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航運強國 需要創新合作
2011-12-16 22:5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康樹春
中國物流或許是全球市場最昂貴的物流之一。中國物流的昂貴是由于缺少軟實力、缺少柔性紐帶,使整個物流鏈的鏈接不夠有機、不夠協調,導致巨大的環節損耗。
三年前我們看過一部大片:《2012》。到2012年,地球是否裂成兩半,無人知曉。但世界經濟即將發生格局性的裂變,航運市場將出現結構性的塌陷將是無可置疑。面對巨變,有人說冬天來了,感覺到的是一種寒冷;有人在討論W型、L型,看到的是沖擊波型。
不管是寒冷還是沖擊波,蘊含的是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正在形成一種國際力量,摧枯拉朽,顛覆沒落體制和機制,正在迎接一個新的時代到來!
中國物流的機遇與挑戰
有人說,這種國際力量蓄勢于亞太,沖擊在美國,然后是歐洲。我們看到,喜歡喝著香檳、躺在沙灘上裸體曬太陽的西方人,感到了寒冷,他們開始尋找溫暖。在當今的世界,溫暖在哪里呢?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中國。
在航運市場急轉直下的緊要關頭,我們要做的是選好高度、角度,而且清晰地知道我們所處時代,在全新的思想層面構建起有技術水準的發展戰略。這需要我們用全球的觀點看中國,用經濟觀點看航運,用時代觀點看企業發展。透過全局性的宏觀視角,人們將發現:全球采購將在中國,全球供應也將在中國,中國不再是中國的中國,中國將是世界的中國。
如果這個判斷是成立的, 那么就會引出一個亟待我們業界回答和解決的命題——誰來完成這樣一個全球采購與供應中心的物流使命?如果是中國物流公司,中國公司國際化的本領是什么?中國公司服務于中國、服務于全球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如果是國外物流公司,中國不但可能失去經貿運輸的話語權,也有可能給軍事和民族帶來威脅。面對這種巨大國際力量,中國準備好了嗎?我們的海運、港口、物流、貨運企業,準備好了嗎?
大家既然感知到了這種國際力量,應該以何種方式應對呢?當前,全中國人都在喊一個響亮的口號:做大做強!我們也經常聽到領導講話的時候說,一定要由航運大國向航運強國轉變,那么什么是航運強國呢?挖更大的水坑建更多的港口,鑄更多的鋼鐵造更大的船?個人認為,這是一個角度問題。不單純考慮如何做大做強,還需要具有線性思維,考慮如何做精做專。做精做專才有核心競爭力,才有話語權,掌握話語權的人才能做強,才是真正的強者。
融合才能鑄就大物流
在20世紀末期,我們開始接觸一個新鮮詞“物流”。在很多人沒有搞清物流是何物的時候,又出來一個新的名詞:供應鏈。供應鏈又是什么呢?供應鏈是一條神龍,龍頭是供應,龍尾是采購,龍身是物流,龍爪是科技。供應不是簡單的物資供應,也包括資金、信息以及信用和規則;采購,也不單單是企業采購,更主要是團體、政府、區域。未來焦點性的競爭不再是企業之間,而是行業之間、區域之間和國家之間;科技是一種傳感器,將采購、供應、物流的神經貫穿起來,使之有機、鮮活,實現智能、安全、快捷、精準等功能。最后一項,就是物流。物流是供應鏈的核心和中流砥柱。
眾所周知,一切產業革命的宗旨都是為了生產率的提升,核心體現在兩個字:成本。如果我們僅僅從企業自身的角度來談減低成本,我們將發現企業降低成本的路徑越來越窄。因為原料在提價,人力成本在提價,能源成本更是一日一價。有人說管理可以降低成本,是的,管理有一點降低成本的空間,但管理自身成本也是一種巨資成本,所帶來的一點效益,也解決不了企業發展和利潤的問題。那么靠什么來提升生產率、減低成本呢?惟有變革生產方式。這個生產方式的變革不是單個企業變革,而是行業的,社會的,全球的。所謂馬克思的“共產”不再是主義或理想,它已經活生生成為一種現實和人類未來一百年最科學的生產方式。如Google,云計算,團購網,支付寶等等,都是“共產”生產方式,這種方式的變革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創造了價值。
物流本身也是一種成本,中國物流或許是全球市場最昂貴的物流之一。中國物流的昂貴是由于缺少軟實力、缺少柔性紐帶,使整個物流鏈的鏈接不夠有機、不夠協調,導致巨大的環節損耗。
中國航運如何創新強身
風雨之中,我們看到了中國的航運神龍。聯合起來,也只有聯合起來,匯集中國力量,才能打造出一個方式的國際化供應鏈平臺。這平臺不是阻隔、更不是排斥,而是更好的融合和接納。
通過這個平臺,將逐步建立信用、安全和高效的系統,有足夠的吸引力將國際大型買家融合進來,可以將政府采購融合進來,也可以將銀行及其他金融資本融合進來,最終也會通過信用機制把千千萬萬中小物流企業和生產企業融合進來,并通過系統平臺內部循環和外部循環的運作,不斷發展,不斷產生效益。供應鏈衍生出價值鏈,不但服務中國,也可以服務世界,不僅減低成本,而且創造增值,不僅帶動就業,而且發展新型產業。中國航運物流的新時代生產方式產生!
這樣一個融合物流、商流、信息流并最大效率發揮多行業資源優勢的中國方式平臺由誰來搭建?如何搭建?應該呼吁政府,應該伸出扶助之手,予以包容、支持和引導,同時伸出另外一只無形之手,營造出有利于航運物流企業快速發展、和諧的經濟環境和法律環境。但最終這個平臺的搭建,一定是市場之手,一定是民營企業之手。因為最活躍的生產力在民間,最具時代的生產方式一定誕生在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前端。
航運人要完成這樣一個歷史使命,必須要在提升航運地位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價值。企業只有知道自己的短板,才能提升高度,因為你的短板永遠是你最高的高度。我們的短板是缺少學習和理念,喜歡單打獨斗,惡性競爭,不懂科技,缺少自信。
2012年即將到來,我們面臨的或許是最壞的時期,但也可能是最好的時期,可能是生意最少的時候,也可能是商機最多的時候。中國民營企業已經開始利用市場的力量在行動。由中國國際海運網和全國各大口岸102家物流貨運公司共同發起的國際貨代聯盟組織已經形成,開始討論規則、尋求合作、業務對接,首次開啟中國貨運物流自主、自發聯合之路。
同時,中國港航物流聯合股份集團公司也在緊鑼密鼓籌建當中。這是由全國各地最有代表性的航運物流公司共同投資,成立中國港航服務總部,通過中國國際海運網搭建的“云供應鏈”平臺,打造國際航運電子商務中心。她開始嘗試為每個口岸幾十家公司、幾百家、幾千家航運物流公司集中結算,集中采購,集中供應,集中物流服務。交易、支付、擔保一體化“云”平臺并具有企業價值、資本價值和民族價值的中國航運物流生產方式即將啟動。
(根據中國國際海運網CEO康樹春在全球海運峰會上的演講整理,未經作者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