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進入"濱海時代" 藍色經濟增長極崛起
2010-9-26 1:0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站在山東濰坊森達美港的觀景平臺上,可以看到一排排浪花洶涌起伏,似乎在告訴我們:濰坊已經是一個"24小時能看見大海"的沿海城市。
9月中旬,驅車行走在濰坊濱海開發區的大地上,記者強烈地感受到:作為黃三角開發中的先行區,一個藍色經濟增長極正在這里崛起。那些已經成型的寬闊路網,像一條條椽筆,描繪著未來的景象,在不遠的將來,濱海開發區將建造成一座現代化、國際化濱海新濰坊,并成為環渤海地區的強市之一,代表山東參與區域經濟大競爭。
一
從濰坊市區向北,到森達美港的直線距離不到50公里。然而,在人們的傳統概念中,濰坊是一個遠離大海的城市。這里農業和工業經濟發達,曾培育出賈思勰、王樂義等中國農業的標志性人物,更有諸城這樣的新農村建設標本。
濰坊也具有豐厚的海洋資源,其北部的海岸線長達140多公里,"臨海不見海"是因為在濰坊市區與渤海之間,橫亙著一片2600多平方公里的鹽堿地,植被稀少,寬約數十公里,過去難以開發。農耕時代,這里是一片洪荒之地。二十幾年前,這里也只有一條道路,從南望到北,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
濰坊濱海區宣傳文化中心主任朱良田和書記任樂為告訴記者,濰坊人邁向大海的步伐從來沒有停止過。著眼于區域競爭和濰坊未來發展,北部沿海開發早就納入濰坊市委、 市政府的戰略部署,并舉全市之力強力推進,沿海開發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
過去,濱海一帶的產業以海洋化工為主。1995年國家取消行業分割,實行鹽堿聯合,以山東海化和壽光市大家洼為依托,成立了濰坊海洋化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當時規劃面積僅為283平方公里。
2008年2月27日,濰坊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寒亭北部原濱海項目區和央子街道整體劃歸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管理,同時擴大央子街道管轄范圍。這次調整,改變了濰坊濱海的發展格局,為濱海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雙翼。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面積達677平方公里,有400多平方公里的存量用地、69公里的海岸線,無際的淺海灘涂和豐富的鹵水資源,使發展空間變得更加廣闊。這次調整,充分體現了濰坊市委、市政府全力推進北部沿海開發的氣魄和決心,也和國家推進環渤海經濟圈建設的戰略規劃不謀而合。
2009年11月,國務院批復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這讓濰坊市北部在環渤海經濟圈這一更大的空間坐標中重新定位。人們發現,不管是地理位置,還是發展潛力,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占據了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三區"建設的核心位置。
據國務院批復的黃三角發展規劃,黃三角要依托東營、濱州、濰坊港、萊州港這“四點”,打造四大臨港產業區,并以之為核心,依托以各類開發區、工業區為節點,形成環渤海南岸經濟聚集帶。在濰坊沿海區域,規劃確定依托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打造船舶發動機和汽車制造、科技興貿創新和全國最大的海洋化工基地,建成"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
既然集“三區”建設機遇于一身,濰坊就絕不僅僅想把濱海打造成一個單純的產業區和經濟區,按照“海陸統籌、突出重點”的藍色經濟發展思路,濰坊的領導者們決心在渤海灣這片荒灘上,建起一座比現在濰坊還要大的濱海新城,成為一個真正的區域中心。濰坊市做出決定:將北部沿海地區作為支撐全市增量投入、實現跨越趕超的最大戰術空間,計劃3年投入1000億元,以每天平均1億元的投入速度,舉全市之力加快建設,努力打造藍色經濟發展的主戰區、新興和高端產業的聚集區、黃河三角洲開發的先行區、全市科學發展的示范區。
2010年4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正式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此為標志,開發區的發展站在了新的起點,步入了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新時期。
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蘇立科強調,濱海新城區與濰坊老城區是二位一體的,它不是濰坊老城區簡單的形式復制和表面更新,而是要全力拉動濰坊變成一座功能提升、結構性調整的現代化沿海城市。
任樂為帶記者來到一個弧形的大堤前,說這就是濱海的防護堤,按照百年一遇防洪標準設計。它高約4.5米,寬約14米,長度約20公里。濰坊海灘屬于粉砂質類型,較為平緩,沿海岸線向海中每推進3公里,海水深度才增加約1米,這樣的灘涂條件,使濰坊“臨海不見海、見海難親海”,沿海防護堤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它使濰坊變成了“24小時都能看見大海”的城市,一方面擋住了洪水,另一方面營造出大片土地,還可以成為一條供魯中地區居民"親海"的休閑風景帶。
防護堤南側,海中挖出的泥土,在鹽堿灘上變成建設用地。一座面積達150平方公里的濱海水城正在崛起。它位于濰坊中心城區與濰坊新城中心軸線上,是規劃中城市建設的最核心部分,正是因為有了它,濰坊中心城區與濰坊新城變成"零距離"。這座水城由"太陽城""希望城""幸福城""歡樂城"組成,它是向全球招標確定的,代表了城市建設的全新理念。
站在濱海開發區的規劃沙盤前,任樂為告訴記者:“我們以希望城理念建設科教創新區,已完成投資10億元,基本完成一期基礎設施配套,確定入駐的14所院校全部開工建設,濱海創業大廈主體也已完成,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和設備安裝,濰坊海運學校一期主體實現順利封頂,目前正加快院校引進和二期基礎設施配套。年內力爭累計引進院校30所以上,20所以上動工建設,努力打造環渤海地區具有競爭力的藍色高端產業科教創新基地;以太陽城的理念建設中央商務區,中央商務區自去年啟動以來,已完成投資5億元,吹填土方1000萬立方米,3平方公里的起步區完成基礎設施配套,近期啟動綜合商務中心、企業總部基地、金融港等十多個重點項目建設,打造黃河三角洲地區具有影響力的高端商務聚集區;以幸福城的理念建設高檔商住區,全面啟動14平方公里開發,加快達美花園、美麗華濱海俱樂部等項目建設,建設50平方公里的大型低碳示范社區,打造’依河擁海’的濱海生態宜居區;以歡樂海為理念建設旅游度假區,全球招標,標準編制20公里沿海防護堤復合式旅游岸線開發規劃,高標準建設黃金親水海岸,啟動港麗灣、離岸島、國際影城基地等項目開發……”
"太陽""希望""幸福""歡樂",這一個個名字就充滿了開發區獨有的文化與氣息,充滿了如朝日般冉冉上升的希望。
這還是一個低碳的新城,路邊一盞盞太陽能路燈矗立著。任樂為說:這個城市的建筑"上有太陽能、下有地熱,墻有新型保溫材料、內有LED照明"。居住在這樣一個詩意而環保、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城市,該是怎樣的愜意!
二
既然是一個國家級開發區,還必須有強大的產業作支撐。在濱海,記者參觀了4個產業園區,這就是160平方公里的先進制造業產業園、80平方公里的海港物流園、70平方公里的生態化工產業園和50平方公里的綠色能源產業園,并在這里找到了高效與生態兼得的答案,這就是鏈式經濟發展模式。
在先進制造業產業園,只見一片乳黃色的建筑拔地而起,據說這是濰柴投資的項目,占地1600多畝,總投資50億元。“這里的一臺機器就能賣2000多萬元,項目建成后,會帶動最少十幾個相關產業。在濱海,每個大產業都呈現出鏈式結構,這就形成了循環經濟的模式,實現了高效生態的目標。”濱海開發區宣傳文化中心的陪同人員這樣介紹。
為了在高速開發中保住這一片蔚藍,濱海開發區從產業鏈條的源頭上減少污染,把開發重點定位在高效生態產業集群上,并力求形成聚集效應。蘇立科說:“除了爭當黃三角地區的港口物流中心之外,濰坊市還提出將濱海區打造成黃三角具有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綠色能源基地和海洋高端產業科教創新基地,成為黃三角區域四個臨港產業區中率先崛起的先行區。我們的發展思路是,以發展先進制造業為重點,大力培育現代物流、新能源、生物制藥、濱海旅游等新興海洋產業,著力把八大優勢產業鏈條拉長,通過優勢領域、優勢產業、優勢企業的重點突破,實現發展速度、質量水平、競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高端產業組織體系將帶領濱海進入極具競爭優勢的新時代,為濱海持續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最充足的動力。四大園區就是4個最重要的產業鏈條,它們植根于濱海開發區的歷史,又具有充分的國際化視野和理念。
海洋化工是濱海開發區原有的重要產業形態。2003年,濰坊濱海開發區被確定為山東省首家循環經濟示范區試點。2005年4月1日,國家環保總局正式批準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建設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這是我國海洋化工領域的第一個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蘇立科告訴記者,濱海開發區近年來投資10多億元,實現了海水資源"一水六用",直到"吃干榨盡"有用成分。這"一水六用",是目前國內海水利用最為徹底的模式。在濱海,以海水為原料形成的產業鏈,通過左右關聯和上下延伸,構造出海洋化工的生態"互聯網",形成了以鹽堿、溴、苦鹵和精細化工四大產業鏈條為主體,以蒸氨廢液、提溴廢水、制鹽苦鹵、酸性廢水、固體廢料、廢氣廢液等六大廢物資源化利用為輔助,上下游產品接續成線、關聯產品復合成龍、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為特色的生態工業體系。
以前,廢液是純堿廠的"廢棄物",海化集團每年要產生1600萬立方米左右。如果將這些廢液直接排入大海,萊州灣會遭受到嚴重污染。海化集團經過科技攻關,開發出綜合利用制堿蒸氨廢液生產氯化鈣工藝,將廢液全部利用,創造了世界制堿史上蒸氨廢液不排海的先例。生產的氯化鈣廣泛用作高速路、飛機場的融雪劑,成為北京、青島等城市的首選產品。
過去,海化集團氯堿樹脂公司的下腳料廢氫氣白白燒掉,一盞盞"天燈"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環境。而相鄰的另一家企業天翔化工廠不得不舍近求遠高價購買氫氣做原料。兩家企業合作,氯堿樹脂公司的廢氫氣經過壓縮、干燥,在天翔化工廠變成了資源。該套裝置每年可為天翔化工廠輸送2800多萬方氫氣。初步測算,每年增加效益1400多萬元。
"循環經濟名片比燙金的還珍貴。"蘇立科說,循環經濟的理念、機制和責任,不僅使該區域迅速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氨堿法純堿生產企業和亞太地區最大的純堿出口基地,還培育和塑造了濱海新區海洋化工產業的品牌形象和價值。
目前,這一區域的生態海洋化工產業園,正積極發展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改造提升鹽堿化工等傳統產業,拉長、加寬、做強產業鏈條,加快總投資160億元的新和成藥業等75個生態海洋化工項目建設,建設全國最大的生態海洋化工生產基地。
按照濱海區的規劃,到"十二五"末,除了海洋生態化工外,裝備制造、臨港物流和以新能源、新醫藥、高端服務業為主的新興產業將分別達到500億元級的規模,石化產業銷售收入更將高達千億級規模,整個高效生態主導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000億元。
據濱海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賈有余介紹:濱海的先進制造業產業園將依托濰柴濱海產業園和上海同濟同捷汽車超級平臺產業園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打造環渤海地區具有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重點發展機械電子、新型材料等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項目,目前已引進項目106個,總投資320億元。在該產業園中,海洋裝備制造產業的主攻方向是培育以現代化總裝造船和船舶發動機、零部件為主的海洋裝備制造產業鏈;臨港物流產業園主要依托森達美港發展海港物流、加工配送、配套服務項目,打造臨港產業鏈。加快總投資150億元的達美物流、交通物流、海正物流等33個物流項目建設,打造黃河三角洲區域港口物流中心;綠色能源產業園主要發展風電、光伏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項目,大力開發地熱、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產業,建設全國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目前投資15億元的華能風電一期已經并網發電,總投資320億元的國電風電項目40萬千瓦岸基風電正加快建設,140萬千瓦海基風電正在規劃論證,近期啟動5平方公里光伏發電園建設;石油化工產業園將依托中海油海化集團石化鹽化一體化項目和弘潤石化項目,培育石油化工產業鏈,盡快形成年產2000萬噸的生產能力,打造千億級石化產業鏈。目前,黃濰輸油管線已開工建設……
目前,濱海在建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247個,其中過億元的136個,過10億元的13個,過百億元的5個,項目計劃總投資1000多億元,一個極具帶動力的沿海藍色增長極正在迅猛崛起。根據測算得來的數據,到2015年,石化、海洋裝備制造、新能源、新型產業、海港物流5條產業鏈的營收規模便可達到3500億元,是2009年濰坊市GDP總量的1.4倍。
記者在為濱海前景感到振奮的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這么多大工業項目同時上馬,環境會不會受到影響?
蘇立科告訴記者,濱海有一道招商引資的"綠色禁令":一般項目準入門檻提高至5000萬元以上,除投資億元以上、無污染的生態化工項目和石化產業鏈條上的大項目外,不再引進一般性化工項目。
盡管濱海區內不占建設用地指標、不用國家審批就可征用的鹽堿地多達314萬畝,但他們堅持寧可讓土地暫時空著,也不讓關聯性低或與循環經濟發展方向相背的企業進入,去年以來共有總投資15多億元的30個項目,因為不符合環保要求和產業規劃被拒之門外,全區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和"三同時"執行率均達到100%,保持了環境監管的高壓態勢。
其實,鏈式發展的理念,不僅體現在產業上,也表現在濱海開發區發展的方方面面。設置"綠色禁令"旨在節約土地,保護環境,重點引進一批輻射帶動力強的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項目,引進拉動濱海新城建設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職業教育院校項目,以濰坊新城的功能定位構筑生態宜居宜業服務體系。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又會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科教城將引進50所職業院校,形成50萬師生規模,就將為入駐的大企業提供優質的勞動力資源,同時也解決了院校的學生就業問題,這也是一個雙向良性互動的"鏈條"。
三
在濱海開發區采訪,記者感受到,這里干部職工的精神面貌特別好,充滿了開拓精神和創新精神,"濱海速度""濱海精神""濱海文化"這樣的詞句經常能夠聽得到。
在海邊,記者看到有一些風箏在大海之上飄飛。濰坊是"世界風箏都",世界風箏聯合會的總部就設在濰坊。創辦于1984年的濰坊國際風箏會,迄今已連續成功舉行了27屆。但是大海上如何放飛風箏?任樂為解釋說,風箏沖浪比賽是濱海人獨創的一種新型體育運動方式,它以高空的風箏作為牽引動力,運動員站在踏浪板上,搏風擊浪,魅力無窮。以往空中或海上的任何一項運動,都沒有風箏沖浪這般新穎、驚險、刺激與陶醉。今年8月下旬,經中國國家體育總局批準,第二屆濰坊濱海國際風箏沖浪賽成功舉辦,來自美國、德國、日本等30個國家和地區的40多名頂級風箏沖浪高手,和來自國內18個省市的30多名國內運動員參與角逐,使其成為迄今世界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風箏沖浪頂級賽事之一;8月20日,濱海正式被確定為中國國際風箏沖浪基地。
風箏沖浪賽表現了濱海敢為人先、大膽創新的精神,它將大海藍色文化、濱海漁鹽文化、濰坊風箏文化和現代體育元素融為一體,打造了濱海新區的一張"新名片"。
濱海有著悠久的魚鹽文化。濰坊北部區域地下鹵水總儲量達60億立方米,乃為全國之最。我國煮鹽的歷史,很可能起源于濱海。文物部門調查發現,日前在濱海開發區發現4處由100余個古代鹽業遺址組成的大規模鹽業遺址群,其中東周時期鹽業遺址有86個。東周鹽業遺址多以群的形式出現,每處遺址群大約由30處遺址組成,每個遺址規模都在兩萬平方米左右。在每個鹽業遺址群內都發現鹽井、沉淀坑、鹽灶等制鹽遺存以及鹽工墓地,還有盂、盆、罐、壺等生活器皿和生活垃圾。
濱海還出土過上百件青銅編鐘,黑冢子村有一處可能是秦始皇留下的望海臺,兩個遺址相距10多公里。濱海的鹽業繁榮,給政府帶來滾滾財源,所以秦始皇東巡時經過這里,并筑臺舉行過盛大的祭海儀式。
任樂為要帶記者去參觀北海漁鹽文化民俗館,因為下雨路滑沒有成行。據說這是國內首家漁鹽文化民俗館,主要為了展示漁鹽文化、海文化等多項內容。"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以曬鹽、漁業捕撈、養殖為生的當地居民,會自發組織一些祈福活動,拜祭龍王,祈求在新一年里出海的人能平安歸來。這一段時間,也被確定為濱海的漁鹽文化節。
這片看似荒涼多年的土地,蘊藏著這么豐厚的文化資源,在"濱海崛起"的時代,它又煥發出新的光彩。濱海開發區按照"歡樂海"的理念規劃建設旅游度假區,這一區域的面積達50平方公里,將借助臨海優勢,挖掘整合岸線資源,實施河、湖、海、島全面開發,改善提升濰坊濱海新城的形象地位。"歡樂海"的外部輪廓整體上形似一只展翅起舞的蝴蝶,寓意著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乘勢而上、展翅高飛,在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中引領潮流,率先崛起。
國際風箏沖浪賽只是"歡樂海"打造旅游品牌的活動之一。下一步,濱海將突出優勢,重點開發濱海休閑度假、觀光游艇旅游、濱海高爾夫、海洋文化體驗等高端旅游產品,打造山東"藍色逍遙游"品牌,塑造國內知名的濱海休閑旅游品牌。
通過風箏沖浪賽,濱海人把不可想象的事情變成了現實,體現了開發者的精神風貌,而這種精神在建設過程中也處處可見。科教創新區近50公里長的高標準園區道路只用了3個月就竣工通車,這個速度讓許多人感到驚奇,因為在他們來看,修建50公里長的高標準園區道路,一般要10個多月的時間。總長近20公里,兼具安全屏障和景觀長廊功能的濰坊沿海防護堤二期工程主體于2010年1月1日順利合龍,為濱海新城建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195天完成拋石260萬立方米,創造了全國沿海防護堤海拋施工的奇跡。在濱海開發區,一個部門承擔著其他縣市10多個部門的任務,但是他們卻精力充沛,斗志高昂。
濱海的崛起,不僅僅是一個藍色經濟增長極的崛起,更是一種文化的崛起,精神的崛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