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超“組合拳” 拳拳出成效
2011-11-24 14:4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日前,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面推廣山西治超工作經驗。交通運輸、公安、工信、工商、質檢、安監等6部門聯合召開全國車輛超限超載治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安排部署新形勢下的全國治超工作。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牛仁亮在會上介紹了山西省治超方面的經驗,本期刊出山西治超的經驗介紹,希望其中的成就和做法能給各地治超工作帶來一些啟發。
山西是全國重要的煤焦生產和運輸大省,年經由公路運輸的貨物總量達8億噸,因而也曾經是全國非法治超限超載運輸最為嚴重的地區。山西省從2000年開始多次部署安排治理超限超載工作,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得到徹底根治。2007年8月24日,交通部在山西省召開了“深入開展以橋梁為重點的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專項行動華北片區匯報會”。會上,李盛霖部長提議:由山西牽頭,在華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聯合開展治理非法超載超限車輛工作,禁止55噸以上貨運車輛上路過橋行駛。
在全國治超領導小組的指導下,山西從2007年12月19日起,全面啟動了新一輪“無縫隙、拉網式”治超總行動。通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治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基本實現了交通關于治理超載等總體要求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抓綜治、保通暢、保安全、為人民”的預定目標。
一網拉出“八大成效”
一是超限超載率大幅度下降。超限超載率由治超前的13%下降到0.2%以下。
二是道路交通安全形勢明顯好轉。與2005年至2007年相比,2008年至2010年,山西省道路交通事故數量減少4590起,死亡人數減少1240人。
三是路橋設施得到有效保護。三年來,全省沒有因超限超載新增一座危橋,全省危橋數量由827座減少到73座。因超載形成的公路的壞損基本絕跡,因而累計減少公路經濟損失119億元。
四是道路運輸效率大幅提高。治超前,因超限超載造成的長時間、大面積堵車現象經常發生,高速公路貨運車輛平均行駛速度30公里/小時;治超后,高速公路平均行車速度提高到60公里/小時以上;客車正點率從此前的40%上升到90%以上。
五是貨物運輸價格合理回歸。煤炭等9類貨物平均運輸價格由2007年的0.93元提高到現在的1.24元,增長了33%。運輸市場秩序根本好轉,不超不賺錢的局面得到了徹底改變。
六是就業崗位有所增加。注冊貨車由2007年的25.5萬輛增加到2010年的40.9萬輛,直接增加就業30.9萬人。
七是道路污染明顯減少。治超前25萬輛貨車每年在公路上拋撒揚塵粉煤45萬噸,對公路及周邊污染嚴重。治超以來,貨運車輛標準裝載,貨物封閉運輸,有效解決了拋灑污染問題,改善了公路周邊環境質量。
八是公路“三亂”得到有效遏制。治超后,公路“三亂”舉報下降了38%,其中涉及治超的舉報下降了66%,受到國務院糾風辦的肯定。
“九大絕招”齊治超
總結三年多來的治超工作,山西的主要做法是:
來就來真的領導重視,關鍵在于領導是不是真的重視。山西歷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都高度重視治超工作,態度非常堅決。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到山西不久,就對全省治超工作進行了批示,肯定了治超成績,提出了明確要求。省長王君非常重視治超工作,每年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治超工作進行安排。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治超工作,明確提出政府主抓、綜合治理的總體思路,規定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內治超工作的責任主體,市長、縣長是第一負責人。同時規定,由各級政府分管副職主抓,交通、公安、工商等20個部門組成了治超領導組,領導組下設辦公室,由各級政府副秘書長任治超辦主任,形成了“政府主抓、部門聯動、屬地管理”的工作格局和“管理無縫隙、責任網格化”的監管模式。
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省治超領導組以及省治超辦大膽工作,廣泛開展各種針對性強的調查研究,制定政策,落實責任,強化監督,組織協調各地各部門聯合行動。各職能部門認真履行治超職責,徹底改變了以往個別部門單獨治理的被動局面,呈現出多部門治理各司其職,治超工作整體推進、平穩發展的良好格局。
念好法治“緊箍咒”
以源頭治理、路面執法、責任倒查三個方面為重點,制定出臺治超的政策法規,形成治超的基礎和支撐。一是針對源頭治理缺乏依據的問題,2008年省政府就出臺了《山西省道路貨物運輸源頭治理超限超載暫行辦法》的政府令,省人大修訂了《山西省道路運輸條例》,將源頭治超單列一章,更加突出了貨運源頭治超的重要地位;二是針對執法責任不清、自由裁量權過大的問題,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治理非法超限超載車輛確保道路交通安全的意見》,省治超領導組配套出臺了《實施細則》;三是針對不作為、亂作為、問責難的問題,省政府出臺了《山西省治理車輛非法超限超載工作責任追究辦法》的224號政府令,省監察廳配套出臺了《山西省治理車輛非法超限超載工作責任追究實施細則》,為依法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據。
治超截拳道
山西省把源頭監管作為治本之策,關口前移,嚴把“四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嚴把車輛準入關。經濟和信息化部門加強對國家《公告》內車輛生產企業的監督檢查,強化生產一致性檢查。質監部門規范車輛生產和改裝行為,加強機動車上線檢測。公安交管部門嚴格車輛注冊,更正“大噸小標”,嚴厲打擊非標和無牌無證車輛。二是嚴把進駐、巡查監督貨源企業關。運管部門對政府公式的近萬個貨運源頭企業,通過進駐、巡查等方式實施了有效監管。源頭企業嚴格履行治超義務,抓住“進廠、裝載、過磅、驗票”四個環節,確保出場車輛無超載行為。三是嚴把承運主體關。各級運管機構把貨運司機的超載行為列入監管考評范圍,建立了運輸企業和貨運司機信譽檔案,把非法超限超載企業和司機列入“黑名單”。四是把好經營主體資格監管關。工商部門對無營業執照的非法儲(售)煤(貨)場和非法車輛改裝、修理廠堅決取締,國土資源部門加強土地占用的監管,安檢部門強化了危險化學品源頭管理。這些治本性、源頭性防范舉措,在極大程度上杜絕了超限超載現象的發生,也大大降低了路面監管的壓力。
以硬碰硬
治理非法超限超載運輸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完成好國家治超領導組對山西提出的要求,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從省治超領導組到一線執法人員堅持嚴格執法,敢于動真、硬碰,不徇私情、不放私車、不收私錢,真正做到了法規面前人人平等,官員百姓一視同仁。為此,山西也付出了生命和血的代價。喬建寧,一名年輕的治超員,被瘋狂闖卡的超限超載車輛碾軋致高位截肢終身殘疾。路政員郝建文、公安交警王中華兩位“治超勇士”因公殉職,82名治超人員被打傷打殘。正是有無數這樣的執法者,不懼威脅、不怕暴力、不怕犧牲,才贏得了今天治超的良好局面。
問責有風暴
為保證治超工作順利進行,山西省突出抓了責任倒查,全過程問責,使治超工作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對路面查獲的超限超載車輛,通過倒查途徑站點、途徑路段、貨物裝載源頭以及車輛改裝廠,按有關規定追究上述各個環節直接責任人、主管領導和上級分管領導的責任。先后查處了朔州市山陰、大同市南郊、太原市古交等重大典型案件,全省各級行政監察機關直接對450名治超不力的干部進行了責任追究,涉及縣處級干部13人,其中一名縣長被免職,產生了極好的效果。
有大棒,也有胡蘿卜
治超既要用重典,更要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重獎。每年年初,省政府與各市政府簽訂治超目標責任書,年底對各市、縣治超工作進行綜合考核、排隊。對治超成績突出的先進集體和個人由省政府和省勞動競賽委員會分別給予記功表彰;山西省每年對20個優秀和先進縣分別優先安排3000萬元、2000萬元、1000萬元用于繞城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三年獎勵總額達到8.4億元,其中2.6億元用于科技治超。同時,對治超工作出現嚴重反彈的1個市、3個縣,給予交通項目限批一年的處罰。三年來,共處罰違規企業210個,取締非法車輛改裝、修理廠953處,非法儲(售)煤場4338個。其中對大同南郊一個國有煤炭企業和太原古交一個民營煤炭企業一次性罰款630萬元和626萬元。
山西十分注重用經濟手段調節貨主和司機的運輸行為,按照“讓守法者得實惠,讓違法者受損失”的原則,對合法運輸車輛,高速公路通行費在計重收費總額的基礎上優惠5%至10%,相當于省里每年拿出3.5億元進行獎勵。對非法超限超載的車輛,給予高速公路通行費基本費率最高20倍的收費。獎懲機制的建立,極大地調動了市、縣政府抓治超工作的積極性,消減了非法超限超載車輛經營者的利潤空間,促進了治超工作的開展。
科技治超一招鮮 一是充分發揮貨物源頭運輸IC卡的作用,改變了以往“人盯、車跑、手工記”的原始監管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推廣使用了不停車快速檢測系統。目前,高速公路入口具備條件的全部安裝了不停車檢測系統,在運行的普通公路超限檢測站全部實現了不停車檢測,既保證了檢測效果,又確保了公路暢通。三是研發和推廣使用治超信息監控平臺,實現對治超站點和重要貨運源頭企業的全程、實時視頻監控和數據傳輸。今年底全省有望實現貨運源頭IC卡、不停車檢測系統、市縣治超監控平臺“三個全覆蓋”。
有財力,更有持久力
省政府明確要求各級政府、各部門要把治超工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和養路費正常支出范圍。從2009年開始,山西治超經費基本列入各級財政預算,省級專項治超補助年均到位1.4億元,市、縣兩級每年到位1.7億元,基本保證了工作的正常開展。省為各市、縣治超辦和運管、工商部門配發了531輛稽查專用車,為質檢部門配發了12輛功能齊備的專用檢衡車。每年列入財政預算的治超經費達4億多元。各級政府把治超機構建設作為長效機制建設來抓,目前全省119個縣(市、區)中的102個成立了治超常設機構,占86%。
有士氣,更有氣勢
山西省把抓好宣傳工作作為進一步推動治超工作順利開展的有力舉措,通過新聞發布會、領導訪談、專欄、熱線、專題報道、“三晉治超行”活動和重要政務信息新聞發布會等多種形式,對全省治超工作的開展情況、典型經驗、社會反響等方面進行了高規格、全景式的宣傳報道和通報。2009年、2010年,央視《新聞聯播》及《焦點訪談》分別報道了山西省治超取得的成績,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三次刊發山西省治超工作情況,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各大媒體也報道了山西省治超經驗。這些報道在國內產生了積極影響。2011年8月份,中央電視臺開辟“治超進行時”專欄,又對山西的治超經驗進行了集中報道,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