基礎設施總量還不能完全適應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提高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供給能力的任務還很繁重;拓展運輸服務領域、提高服務質量水平與適應經濟結構調整、順應人民群眾出行的期盼還有差距;交通運輸行業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信息化水平還不高,制約了管理水平、服務水平的整體提升;資源環境等對交通運輸建設和發展的約束強化,走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刻不容緩;重特大自然災害和突發性事件頻發,交通運輸安全保障和應急處置體系亟待進一步加強。
記者:“十二五”交通運輸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什么?
李盛霖: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中央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積極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到2015年,初步形成涵蓋公路水路民航郵政的安全暢通便捷綠色的交通運輸體系,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記者:落實“十二五”時期交通運輸發展總體要求,要從哪些方面推進?
李盛霖:第一,穩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第二,加快推進結構調整。第三,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建設。第四,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五,深入推進交通運輸改革開放。第六,持續推進行業文明和黨風廉政建設。
記者: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哪些具體考慮?
李盛霖:堅持適度超前,繼續保持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規模和速度,確保國家擴大內需的重點在建和續建項目順利建成并發揮效益,完善國家綜合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絡。公路方面:以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為龍頭,加強省際連接線(“斷頭路”)建設,到2015年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修訂國家公路網規劃,強化國省道改造,力爭“十二五”末路網整體結構優化升級,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水運方面:有序推進沿海港口建設,完善煤油礦箱等主要貨種港口布局,加強資源整合,推進以臨港工業為依托的沿海港口新港區開發建設。到2015年,我國沿海港口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適應度達到1.1∶1。加快推進長江等內河高等級航道建設,實施南京以下 12.5米深水航道建設工程、荊江河段治理工程、西江航運干線和京杭運河擴能工程等重點項目,到2015年,內河高等級航道達1.3萬公里。民航方面:優化機場布局,增強機場保障能力,到2015年,民用機場覆蓋全國 80%以上的縣級城市和人口。郵政方面:加強郵政基礎網絡建設和增強快遞發展能力,基本完成空白鄉鎮郵政所補建,到2015年,全國郵政局所數達到6.2萬個。
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進一步增強統籌區域交通運輸協調發展能力,為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以及天津濱海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等提供交通先行服務。健全完善投資體制機制,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重點向中西部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傾斜。完善國邊防交通網絡,加強國際通道和口岸公路建設,促進紅色旅游公路發展。
記者:如何推進結構調整?
李盛霖:“十二五”要把結構調整作為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進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進,務求實效。
一是深化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綜合運輸規劃體系和協調機制,優化通道結構,合理配置綜合運輸通道和樞紐資源,推進國家運輸通道建設,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機銜接、安全環保的綜合運輸基礎設施網絡。加快綜合運輸樞紐建設,為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創造條件,提高綜合運輸優勢和組合效率。“十二五”重點建設與鐵路銜接的綜合客運樞紐100個,在36個中心城市重點建設現代化綜合客運樞紐,完善集疏運基礎設施。加強養護管理,提高公路、航道、港口、機場的運營水平。繼續推進運力結構調整,鼓勵發展標準化、專業化運輸工具,推進內河船舶標準化,不斷提升運輸裝備技術水平。
二是深化現代物流發展。積極支持運輸站場向物流站場特別是物流園區轉型,加強貨運站場與物流園區規劃銜接,改造、提升現有貨運站場,發展內陸無水港,拓展服務領域和功能。引導和支持運輸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優化運輸組織,積極發展多式聯運以及集裝箱、江海直達等先進的運輸組織方式,加快甩掛運輸試點工作。推動郵政快遞加快發展、提升水平,積極扶持農村物流配送,拓展城鄉客貨運輸服務領域。
三是深化科技進步和信息化建設。到“十二五”末,交通運輸科技貢獻率達到55%。提高信息化水平,著力抓好“三個系統”建設:一是以電子政務為主體的交通運輸行政管理和服務系統,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推進數據共享開發利用。二是以物聯網技術應用為引領的出行服務系統,運用新一代通信、射頻識別、衛星定位、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在智能交通、基礎設施狀態感知和安全運營、集裝箱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等領域開展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提高公路水路出行的公眾信息服務水平。到“十二五”末,公眾出行信息覆蓋率達75%,建成地市級以上城市出租車服務信息管理系統,建成長江干線數字航道。三是以傳感和相關信息技術為支撐的交通運輸監管、應急保障系統。基本建立部省聯動的市場信用體系、應急保障、經濟運行分析等信息平臺,建成全國高速公路光纖通信信息網絡。
四是深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行業建設。積極發展低碳交通運輸體系,開展低碳交通城市試點工作,鼓勵混合動力、替代燃料運輸工具的發展,促進能源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到2015年,全國營運客貨車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分別下降6%和12%,全面實施營運車輛燃耗限制標準;海洋和內河營運船舶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分別下降16%和14%;沿海港口單位吞吐量平均能耗下降8%。探索建立綠色交通發展機制,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應用節能環保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淘汰落后工藝,降低車船等交通運輸工具的空駛率,鼓勵路面材料、施工廢料、棄渣、廢舊輪胎、港口和航道疏浚土等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
五是深化安全監管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堅持預防為主、預防與應對有機結合,加快基礎設施、安全監管、專業救助、治安防控、協調機制建設,逐步實現管理規范化、監管法制化、手段現代化、人員專業化、應急高效化。健全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鏈和長效機制,加快建設安全生產和應急保障綜合信息服務系統,繼續完善水路、公路等安全應急指揮系統,健全應急預案,加強應急運力和物資儲備。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方位覆蓋、全天候監控、快速反應的現代化水上交通安全監管系統和救援體系,努力做到“十二五”期間單位運量的事故件數、傷亡人數、事故損失穩步下降,人命救助成功率達93%以上。基本建立公路應急搶通保通體系。繼續組織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平安工地”活動。推進重點營運車輛聯網聯控系統建設,開展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保工程建設。
記者:怎樣才能做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李盛霖:交通運輸是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的重要領域和民生工程。要加快構建銜接順暢、方便快捷、經濟可靠的運輸服務體系,保障重點物資和城鄉居民生產生活必需品的運輸暢通。落實“公交優先”戰略,發揮軌道交通、快速公交在城市交通運輸系統中的骨干作用,建設“公交都市”示范工程,緩解中心城市交通擁堵。加強和規范出租車市場管理。到“十二五”末,實現全國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平均覆蓋率60%,建成城市公交專用道10000公里,民航航班正常率保持在80%以上,鄉鎮郵政局所實現全覆蓋,建制村村郵站和郵件轉接點覆蓋率超過80%。
農村公路是農村重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要堅持擴大成果、完善設施、提升能力、統籌城鄉的原則,著力改善中西部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農村交通運輸設施條件,夯實新農村建設的交通運輸基礎,推進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組織實施以西部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為重點的全國農村公路通達、通暢建設工程,進一步改善農村公路網絡結構,增強整體服務能力。到“十二五”末,我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390萬公里。提高農村公路抗災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大農村公路橋梁新改建、渡改橋、安保工程等專項工程的實施力度,強化質量管理。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著力推進長期穩定的農村公路養護公共財政投資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實現管養規范化、常態化。統籌城鄉客運資源配置,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穩步提高農村客運班車通達率,鼓勵城市公交向城市周邊延伸覆蓋。到“十二五”末,基本實現全國所有鄉鎮通班車,90%的建制村通班車。
記者:如何深入推進交通運輸改革開放?
李盛霖:按照中央大部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繼續積極落實好各級交通運輸管理部門職責,加快職能轉變,推進綜合運輸法制體系建設,逐步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交通運輸行政管理體制,努力消除制約綜合運輸體系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
繼續深化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后續改革,加強和規范交通運輸建設專項資金和財政性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深化交通運輸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繼續引導和鼓勵民營、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規范民營和社會資本投資項目管理,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
推進公路管理體制改革,重點解決好事權不清、責權不符的問題,推進以高速公路為主的收費公路體系和向社會公眾提供普遍服務的免費公路體系建設。完善港口、航道、錨地等公用設施建設、維護和管理體制。穩步實施交通運輸行政執法模式改革。深化民航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航空公司、機場、空管的協調發展機制,推進機場管理體制改革和空管體制改革,健全完善郵政普遍服務保障監督機制。推進交通運輸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培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交通運輸市場,完善市場準入機制,加強行業誠信體系建設,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
堅持互利共贏的方針,深化與周邊國家的交通運輸戰略合作,加強雙邊、多邊以及與國際組織的合作,為保障我國經濟安全和能源安全創造條件。貫徹落實“走出去”戰略,為交通運輸企業拓展海外工程承包和發展勞務外派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