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特區建立的歷史地位和時代意義
2010-9-10 11:0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內容提要
●興辦經濟特區打開了中華民族復興的新時代大門。經濟特區的輝煌成就,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實踐成果,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生動縮影。
●經濟特區以舉世矚目的“中國神話”,走出了一條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進之路。經濟特區率先將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大膽地進行體制與機制的創新,為全國推進改革開放探索了道路。
●經濟特區的責任與使命同在。這就要求,經濟特區必須立足新起點,適應新形勢,瞄準新目標,抓住“特別能改革、特別能開放、特別能創新”這一特區的新內涵,將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
胡錦濤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興辦經濟特區是黨和國家為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進行的一個偉大創舉。在鄧小平同志親自關懷下,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興辦經濟特區,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發揮它們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帶動作用!鄙钲诘冉洕貐^發展的輝煌成就,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實踐成果,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生動縮影,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有力印證。中央作出興辦經濟特區的決策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經濟特區的發展道路是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成功之路!
深圳經濟特區的創新實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興辦經濟特區打開了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大門。
1977年,剛剛結束“十年浩劫”的中國百業待興。當年11月,復出后的鄧小平第一次視察的首站,選擇了廣東。在深圳,鄧小平的眼光緊緊盯住與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這個小漁村。那一年,當地農民一天的收入不過1元人民幣,而香港農民一天的收入卻為60多港元。如何盡快讓中國的百姓富起來,中國如何盡快跟上世界發展的步伐,成了鄧小平深入思考的一個重大難題。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新時代。1979年4月,廣東、福建省委向中央要求利用鄰近港澳等有利條件,實行特殊政策,吸引外資、擴大出口。鄧小平聽后十分贊同,他說:“就叫特區嘛。過去陜甘寧邊區就是特區嘛!”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十五次會議向全世界宣布:社會主義中國創辦經濟特區。美國《紐約時報》驚嘆:鐵幕拉開了,中國大變革的指針轟然鳴響。此后,深圳等經濟特區“摸著石頭過河”,大膽探索,勇往直前,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跡。并且,通過經濟特區為突破口和強力引擎,我國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改革開放的歷史跨越。
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先行地,究竟如何辦,怎樣辦,對全國改革開放的道路如何走具有破局的重大作用。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特區發展一旦遇到風雨險阻,其他地區的改革開放就會裹足不前;而經濟特區發展順利,其他地區搞改革開放的信心就會更足。特別是在要不要發展市場經濟等事關改革開放方向的重大問題上,各種爭議、各方眼光都聚焦到經濟特區上。每當改革開放處于重大的歷史關頭,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總是親臨經濟特區,指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前進方向,描繪出東方風來滿眼春的壯麗畫卷。
1984年,鄧小平看到深圳由過去的漁民村變成“戶戶小洋樓”,欣然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珠海經濟特區好”。在廈門,他又要求“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同年,中國進一步開放了天津、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接著開辟了“長三角”、“珠三角”,福建“廈漳泉”等沿海經濟開放區,逐步形成全方位的開放格局。1992年春天,鄧小平再一次來到深圳經濟特區等地視察。他強調指出:“特區姓‘社’不姓‘資’”、“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市場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在經濟特區,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本質、計劃和市場的關系等重大問題進行了全面闡述。深圳等經濟特區在我國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經濟特區不僅收獲了奇跡般的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孕育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推動我國形成了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新的時代文化精神。改革開放30年來,“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而經濟特區正是孕育這一時代文化精神的重要土壤。經濟特區創造的發展奇跡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在“殺出一條血路”的過程中,經濟特區不斷在思想觀念和精神層面上自我超越,敢于沖破 “左”的思想束縛,不陷入空洞爭論,不隨意給新生事物貼上姓什么的標記,不畏懼各種誤解和非難,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大膽試,大膽闖, 催生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等一系列新理念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極大地鼓舞和激勵了全國人民,并引領和推動了全國思想文化的進步與創新。
經濟特區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在推動科學發展和實現自主創新中發揮排頭兵作用
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發展的主題,而在這個過程中,直到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才真正走上快速發展之路。而在這當中,經濟特區率先沖破封閉僵化的發展模式,將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潮流緊密相連,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轉變發展方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前驅開路。
30年來,深圳等經濟特區以舉世矚目的“中國神話”,不僅走出了一條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進之路,而且,還奠定了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和良好的社會氛圍,使改革理論和經驗上的準備較以往更為充分。經濟特區率先將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大膽地進行體制與機制的創新,在計劃、投融資、流通、勞動工資、土地管理、財稅、金融和政府自身改革等方面體制改革中走在前面,為全國推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借鑒。比如,率先打破所有制,為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率先打破計劃體制堅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最早探索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以及外匯調劑、人才、產權、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市場;率先打破“鐵飯碗”,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隨著改革深入發展,特區又率先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上步入“深水區”,深圳最早實行“大部制”改革,創造性開展“行政三分制”改革和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珠海率先按照加強政府與社會合作共同治理的新理念,創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制。這些體制創新上的一個個突破,為全國體制改革探索了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每一個發展階段,經濟特區都起著率先開辟、創出新的發展路徑的重大作用。改革開放之初,經濟特區利用勞動力和土地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成功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大力發展加工貿易企業,開始了跨越式工業化進程,創造了經濟建設的“特區速度”。進入20世紀90年代,比較優勢開始發生變化,特區主動調整增長方式,推動經濟發展從依賴規模擴張轉變為依靠效率提升,尤其是深圳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實施自主創新戰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業,用騰出的空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循環經濟。進入新世紀,面對世界發生的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特區牢牢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加大力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實施“科教興市”、“依法治市”、“文化強市”、“人才強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經濟特區在自主創新上的巨大成就,展現了中國發展模式的新形象,為探索科學發展新路發揮了示范作用。經濟特區率先摒棄片面追求速度的增長方式,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比如,深圳在2005年率先提出建立“自主創新型城市”,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深圳的科技園區形成了中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結構最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有力提升了產業技術水平、優化了產業結構,形成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物流業和文化產業等四大支柱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60%。如今的深圳特區,已從加工基地轉變為全國首個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地區、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和創意之都,向世界展現了中國走科學發展道路取得的新面貌。
經濟特區要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按照國家發展新要求、順應人民新期待,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慶祝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經濟特區要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按照國家發展新要求、順應人民新期待,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今天,對于深圳等經濟特區“先行先試”而言,責任與使命同在,信心與勇氣依舊。從經濟特區本身看,特區雖然在改革發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一些已經取得初步成效的改革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深化,一些尚未觸及的領域還亟待改革攻堅和“啃硬骨頭”。這就要求,特區必須立足新起點,適應新形勢,瞄準新目標,抓住“特別能改革、特別能開放、特別能創新”這一特區新內涵,堅持保持“特”的品格、“特”的地位、“特”的面貌,繼續弘揚解放思想、改革開放這一時代文化精神,把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
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需要經濟特區繼續大力加快創新和轉變發展方式。經濟特區要增創新優勢,實現新跨越,必須堅持高端發展的戰略取向,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圍繞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現代產業體系。堅持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在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物質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資金使用效益、發展循環經濟上下功夫,大力建設“效益特區”、“低碳特區”。更加自覺地把自主創新作為引領未來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推動經濟增長進一步從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著眼于擁有更多的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名牌,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率先建成全國創新型區域,建設自主創新新高地。堅持統籌兼顧,著眼于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按照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進一步發展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
經濟特區要保持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區的歷史地位,就必須重點突破,率先建立科學發展的新體制機制。要根據綜合配套改革的要求,對國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先行先試;對符合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符合我國未來發展方向,需要試點探索的制度設計先行先試;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對全國具有重大示范帶動作用的體制創新先行先試;對國家加強內地與港澳臺合作的重要事項先行先試。要緊緊抓住轉變政府職能這個核心,繼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重點在深化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上取得新突破,在全面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上取得新突破。以財政體制改革為重點,著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以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和社會組織建設與管理為重點,加快形成有利于社會和諧的體制機制。以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為重點,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為重點,著力探索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有效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以深化粵港澳緊密合作為重點,促進形成有利于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體制機制。以造就適應科學發展要求的干部隊伍為重點,創新干部選拔任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