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意識亟待提升
2011-11-2 20:1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范云兵
日前,筆者在北京物美超市積水潭店購買酸奶,賣場有一個小型促銷區。在四個冷藏陳列柜周圍,一些消費者正在選購酸奶。但記者卻發現一個問題:冷藏陳列柜的電源是關閉的。
于是記者問店員:“酸奶上寫著儲藏條件為2~6℃,但室內的氣溫在25℃以上,關閉電源不會導致酸奶變質嗎?”“都是剛拿出來的,下面的很涼。”“那上面的呢?剛拿出來是涼的,那過一會兒呢?”
……
其實,我國易腐食品的零售、物流環節過程中,冷鏈斷裂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雨潤、五芳齋等著名企業都因冷鏈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
這側面折射出我國生產企業、物流企業對于冷鏈的意識薄弱。尤其是消費者,對于冷鏈物流還沒有完整的概念。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冷鏈物流意識薄弱已經成為阻礙冷鏈物流市場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消費者: 何 為 冷 鏈 ?“冷鏈?沒聽過。”這是記者隨機采訪消費者時得到最多的一個答案,甚至一些農產品流通商都向記者表示,不知道什么叫冷鏈。“冷鏈物流沒有引起消費者的重視,有很多原因。”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物流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張簽名告訴記者,我國99%以上的食品安全事故是食源性事故,比如三聚氰胺、蘇丹紅等,流通過程中產生的安全事故很少,而且冷鏈成本也遠遠大于普通物流。“僅僅是價格比較高的肉制品、速凍米面、高級水果可以實現,普通農產品尚不具備這個實力。冷鏈物流沒有引起普通消費者重視情有可原。”張簽名說。
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利則認為,冷鏈物流還沒有在我國的普通消費者群體中引起廣泛重視。原因有四:
一是飲食結構。歐美發達國家飲食結構以肉食為主,而我國飲食結構以谷類、蔬菜為主。跟肉類對冷鏈的要求相比,蔬菜、谷物類的冷鏈需求較低。二是飲食習慣。我國食品多過火后食用,在食品安全角度對冷鏈的要求相對較低。而歐美國家和地區生食食品較多,如果不能夠保證完好的食品質量,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三是價格原因。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消費者不接受冷鏈成本造成的價格提升,特別是果蔬。四是誠信體系的問題。目前,我國的真假冷鏈難辨,物流供應商往往標榜自己是冷鏈物流,但在實際運營中卻不能真正做到。供給者不“誠”,消費者自然不“信”。
正是因為供給者對于冷鏈物流的不“誠”,一些食品經營企業受到了消費者的質疑。雨潤的“高溫條件下裝卸肉制品”事件、五芳齋的“冷鏈缺失造成粽子發霉導致食用者中毒流產”事件等,都在行業引起了強烈反響。不過,這些事件并沒有引起消費者的足夠重視。
因為消費者的“無知”,也就導致了流通過程中的“偷工減料”。畢竟完整的冷鏈和“斷點”的冷鏈在成本上有很大的區別。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劉衛戰認為,只有廣大的消費者認識到冷鏈物流的重要性,提高對冷鏈物流的要求,企業才會真正重視冷鏈物流,很多違規操作才能從根本上清除。“目前,市場的監管往往是政府在唱獨角戲,而這種‘從上到下’的監管往往是治標不治本。任何一項事物的推廣,都需要管理者、消費者、媒體、企業、行業組織的共同努力。這其中,消費者是中堅力量之一。”劉衛戰說。從業者: 怎 樣 不 斷 鏈 ?
雨潤、五芳齋的冷鏈斷裂,僅僅是行業內的一個縮影。在我國冷鏈物流斷裂,是一種司空見慣的事。
山東一位多年從事冷鏈物流行業的人士講述了他所在企業的一個案例:該企業為麥當勞承運牛肉,按照麥當勞的規定,牛肉的溫度應該控制在-18℃,但是由于司機的操作失誤,該企業在交貨時的溫度沒有達標。結果,一車牛肉被麥當勞拒收,損失由企業承擔。“這件事給我們全體員工上了一課,要不斷提高冷鏈物流意識,嚴格按照標準規定來做。”
但是,在國內,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像麥當勞一樣,能夠嚴格執行已有的冷鏈標準。“很多企業的冷鏈物流意識薄弱,尤其在貨物的交接環節。而說白了,意識薄弱的根本原因就是成本在作祟。”
快行線(北京)食品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培軍也曾告訴記者,供貨方將產品送到快行線時,在溫度控制上常不達標。而在物流商與零售商的交接貨環節,也同樣存在商品溫度不受控的情況。
據了解,冷鏈物流公司將商品送到門店時大致為早晨6~8點,這個時間段是物流供應商集中交貨的時間,容易導致集中等候。而且,一般情況下,物流供應商并不只負責一家門店的交貨,為了不耽擱到下一家門店交貨,大多數物流商采取甩人的方式——留下貨和交貨人員等候。這樣,就造成了冷鏈的斷鏈。
但這種情況還不是最明顯的,更嚴重的問題出在一些小型超市——這些超市的配貨商,冬天只用普通貨車+棉被的方式配貨。而小型超市并沒有檢驗貨物溫度的能力,只要食品沒有特別嚴重的解凍現象,都能被接收。“作為生產企業,為了保證食品的質量,我們非常注重冷鏈物流的完整性。但貨物從生產商到物流商手里之后,生產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對產品質量的控制權。”北京艾萊發喜食品有限公司物流部經理劉東育說,冷鏈物流的斷點與否,不在于氣溫高低,而完全取決于各個環節的主觀意識。
劉東育告訴記者,消費者不具備鑒別食品冷鏈物流完整性的能力,這時,更多的責任就落到了零售企業肩上。超市要求物流商提供完整的溫度記錄,物流商才會要求企業提供完整的記錄。一層一層往上推,冷鏈物流才能保證節點交接的完整性。
而超市提高物流商對食品溫度控制的意識,并不是要求物流商做什么,而是要經常檢查超市收貨環節在做什么。劉培軍說,超市經營者的“三令五申”并不能對物流商、供貨商起到根本性的監管作用,但只要他們經常深入檢查收貨人員的作業情況,超市收貨人員自然會對供應商的溫度提高要求。
管理者: 注 重 引 導
劉衛戰告訴記者,以前地方政府對于推廣冷鏈物流有一個很大的擔憂,就是冷鏈可能帶來物流成本的上升。農產品的價格直接關系到CPI,任何一種大眾蔬菜或者水果價格的上漲都會造成負面的社會影響。地方政府發展冷鏈物流的積極性并不高。
但是,隨著《食品安全法》和《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出臺之后,各地政府逐漸認識到了冷鏈物流對于當地農產品安全的重要性。更為重要的是,冷鏈物流已經成為推動當地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大同每年生產大量的蔬菜,但是由于缺少冷庫的預冷和冷藏運輸,農產品不能擴大流通半徑,限制了農民增收。”山西大同農委副主任劉建說。
正因為如此,近兩年來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掀起了修建冷庫的熱潮。商務部的中央儲備庫項目、農業部的產地冷庫項目、河南、河北等省相繼出臺了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全國各地的冷庫猶如雨后春筍一般迅速發展。“冷庫的快速發展火了設備商,但是冷庫提供商的日子應該不會太好過。全國各地的冷庫多了,使用價格也就降低了。”一位冷庫供應商曾向記者表示。
而這正是政府缺少冷鏈物流系統規劃的一個表現。專家表示,在當前優先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政府將發展冷鏈物流的良好意識轉化為發展冷鏈物流的規劃意識、引導意識、監管意識和宣傳意識。
首先要有良好的規劃意識。在冷庫建設方面,要以省級政府為單位,整體把握冷庫的發展。在審批冷庫項目時,注重冷庫的分布,避免冷庫容量供過于求產生惡性競爭的現象。
其次要有良好的引導意識。比如,目前各部門、各地方政府都有很多項目,政府就像“撒芝麻鹽”一樣,把規劃的資金“敲碎了,打散了”,用有限的資金來支持分散的企業。劉衛戰說,不可否認,《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的落實總會需要一些資金,但這些資金不應該分散的流向部分企業,而應該修建“公共汽車站”——更多的放在公共基礎設施、法規標準、推廣更新理念方面。
第三是注重監管意識。政府要嚴格按照相關的冷鏈物流法律法規做好標準,對生產企業、流通企業、零售企業進行管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第四是強化宣傳意識。劉衛戰認為,政府在落實冷鏈項目時,應該拿出更多的精力向公眾宣傳冷鏈物流的重要性,提高消費者的冷鏈物流意識。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增強發展冷鏈物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