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區四市訪談:加快經濟發展 著力改善民生
2011-1-15 1:4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10年,三區四市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不俗成績,而且各自發展思路非常明確,如蓬江區著力在高附加值“三產”項目上下功夫;江海區發展LED產業的同時,打造綜合型軌道商圈;新會區主抓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建設……
一切發展為了人民,在昨天召開的市十三屆人大六次會議上,加快經濟發展,著力改善民生,成為三區四市的區長、市長們談論最多的話題。展望“十二五”,我們信心滿懷,一個富裕文明和諧的新僑鄉正向我們走來。
蓬江區區長王積俊:
江沙示范園區將成經濟發展主戰場
先進制造業江沙示范園區是蓬江區未來幾年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杜阮西環路沿線是蓬江區未來的第二個主戰場。荷塘新區也是蓬江區未來發展的重點區域。
“‘十二五’,蓬江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要提高到一個新水平。”蓬江區區長王積俊表示,接下來,蓬江區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全會和“兩會”的精神,做好蓬江區的“兩會”工作,重點在惠民上下功夫,努力為老百姓扎扎實實辦實事。
王積俊表示,2011年,蓬江區的具體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項:
繼續做好招商選資工作。蓬江區將進一步主動承接珠三角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引進有影響力的大項目和品牌項目,尤其是在具有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項目上下功夫。2011年,蓬江區將有100萬平方米以上的第三產業新建項目。
著力推進先進制造業江沙示范園區建設,該園區是蓬江區未來幾年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力爭今年春節前完成園區的征地工作,2011年基本完成“三通一平”工作。杜阮西環路沿線,將是蓬江區未來的第二個主戰場。此外,規劃中占地8000畝的荷塘新區,緊鄰佛山和中山,可直接承接兩地的產業轉移,也是蓬江區未來發展的重點區域。
抓好“三舊”改造。去年,蓬江區動工了14項1700畝的“三舊”改造項目,2011年,蓬江區準備動工18項約1900畝的“三舊”改造項目,兩年累計下來,將有近4000畝的規模。
加強城市管理,配合做好“創文”工作,在市場升級改造、社區道路維修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規劃中的雞爪山公園和瀾石水庫郊野公園將于春節后動工,力爭給市民創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
(本報記者 劉楹冉)
江海區區長梁許贊:
狠抓LED產業發展 打造綜合型軌道商圈
以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為契機,推進高新區‘二次創業’,重點推進4平方公里的LED產業基地開發。充分發揮城軌通車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城軌三個站場周邊開發,打造綜合型軌道商圈。
江海區區長梁許贊說,今年江海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初步預期目標是:GDP增長16%,人均GDP增長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3.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進出口總額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
梁許贊表示,江海區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狠抓LED產業發展。以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為契機,推進高新區“二次創業”,重點推進4平方公里的LED產業基地開發,加快真明麗、奧倫德、一詮等項目建設,努力打造國家級產業基地。全力加快總投資14億元的LED博覽交易中心建設,確保今年底項目開始運營。推進國家半導體光電產品檢測重點實驗室、行業公共技術平臺和檢測中心等產業基礎平臺建設。
二是狠抓現代物流業發展。重點抓好市區共建占地近萬畝的先進制造業現代物流產業園區、高新區44號地現代物流體系項目、利生舊機動車交易市場三個物流園區建設。
三是狠抓核心區和軌道商圈開發。繼續按照“3年成型、5年見效”的目標要求,加快核心區開發成型,努力打造江海中央商務區。充分發揮城軌通車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城軌三個站場周邊開發,打造綜合型軌道商圈。
四是狠抓園區建設和招商選資。以產業園區建設為依托,加強招商選資,重點引進一批規模大、效益高、帶動力強的項目。
五是狠抓重點項目建設。今年全區初步確定重點項目44項,計劃總投資近400億元,年度投資近70億元。
六是狠抓民生改善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堅持民生為本,加大財政對民生的投入,不斷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全面抓好就業、社保、教育、衛生、文化、計生等各項工作。切實抓好各項維穩保障工作,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七是狠抓工作落實。以“提速、實干、實效”為目標,深化作風建設,不斷提高政府抓工作落實的執行力,以落實出成效、以落實促發展。
(趙可義 鄧永信 武丹)
新會區區長吳振鵬:
60%以上新增財力用于民生工程
以打造主導產業集群促轉型,以推進產業基地建設促轉型,以提升現代服務業促轉型,以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促轉型。以建設幸福新會、創造美好生活為目標,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確保60%以上的新增財力用于建設一批民生工程。
2010年,新會全區預計生產總值達400億元,總量比2005年翻一番;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1.45億元,是2005年的2.27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89億元,是2005年的2.37倍;固定資產投資136.64億元,是2005年的2.63倍。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4項指標5年的累計總量,分別超過改革開放以來至2005年27年的總和。
吳振鵬說:“今年是新會區實施‘三步走’趕超戰略的關鍵一年,我們將圍繞‘轉型、創新、投入、民生’八個字做好‘十二五’開局文章。”具體工作是:
一是抓轉型,即:以打造主導產業集群促轉型;以推進產業基地建設促轉型;以提升現代服務業促轉型;以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促轉型。在推進產業基地建設促轉型方面,將重點抓好臨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精細化工園區、銀洲湖紙業基地和崖門環保電鍍基地建設。特別是按“兩個1000億元”的思路,將裝備制造、造紙業打造成為產值千億元產業。裝備制造以軌道交通、造船兩個產業基地為重點,其中軌道交通機車項目是省市促產業轉型的重點項目,新會區將以“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為目標,舉全區之力,實行資源傾斜,全力抓好修造基地和配套基地建設,確保第一臺機車年底前順利下線。
二是抓創新。在建設一批創新基地、培育一批科技企業的同時,將積極發展低碳經濟,進一步完善紙業基地、雙水拆船廠循環經濟鏈,將紙業基地“四聯供”模式延伸至七堡,規劃發展精細化工園區、新會電廠循環經濟模式。
三是抓投入。完善大交通網絡,推進宜居城市建設,提升鎮村環境和三產。今年將全面鋪開“三舊”改造,啟動30個重點項目,吸引資金90億元。
四是抓民生。以建設幸福新會、創造美好生活為目標,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確保60%以上的新增財力用于建設一批民生工程。2011年,安排民生支出12.61億元,增長21.15%。
(本報記者 趙煥明)
臺山市市長謝伯欣:
下一步重點發展沿海經濟
下一步沿海經濟發展是重頭戲,將以廣海灣南部工業園區為龍頭,加快核電、煤電、風電和精細化工的發展。同時,著重在臺山北部打造清潔能源核電產業裝備園,以及汽車零配件產業園。
回顧“十一五”,臺山市市長謝伯欣直言:“臺山市在‘十一五’期間取得了生猛的發展,一系列大項目在‘十一五’期間陸續動工,比如核電、臺電二期,風電,富華重工,省清潔能源核電產業裝備園等,在一批大項目的帶動下,臺山經濟高速增長。”謝伯欣以數字為證,2010年,臺山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30億元,比2009年增長14%,是近年來增長速度最快的。
謝伯欣說,臺山臨海,資源豐富,“下一步沿海經濟發展是重頭戲,將以廣海灣南部工業園區為龍頭,加快核電、煤電、風電和精細化工的發展。同時,著重在臺山北部打造清潔能源核電產業裝備園,以及汽車零配件產業園,形成集聚效應,推動臺山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帶動臺山第三產業的發展。”
2010年,臺山市要基本完成建設17項民生工程。謝伯欣說,2011年重點民生工程將比以往涵蓋面更廣,以交通、水利、農田基本建設、社會安全、教育、衛生、醫療,以及市民關心的城市建設等為主,共有20余項,總投入超過5億元。謝伯欣表示,市民關心的相當一部分交通瓶頸性工程、垃圾處理問題、城區小景點建設等問題,大部分將在2011年年內完成,其余部分在3-5年內逐步推進。在醫改方面,看病難、看病貴,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的建設、醫療實時報銷等民生問題都將繼續推進。
(本報記者 周瑞琴)
開平市市長黃耀雄:
實施功能分區 打造宜居名城
以翠山湖新區為開平市經濟增長新引擎,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跨越。
對于明年的工作,開平市市長黃耀雄表示,開平市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面實施功能分區戰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內外源經濟協調發展,統籌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打造生態宜居名城,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十二五”期間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黃耀雄表示,“十二五”時期,是開平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縱觀國內外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開平市總體上面臨有利的發展環境和條件,《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開平市市域功能區規劃》的實施,為開平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提供了新的契機。因此,開平市編制的《開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出以建設“江門新的經濟增長極、珠三角生態宜居名城、廣東旅游強市”為總體目標,以翠山湖新區為開平市經濟增長新引擎,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進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跨越。
(本報記者 楊慧敏)
鶴山市市長黃國常:
著力打造三大產業基地
省給江門的定位是先進制造業發展區,鶴山市為此決定沿325國道整合三大工業片區,打造三大產業基地。通過這些大平臺吸引大項目,進而推動大發展。
鶴山市長黃國常昨天接受記者采訪時簡要回顧了過去五年鶴山的發展情況。黃國常說,通過這幾年苦心埋頭打基礎,一個個大項目進駐,鶴山經濟發展步入了快車道,財政收入連續幾年實現了二十幾甚至三十幾個百分點的增長,排位在2008年一下子躍到全市第三。
據悉,鶴山市接下來將從六個方面狠下苦功: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城市經濟、現代農業;此外是環境保護和民生投入。
黃國常指出,省給江門的定位是先進制造業發展區,鶴山為此決定沿325國道整合三大工業片區,打造三大產業基地,即共和、鶴城兩鎮組成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桃源、龍口兩鎮組成的機械汽配業基地;址山、云鄉兩鎮組成的水暖衛浴和化工新材料基地。“我們要通過這些大平臺吸引大項目,進而推動大發展,力爭到2015年鶴山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超千億元。”
他還提到,將抓住鶴山現代物流中心被國家鐵道部和中鐵聯集定位為珠江西翼唯一戰略布點的機遇,把它建成國際物流港。
民生投入方面,將推動就業、社保、保障性住房、教育、公共衛生、文化、惠農、社會救助、宜居建設、便民利民十項工程建設。(張茂盛)
恩平市市長李灼冰:
抓好園區建設 培育新興產業
今年,恩平市將深入實施‘三個三’工作思路,一產抓推進,二產抓落實,三產抓突破,努力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恩平市市長李灼冰說,去年,恩平“三大經濟引擎”漸成規模:恩平產業轉移工業園區累計資金投入超過6億元,引進項目67個,投資總額120.3億元;沙湖新型建材工業城有15家大型陶瓷企業落戶,投資總額84億元;橫陂臨港建材產業園在建項目3個,投資總額6.1億元。
在談及今年工作時,李灼冰表示:“今年,恩平市將深入實施‘三個三’工作思路,一產抓推進,二產抓落實,三產抓突破,努力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主要工作措施有:
一是落實園區及重大項目建設,推動工業經濟優化發展。把工業結構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突出抓好園區建設,推進項目落實,培育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提高產出效益。
二是推進強村富民工程,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加大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力度,進一步深化“六個一”工程和“四個一”幫扶活動。
三是突破“三產”旺市工程,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立足恩平獨特而豐富的旅游和生態資源,以發展旅游業為重點,強化資源整合,增強恩平旅游的表現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四是加大基礎設施和城鄉建設力度,提升城市品位。與此同時,認真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 (本報記者 趙煥明 通訊員 范清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