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三亂”緣何屢禁不絕?
2011-11-27 19:21:00 來源:現在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李衛衛
近日,山西呂梁嵐縣運煤車無故被罰、陽泉盂縣交警雙向攔車罰款不開票等現象,經央視曝光之后,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而此事經媒體報道之后,相關部門也算得上是行動迅速。據了解,公安部已派出了督察組赴當地開展工作。山西省也第一時間免去了嵐縣、盂縣兩地公安局長等相關責任人的職務,還在全省公安交通系統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專項整改活動,以杜絕公路 “三亂”行為的再度發生。
但公眾,尤其是廣大貨運司機,對于政府相關部門推出的這一系列 “亡羊補牢”的舉措,卻并沒有表現出多大的信心。不少人甚至認為,等這一波 “治理風暴”過去,公路 “三亂”恐怕還會死灰復燃。
他們之所以會有如此 “消極”的想法,說到底還是因為,對于這樣運動式的治理行動,早已經習以為常了。
據了解,為了遏制公路上亂設卡、亂罰款、亂收費的現象,我國從1994年起就開始對 “三亂”進行治理。而今17年過去了,一系列治理行動的效果卻依然寥寥,類似山西嵐縣、盂縣存在的亂收費現象,仍然十分普遍。這也讓廣大的物流運輸從業者叫苦不迭,生存維艱。
問題還不止于此。最新統計數字顯示,目前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8%。而同樣的數字,在發達國家卻僅為10%。據測算,在所有的物流成本中,過路費及罰款就占到了30%~40%。也就是說,公路 “三亂”導致的不合理支出,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一大推手。也正因為如此,有專家甚至直言:不消除公路 “三亂”,就難以貨暢其流。
話說到此,也許很多人要問,既然公路 “三亂”由來已久、危害甚大,相關部門也不可謂不重視。為什么還是出現 “年年治亂年年亂”的怪相呢?說到底,就是因為有些地方 “小算盤”打得太多。在治理違規收費時,為了一己利益,執法不嚴、監管不力。
此前曾有知情人披露,很多地方的公路罰款,實行公路管理部門與地方財政 “分成”的模式。這也就意味著,地方政府既是治理 “三亂”的主導者,同時又是“三亂”罰款的直接受益者。如此一來,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頻頻施出重拳的情況下,公路 “三亂”依然難以根除。
看來,要想讓公路 “三亂”現象徹底禁絕,最根本的還是要斬斷其背后的利益鏈條。地方政府的身份只有變得純粹起來,執行法規時,才能公正有力。也惟有如此,才能避免公路 “三亂”再度 “春風吹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