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暢通的“煤道”有多難?
2011-10-20 3:1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楊紫
9月,正是秋高氣爽的天氣。但對于各地煤電企業的采購人員來說,每年的9、10月份,都是最難熬的時節。面對即將到來的冬季儲煤高峰期,他們卻面臨著“買不起”、“運不出”的尷尬局面。
“最近,不僅電煤價格漲得厲害,運輸環節也變得愈發繁多了。”湖南某發電企業駐山西的一位采購人員表示。隨著電煤供應趨緊,不僅價格看漲,流通“障礙”也越來越多。“甚至不少電廠面臨冬季缺煤停機局面。”
事實上,我國的電煤供應難題并不是今年才出現的。而造成“煤荒”的原因,除產能這個根本性因素外,煤炭供應鏈不暢——跨省流通障礙重重、交易平臺不完善等,都是問題所在。
據悉,目前,為了緩解本地供電緊張局面,部分產煤大省開始限制電煤出省。其中,山西省就采取了收取“資源費”的做法——對于運出省的煤炭,每噸收取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的費用。
其次,中間商眾多也是抬高電煤成本的一大“禍手”。我國煤炭供應模式,主要有計劃調配、煤礦直銷,以及以煤炭物流公司為代表的代理商三部分組成。其中,為了在供應趨緊情況下最大程度賺取利潤,眾多代理商往往層層加價。“有的煤還沒運出礦,每噸價格就被加了三四十元。”甚至還有的囤積資源,達到賺取高額利潤的目的。
再次,眾多的“隱性成本”,也使得煤炭物流成本大大提高,助推煤荒蔓延。其中,高昂的“裝點費”、“手續費”就讓眾多采購商感到無比頭疼。
供應鏈多環節的效率低下,造成了電煤成本陡增。而對于電煤成本占到運營成本80%的電廠來說,在現行電價體制下,其利潤幾乎被吞噬一空,甚至出現“發電越多,賠得越多”的局面。因此,很多電廠寧愿“停機檢修”,也不愿繼續運營。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在現行體制下,除進一步呼吁“煤電聯動”外,筆者認為,加強煤炭供應鏈建設,進一步降低電煤物流成本,或許是防止供電緊張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要降低物流成本,就要針對上述問題,對癥下藥。在進一步完善煤炭交易平臺的基礎上,暢通煤炭運輸之路,保證“煤暢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