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互為最大貿易伙伴
2011-11-24 9:3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 歐洲對于中國最核心的意義,在于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出口市場,這個出口市場帶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保證了中國相當數量的就業人口。
歐盟和中國貿易的重要地位確立于2004年。2004年之前,日本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并將這一地位維持了約11年之久。2004年,隨著波蘭、匈牙利、捷克等10國加入到歐盟,歐盟擴容到25國,加之歐盟經濟的快速發展,歐盟在這一年取代日本,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并且一直持續至今。隨著中歐貿易關系的持續繁榮,在今年7月份,中國取代了美國,成為歐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至此,中國和歐盟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
如果從中國出口歐盟的角度來看,2000年,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僅為382億美元,2010年大幅上升至3112億美元,占去年中國全部對外出口額的20%,比美國占中國全部出口額的比重高出2個百分點。
歐盟對中國產品的大量需求不僅拉動了中國經濟增長,也為中國解決了大量的就業。中國對歐盟出口的產品多以紡織品、玩具等利潤較薄的初級產品為主,雖然這種貿易結構經常被詬病為“8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但對于初級階段的中國而言,這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就業能力遠非高科技產業所能比。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業比增長更為重要。
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中國2009年GDP增長只有9.2%,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出口銳減,而研究一下當年的出口數據不難發現,中國的主要出口國中,出口額下降幅度最大的并不是風暴眼中的美國,而是歐洲。2009年,中國對美國出口額下降12.5%,對歐盟出口額下降了19.4%。上一次金融危機中歐洲并不是主角,對于中國出口的影響已經如此巨大,如果這次歐債危機繼續蔓延升級,對于中國出口的影響勢必會大于上一輪。這種影響在今年已經有所顯現,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從今年7月到10月,我國對歐盟的出口已經連續4個月環比下降,單月出口額從7月的351億美元下降至10月的287億美元。
如果將歐盟和美國、日本相比,這三大經濟體占我國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呈現很明顯的“一升兩降”的趨勢,從2000到2010年,中日貿易額的比重從17.5%下降到10%,中美貿易額的比重從15.7%下降到13%,而中歐貿易額的比重從14.6%上升到16.1%。考慮到將來的發展趨勢,這種一升兩降的趨勢可能還將在很長時間內保持下去,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都已經很難重返往日的經濟巔峰,歐洲雖然現在看上去充滿動蕩,但核心國家德國和法國的經濟表現還是比較健康,尤其是德國,在本輪歐債危機中的表現讓人印象深刻。與美國相比,德國具有很堅實的制造業作為支撐,即使在危機中也有大量的全球需求,而美國經濟早已顯露出產業空心化的跡象,過度集中于金融產業等所謂高端服務業的經濟結構,去泡沫化的時間還很漫長。與歐盟內部的其他國家相比,德國很早就意識到了高福利的危害,從施羅德到默克爾,德國一直在消減過度的福利開支,這使得德國財政相比其他歐盟國家健康很多,抵御沖擊的能力也就更強,德國預計2011和2012年的財政赤字率僅為1.1%和0.7%,不僅大大低于其他歐盟國家的赤字率,也遠遠低于《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的3%。
隨著中歐貿易的重要性不斷提升,中歐之間的合作關系也不斷升級,自2003年雙方達成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之后,2008年,中國和歐盟建立了雙方在經貿領域的最高對話機制——副總理級別的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在此之前,中國和美國、日本已經分別建立了類似的對話機制——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和中日高層經濟對話。
當然,歐洲對于中國的意義并不僅僅是一個巨大的出口市場。從重商主義的角度來看,只有越多的出口才能拉動經濟增長,帶來更多的就業,但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越多的進口,就意味著越多的消費選擇,因此進口的意義也同樣重要。如果說出口到歐洲的中國產品有效降低了歐洲人的生活成本,那么,中國從歐洲進口的產品則明顯提升了中國人的生活品質。
中國從歐洲進口的顯然不僅是這些高品質的個人消費品,更重要的還在于技術引入。自改革開放以來,歐盟一直是中國最大的技術來源地,截至2010年底,中國自歐盟引進技術35459項,累計合同金額1348.7億美元,占我國技術引進總額的一半左右。其中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和荷蘭為對華技術轉讓最多的前5個國家,鐵路運輸、電子設備和新能源等是中國從歐盟引進技術最集中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