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邦物流:物流“另類” 組建龐大車隊
2010-9-16 1:2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上海郊外,夜深人靜,一座新建成的大貨場里燈火通明,上百輛的卡車進進出出,忙的不亦樂乎。
由于兩個月前,德邦物流剛從廣州搬到此地,崔維星的特殊經營模式引起了一位大學教授的注意。2009年9月2日凌晨2:30,身著格子襯衫、黑色西褲的崔維星準時出現在貨場里,他將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任建標。
直擊達沃斯:李榮融稱02年以來國企每年倒閉近5000家
“德邦物流在很多管理模式上,跟同行比,很特殊,甚至有些另類。”任教授說。正是這種特殊之處,使得任教授對德邦物流極其感興趣。
眾多的零擔物流企業都是把企業的運輸車輛掛靠在社會車輛上,或者將運輸車輛外包,而崔維星則為自己的企業購買了1800多輛卡車。“在物流行業里,司機是比較難管的,如果司機管不好,可以說做物流的成績很難及格。”德邦物流董事長崔維星告訴《中國新時代》。
在崔維星看來,公司龐大的車隊并不是負擔,反而能體現自身競爭力的優勢所在,甚至還是自己的驕傲。
如今,德邦物流已是國家4A級綜合服務型物流企業,專業從事國內公路運輸和航空運輸代理。截止2010年7月,在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下設營業網點910多家,擁有運輸車輛1800余臺、員工19000多人,網絡遍及國內500多個城市和地區,產品服務包括精準卡航、精準城運、精準汽運、精準空運。從1996年創始至今,德邦每年都在以超過60%的速度在增長。到目前為止,德邦已成為全國前三甲的零擔物流企業,收入達十幾億。
蛻變
崔維星,山東諸城人,但因之前常年在南方工作發展,這位山東大漢看上去似乎有些南方人的味道。1992年,崔維星畢業于廈門大學會計系會計專業,同年分配到廣東省中國國際旅行社任財務部會計。經過兩天兩夜的海上漂泊,崔維星來到陌生的廣州,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跟數字打交道是件很枯燥的事,再加上剛來廣州,人地兩生,讓崔維星感到一絲清苦。不過,好在剛剛參加工作,內心里充滿著無限的激情。當崔維星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資,雖然只有199.34元,但他仍舊很興奮,請了三兩個好友,找了家好一點的酒樓,一下就花掉了工資的2/3,這在當時算是件豪邁的事。
在接下來的十個月里,崔維星工作很積極,每個月都有一小筆獎金,他將獎金全部積攢起來,很快他就有了人生的第一筆存款。這一小筆存款曾經承載了崔維星許多個美麗的夢想。
當時,崔維星無時無刻不在給自己編織一條人生之路——做最優秀的會計師。正因為工作努力,十個月后,他被派到國旅的一個下屬企業(廣東國際食品公司)做會計。會計對于當時的人來說,是個“金飯碗”,無論是去合資企業,還是留在國企,都有一個很不錯的發展空間。那時的崔維星一心只想守著這個職業,安定地隨大流向前走,他給自己定了一個短期目標:以最快的時間通過國家會計師考試,成為國家注冊會計師。
1993年,因不滿于當時的工作現狀,崔維星毅然下海。在頭三個年里,崔維星做過大酒樓會計,也親自負責過國際貨運業務,雖沒有取得突出成績,不過極大地豐富了人生經歷。1994年年初,崔維星回山東老家過春節。從珠海經過廣州時,他順便回原單位看望老同事,遇到了廣東國際貨運公司(廣東國旅的下屬企業)的一位負責人,這位負責人向崔維星介紹了航空貨運的廣闊發展前景,同時希望崔維星加入到他們企業來負責貨運業務。
對方的游說,讓崔維星動了心。一過完春節,他就跳了槽,開始時,他被派往中山開拓市場。由于中山的業務處于起步階段,并且多個環節不暢,直到1995年7月,中山營業點才正式開始營業。崔維星去了之后,滿腔熱血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一個搬運工,一個司機,這就是當時崔維星全部的下屬了。他一邊做著領導,一邊干著雜活。由于這個營業點地理位置比較偏,崔維星想了很多辦法,開拓局面。1996年8月,公司認為中山營業點的業務前景渺茫,決定放棄。
兩年的時間就這樣白白浪費了,業務上好像并沒有多大的收獲。但崔維星個人卻收獲了兩樣東西:一是他通過了國家會計師考試的所有科目,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國家注冊會計師證;二是他積累了足夠多的貨運經驗和相當一部分客戶資源。
廣東國際貨運公司放棄了中山,但崔維星沒有放棄。幾經籌措資金,1996年9月1日,崔維星創建了“崔氏貨運公司”。公司當時只有4個人:崔維星及他的妻子薛霞、一個司機、一個搬運工。減去了大公司操作的中間環節,再加上豐富的經歷經驗,在短短的幾個月里,公司的業務走上了正軌,貨量一直穩中有升,利潤也在不斷積累。在不到一年時間里,崔維星就賺到了近20萬。
轉型
最初,因為每天都要跑一趟南方航空公司“老干”航空客貨運處發貨,崔維星接識了不少南航的朋友。正是在這些朋友的提示下,崔維星有了在1998年6月承包南航“老干”客貨運處的機會。
貨運的主動權一旦掌握在自己手里,崔維星就像是一部開足了馬力的發動機,很快為公司找到了充足的貨源。在貨量迅速上升的同時,人才成了企業發展的瓶頸。崔維星第一次將目光鎖定社會上的人才市場。從南方人才市場他招聘到了符合企業發展的人才,這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2000年8月8日,廣州德邦物流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由于優質的業務,德邦很快吸引了一批合作者。同年12月,俞大富(現今的金大物流的老總)帶著他的公司并入德邦;2001年,石浩文(現今新邦物流老總)也帶著他的公司并入德邦。“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正因為是三個“諸葛亮”走到了一起,其結果是德邦在最短時間內,將企業資源整合并利用到了極至,使德邦進入到快速發展期。
2001年4月,崔維星將目光轉移到汽運專線上,他要為德邦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一個企業里的“諸葛亮”多了,其發展方向注定是多變的。俞大富因與德邦在發展理念上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于是,帶著金大系走向了另一個方向。后來石浩文因同樣的原因帶走了一批骨干,成立了新邦物流。
2004年12月,德邦創新推出“卡車航班”業務,用公路貨運的價格完成航空快運的業務。正是這項業務讓德邦完成了脫胎換骨的變化,踏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空運業務被許多專家形容為“朝陽產業”,是一塊尚未分割完的“大蛋糕”,而崔維星的目光卻從空運轉向汽運快運。他說:“我不是很認同目前大陸航空業的’大蛋糕’說法,對于快遞等小件貨來說,時間是第一要素,對運價不是很敏感。在內地上量的貨物,如果多數走空運,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它對時效要求并不明顯,而運價差距卻太大。隨著高速公路的開通、鐵路的提速,這使得空運貨量難以為繼,空運業務發展相當緩慢。”
崔維滿懷信心地表示,“我們用公路運輸的價格來完成航空的運輸。正因為德邦關注得早,已形成了德邦的品牌業務。”
隨著中國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線路網絡可以觸到每一處地域,崔維星將汽運推為主力軍。目前,德邦物流75%以上是汽運,空運占比不足25%,并且汽運業務增長快速,空運業務增長緩慢,最高時也只有15%的增長速度,而汽運是它的兩到三倍。
作為零擔物流企業的前三甲,德邦物流在行業內會是一個怎樣的角色?
崔維星回答:“我們只做了物流行業的一小塊的零擔物流,我們核心的地方定位在30公斤-1噸的貨量,30公斤以下的可能快遞公司做得更專業,1噸以上的可能是做整車運輸的。我就把30公斤-1噸這種比較零散的貨物的運輸作為我們的一個專長。”
汽運業務離不開營業網點的支持,德邦營業網點布局已延伸到內地很多角落。德邦現在在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下設營業網點910多家,甚至已覆蓋到縣級地域,在其它地區還只在一級城市的層面。在選擇網點方面,德邦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比如要考慮設點地區的經濟能力,還要強調地理位置等因素。
公路運輸競爭是慘烈的,崔維星進入汽運市場時,經歷了前三年的“肉搏式價格戰”,這至今還令崔維星心有余悸。后來德邦終于擺脫了以“價格戰”為主體的競爭方式,開始以品牌經營的方式來提升核心競爭力。
在崔維星看來,物流行業是服務行業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國家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它應該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0%左右,如果碼頭好、鐵路好、高速公路好,貨柜流通比較快,就為企業的運作提高了效率,國家的競爭力就會增強。
在快速發展中,德邦也經歷過暫時性的困難時期。從去年10月份開始,德邦業務量略有下滑,從9月之前70%左右的增長率下降到40%左右。但崔維星始終相信,危中有機。困難面前,他做出不裁員、不降薪的承諾,員工的歸屬感增強了,積極性也提高了,主動想了很多為公司節約成本的辦法。崔維星說:“經濟危機對我們的收入和利潤有壞的一面,但對公司的凝聚力和未來發展不見得是件壞事。”
不久前,德邦在在佛山市順德區陳村鎮建設了一個總面積達13萬平米的物流運作中心,它將成為國內最大的公路物流外場轉運中心,較之原先的廣州東平外場物流吞吐能力提升了2.5倍,德邦物流希望它成為華南新的運作中心。據了解,2010年,德邦物流將對國內6大核心區的物流營運中心的規模與選址進行戰略重置,該計劃總投資達5億元之巨。“我希望德邦物流未來在200-300公斤的零擔物流領域做到中國最大、最好,擁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希望在可見的未來能繼續保持60%的穩定增長速度,希望三年后上市。”崔維星說。
人才戰略
國內物流行業部分企業可能還處于缺乏“技術含量”的粗放式管理階段,但是德邦物流卻希望走網絡化、標準化、信息化的道路。目前德邦正在使用物聯網技術提升公司信息化建設,并已在上海、廣州等地推廣RFID技術,經過掃描槍進行電子配貨,大大提升了裝貨效率。
“德邦網上的業務肯定是越來越多的,而且我們在信息化方面也會加強。我們現在在做一個’網上營業廳’,就是客戶在網上下單,已經做了大半年,現在業務量已經占我們營業額的20%左右。”崔維星說。
物流現代化需要我們有大批高素質、專業性強、懂現代管理的人才。在崔維星看來,在中國物流發展的快速階段,要做改善型、創新型的工作。大學畢業生雖然缺乏經驗,開始時只能做開單之類的簡單工作,真正成長起來需要3-5年的時間,公司還要投入大量的培訓費用,但大學生學習能力強、創造力強,服務意識也較強,他們會想著怎么去改善服務環節。
許多剛加入德邦的大學生、大專生,都會主動選擇從理貨員、司機等一線工作做起,德邦現在有近千人的大專司機、大專接送貨員。“其實,大專生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而無論是對文職還是非文職的員工,我們都有非常順暢的上升通道。”崔維星說。
2006年時,德邦的普通員工陳洵斐還只是個只有初中文化、但有著11年汽車駕齡的老司機。而兩年后,通過儲備干部及競聘制度,陳洵斐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成為德邦上海車隊的小組經理。“殺入決賽,后來成為經理,當時我真的是非常激動。”陳洵斐說。
陳洵斐的成功得益于德邦的儲備干部制度,通過競聘,優秀的員工將得到優先提拔、優先使用,還有專業技術類通道和管理通道,公司保證有不少于25%的管理崗位給非文職類員工。
德邦物流60%的年增長速度,意味著大學畢業生在德邦能得到更多于同齡人的鍛煉機會和晉升空間。普通員工可以很快成為營業網點或運作場地經理,2-4年之后成為區域經理,這時公司就會給他配價值12-13萬元的車,3-5年后可能成為總監,接下來可能會成為大區總經理。
據統計,在中國的物流行業,物流成本占到整體運營成本的比例是18%左右,而國外只有10%。對此,崔維星認為,中國物流行業的整體“生態系統”還不夠完善,包括自身零擔物流行業,整套體系和流程的標準都還在完善之中,所以,未來的管理者應該是“能文能武”,“既有一線工作經驗,理解一線員工辛苦。又有高素質,懂得現代管理”。
崔維星已經慢慢嘗到了自行培養人才的甜頭。“這些大學生積淀越多,德邦物流的競爭力就越強,他成長的過程,也是企業競爭力提升的過程。這些招聘來的大學生,可以為公司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后的人才梯隊建設做準備,培養大專生司機和接送貨員,也是基于將來服務質量的提升來考慮的。”
在現階段,物流業的司機和理貨員最關心還是工資、獎金和福利,如何能培養非文職工作人員的職業榮譽感?崔維星表示,在工作環境、待遇、人性關懷方面,讓員工有對企業的認同感、歸屬感是很重要的切入點。
崔維星為員工設計了一個“親情1+1”的項目:公司每月出100元,再從員工工資里扣除100元錢,由公司寄200元給員工的父母。如果按一萬名員工計算,德邦每年在這個項目上的投入逾千萬元,但它很受員工父母的歡迎。員工的父母經常會打電話叮囑孩子:“你就在德邦好好干吧!”
崔維星認為,除了薪酬和人性化關懷之外,也要考慮到非文職人員的職業生涯,助其向技術性人才或者管理人才轉變。德邦的司機和搬運工都要參加5類培訓:技能、安全、企業文化、戶外拓展和軍訓。“我認為作為一個司機,不僅車要開得好,還要懂得尊重生命,保護自己和他人。”考慮到非文職人員的工作強度問題,崔維星還經常組織培訓,想辦法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在德邦內的員工之家,崔維星讓人特意放置了幾臺電腦,鼓勵非文職人員學習打字,如果一分鐘能打30個字就獎勵200元錢,每增加10個字再獎50元錢。“效果挺好,我們有的搬運工已經能打到115個字/分鐘,并不輸給文職人員。”
在工作中,德邦的非文職人員有一半時間在與客戶直接接觸,他們的職業素養代表了德邦物流的品牌形象。“他們對企業有認同感,表現出來的標準化的服務和專業性,對德邦企業品牌也是一種塑造和維護。在很多時候,他們也會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德邦鼓勵員工創新。”崔維星說。
2009年,德邦的員工總共為崔維星提了4萬多條創新建議,其中司機、外場和接送貨員大約提了1.4萬條。“小陶防霧安全燈”就是青島一名姓陶的司機提出的建議,他建議將車輛的霧燈換成黃色燈泡或黃色燈罩,因為黃色在霧天穿透性很好,可以提高行車安全。這不僅使他獲得了公司的獎金,公司還以他的姓命名了這個創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