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物流雙城記
2010-8-8 23:5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上海、天津,一南一北兩大經濟中心,兩座個性氣質迥異的城市。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轉型,兩座物流重鎮正在悄然經歷著歷史性變遷。如何重塑輝煌、開拓創新,如何后發趕超、不走老路,兩座城市之中的鋼鐵物流人,開始不約而同陷入思考。
我們在梳理展望這兩座城市鋼鐵物流過去、未來發展軌跡的同時,發現他們正劃出令人驚嘆的交叉線——未來鋼鐵物流業的發展,不僅僅要依靠基礎建設投資帶動,更要提升行業軟實力。
這是共識,也是方向。
上海:跨越20年之癢
現代物流報記者王亞彬 實習記者路寧
7月的上海灘,熱氣撲面。
浦西的土地曾演繹過上萬周寧人弄潮鋼貿圈的往事,而隔江相望的浦東一座座摩天高樓,曾托起無數鋼貿物流企業的夢想。如今這里似乎靜了下來。
楊愛國10多年前從溫州來此創辦鋼貿企業。如今,他面對記者感嘆道,近年來上海本地的鋼材(4317,3.00,0.07%)消費量正呈下降趨勢。
這并非他一人的感受。楊愛國等鋼貿商人在驚訝本地鋼材消費下降的背后是,上海——這座中國的特大城市正在經歷第二次大規模的經濟轉型。
15年前,轉型的目標是為了產業升級,由勞動密集型為主導轉而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而這一次,則是轉向服務業為主導。應該說,這一次轉型比上一次跨度更大,對鋼材消費的影響也更大。
隨著經濟的轉型,這個全國最大的鋼材流通集散地及國內鋼市定價中心,正遭遇越來越多的挑戰。
上海灘魅力
10多年前,性情隨和的楊愛國毅然決然地選擇離開自己的家鄉溫州。之前,他已經聽到看到了太多到上海淘金成功的故事。從業務員一路走到今天,如今他是一家鋼貿企業的總經理及上海鋼鐵服務業協會型鋼分會會長。
今天鼎立上海灘大多數老板的人生軌跡,大抵如此。
回想往日時光,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機遇”二字。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尤其是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成為我國經濟的增長極,固定資產投資迅猛增長,這樣的歷史機遇也因此成就了大批鋼貿行業的商賈大鱷。
這座城市的激情與創業者的汗水交織在了一起,迸發出巨大的能量。
原福建省寧德地區駐上海聯絡處主任黃容干則見證了眾多閩東人從剛到上海時的赤貧,一躍成為富豪的整個歷程。閩東在滬企業由10年前的13家到目前的6000余家,人數從當時的百來人發展到超十萬大軍。
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氣度和前些年鋼市行情的紅火,成了在滬鋼貿商人崛起不可或缺的條件。今天上海鋼貿圈依然在上演著財富傳奇,但創富的過程卻更加艱難。
近年來,由于上海的建設投資規模增幅比其他城市明顯減少,本地的鋼材消費量也將隨之而下降。而相反,上海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加快發展。
一些鋼貿商人感到,近來上海周邊地區的客戶在上海采購螺紋鋼、線材(4277,6.00,0.14%)等建筑鋼材的日趨增多,有時一個單子就是1500噸、2000噸。
從10%到6%
“隨著上海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和浦東新區開發建設接近尾聲,上海本地的鋼材消費能力正在不斷減弱。”楊愛國對記者感慨道。
不僅僅是基礎建設的減少,近年來,隨著上海的地價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上海本地的一些傳統制造業在不斷進行外遷。以船舶制造業為例,上海雖然是我國重要的船舶制造業基地,但許多船廠的生產車間并沒有設在上海本地,一般船舶配套設備和零配件大都由江蘇的南通、泰州、南京、鎮江、無錫、常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寧波、舟山等城市的企業提供。而汽車零配件行業也呈現同樣的趨勢。
事實上,隨著外圍市場的快速發展,上海作為資源集散地的影響力正在減弱,資源輻射和分流能力有所下降。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07~2009年三年中,上海鋼材流入量分別占全國鋼材銷售總量的10%、7%、6%,顯示出流入其他省市的量正在逐步增加。
隨著上海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城市化建設已經基本成熟,上海的經濟由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快速增長逐漸步入平穩增長態勢。當年吸引千千萬萬鋼貿人來此創業的時代機遇,似乎不會再出現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上海大型鋼鐵流通商開始把投資目標轉向次發達區域,近及江浙、遠至天津、北海。剛剛在江蘇常州投建鋼材城的上海寧金鋼鐵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石貴曾對本報記者說,“上海鋼材市場已顯現出了飽和態勢。”目前上海地區的貿易商數量已經達達到近萬家,行業內的競爭日益加劇,利潤微薄。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就成為了中國鋼市的風向標。自此在全國鋼貿老大的座位上,上海一坐就是20年。如何跨越20年之癢?這位老大的地位正在經受沖擊嗎?
變化的市場
對于上海本地鋼材消費能力的減弱,上海市工商聯鋼貿商會秘書長李強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上海正加大力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經濟對固定投資拉動的過度依賴,這將改變今后長期的鋼材消費強度,繼而影響鋼鐵貿易產業的盈利方式。
據了解,自2006年以來上海的工業增加值增長一直居全國倒數位置,其工業中心地位正在退化,各項投資增長也都呈現下降趨勢。上海正在加大經濟轉型力度,未來高科技產業、金融服務、貿易、物流航運等將成為經濟主導;而工業方面將發展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大裝備制造業,一般的制造、加工工業將不斷弱化;房地產將不再是支柱性產業。據此,我們已經不難理解近年來上海經濟發展乃至鋼貿行業所發生的變化。
這種經濟結構的轉變帶來一定“陣痛”是必然的。隨著本地鋼材消費的下降,上海將讓出全國鋼市風向標的位置。
對于這種說法,鋼市資深觀察員傅林章認為,一個地方鋼材消費量的大小并不能完全決定其在全國鋼材流通中的地位的高低。上海雄踞全國鋼市風向標的地位20年,并不僅僅因為他是全國最大的鋼鐵貿易基地,企業眾多,更因為上海擁有全國最大的鋼鐵貿易衍生服務產業群,如鋼鐵物流產業和加工配送產業、電子信息交易平臺、期貨交易平臺,這些引領鋼貿產業未來發展的新領域。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盡管上海地區的鋼材消費能力在不斷地減弱,但是上海地區的庫存卻并沒有出現大幅的下降。據國內知名鋼鐵現貨交易平臺西本新干線的監測數據顯示,以螺紋鋼為例,2007年7月,上海地區的社會庫存量為209.69萬噸,而今年7月,上海地區的社會庫存量為669.95萬噸。三年來,上海地區螺紋鋼的社會庫存量增加近兩倍多。
對此,楊愛國認為,“隨著螺紋鋼、線材參與到期貨交易,鋼材的金融屬性在不斷地增強。上海地區的社會庫存在不斷地增加,其中相當大部分的鋼材并不會進入流通領域,而是用于期貨交割。”這表明,上海本地鋼材消費量的下降,不但沒有弱化上海作為全國鋼市定價中心的地位,這種地位反而因新的運作方式而逐漸加強。
蝶變進行時
面對挑戰,上海的鋼鐵貿易企業主動轉變發展方式,要求轉型的趨向已經十分明顯。來自企業的情況證實了這一點。
據本報記者對上海市工商聯鋼貿商會30家副會長級別以上企業的摸底調查:單純做貿易的企業已經沒有,幾乎所有的企業都開始向產業鏈延伸,跨界投資,金融運作等方面進行轉型。這30家企業無論是規模還是業績在業界都名列前茅,盡管他們的發展路徑并不能涵蓋上海整個行業的發展狀況,但從側面可反映出隨著上海鋼貿企業的轉型,對鋼材銷售規模的追求已不再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唯一方向。
對此,李強解釋說,今后若干年后,上海鋼材流通需求增長將相對平緩,市場對專業化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上海鋼貿企業正在適應新形勢、新特點,由依靠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帶動鋼材銷售規模的外延式擴張,逐漸轉入依靠服務賺取高附加值的內涵式發展的基本軌道上。”
中物聯鋼鐵物流專委會秘書長王建中建議,未來上海鋼鐵物流業的發展,不僅要依靠固定資產的投入,政府的政策支持,還需要企業在戰略規劃、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今后發展應更加注重軟實力的提升。上海未來要利用自身軟實力優勢,打造成全國鋼貿業的信息中心和總部基地,注重對企業管理經驗和商業模式的研發并向全國輸出。
伴隨著經濟轉型,上海,這個全國最大的鋼貿物流集散地必將迎來又一次華麗的轉身。
天津:趕超者的底氣
現代物流報記者李協商 何文忠
上海之后,下一棒會傳遞哪里?
天津當仁不讓,未來十年,中國鋼鐵物流看天津!
請允許記者用這種略帶武斷的判斷來描述這座城市,亢奮、妖嬈、豐滿,不甘寂寞,這一系列感性的辭藻無法描述天津薄發前的厚積,城市定位、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集散、人氣聚斂,所有鋼鐵物流中心所必須的要素。天津都已準備好了。
歷史的機遇
天津歷來是我國北方最重要的鋼鐵傳統集散地之一。
根據中國聯合商務網首席分析師馬忠普的分析,“上海、天津和廣東是我國傳統的三大鋼鐵流通市場。”上海、廣東的鋼鐵價格是全國鋼鐵市場的主導。天津鋼材市場雖多,但基本以地攤式現貨交易為主,規模小、檔次低,信息難以共享,鋼鐵價格信息在全國的影響程度很低。
而且在過去十年,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的鋼材市場,以樂從鋼材市場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逐漸顯現集約化整合特征。但在天津,由于北京、西安、鄭州等鋼材市場的分流效應,天津的鋼材市場在發展過程當中始終處于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
但時代再次給了天津發展的機遇。
2006年4月27日,國務院確立天津濱海新區為國家“十一五”戰略的組成部分。濱海新區提出以物流拉動市場,以第三產業帶動制造業的遠景規劃。天津將構建以港口為軸心的區域物流網絡,加快九大物流園區建設。
昨日的上海,今日的天津。十年前的上海政策環境此時在天津依稀可見。
北上的誘惑
上海鋼材流通中心的形成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鋼材需求的巨大拉動,而此時的政策刺激效應在天津正在逐步引爆。而且背依環渤海的建筑、機械、化工、電子、汽車、造船、輕工、外貿等用鋼大戶,根據馬忠普的預測,這將為天津產生近兩億的鋼材需求。
謝斌滿,天津市津辰鋼材市場有限公司招商部經理,來自福建。在與本報記者的交流過程中,他告訴記者,“天津本身就占據鋼材貿易的地理優勢,現在依托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濱海新區建設發展的重要時期,天津的建設如火如荼,這種外部環境正是建筑材料行業快速成長所需要的,對鋼貿商而言這正是大展宏圖的良好時機。”
另一來自南方的貿易商認為天津的金融環境更適合成長期的鋼鐵貿易行業。“在上海,鋼貿發展趨于飽和,銀行方面對我們的貸款支持條件相對比較苛刻,而天津作為一個北方經濟中心,正處于高速發展過程中,在獲得金融支持方面相對容易些。”
作為國內鋼鐵物流行業的主力軍,閩商的天津布局在昭示著自我靈敏的商業嗅覺,也在影射著天津的鋼鐵物流未來。閩商在天津的數量成倍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天津僅閩商就有近1000家之多,他們在天津鋼貿行業已經成為主力軍。
“供給決定天津鋼鐵物流業態自然形成。”天津地區鋼鐵行業資深觀察員楊延齡認為,“從資源合理流向來看,占國內鋼產量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東北都是鋼材調出地區,由于天津水陸交通的便利,東北鋼材陸路運輸營銷的第一站首選天津,加上冀、蒙、晉、京鋼材銷向消費重點地區,又以天津為中轉集散地之一,這也將促進天津鋼材貿易發達。”
天津成為第二個上海的理由已經足夠多,但這并不意味著上海已經成為傳說,上海成功元素在天津的聚集只能代表潛力,如何借力上海,走出天津模式成為天津鋼鐵物流未來發展的關鍵。
實行配送服務已是鋼材市場必備平臺之一,天津在此已經走在全國前列。目前,寶鋼、武鋼等投資建設加工中心和物流分撥配送的戰略規劃已開始實施,更多鋼廠的探索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鋼、五礦等國內重要鋼材貿易商的鋼材加工生產線已投入運行。“全球未來的裝備制造業基地都集中在北方,全球未來的造船業基地在天津,中國未來十年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區必然是環渤海地區,所以天津成為全國最重要的鋼材消費的中心已經浮現。”楊延齡分析。
上海雖雄踞中國鋼市風向標城市地位20年之久,不過天津的雄心更加寬廣。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中國的鋼市風向標不可能只是中國國內的風向標,而要成為亞洲鋼市的風向標,而最適合的城市就是天津。“這是因為北方是向亞洲出口的生產基地,北方的鋼材不可能先運到上海,再轉運給亞洲其他國家,從天津直接出口是必然。這種背景下,以出口轉型為主的鋼廠和鋼貿商都要向天津聚集,這必然確立天津在亞洲的風向標位。”
彌補差距
盡管天津趕超勢頭明顯,但是與老大上海相比,仍存在自身的差距。
楊延齡分析,上海以浦東開發為契機,進行了十多年的開發建設,生產總值超過天津幾乎一倍。其中包括鋼貿在內的第三產業,上海更是高出天津將將近3倍。天津要形成目前上海的規模與市場條件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于業內熱議的“天津價格”的形成,楊延齡在認為“天津價格”必然會形成的同時,也提出三大擔憂:天津地區交易地與鋼廠距離過近,鋼廠品種價格強勢地位充分呈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著“天津價格”的獨立性;天津基本以現貨貿易為主的貿易方式,價格影響力有限;天津鋼貿行業整體凝聚力偏弱,具有領袖地位與氣質的鋼貿“大鱷”尚待浮出水面,在鋼貿經營運作、人才素質方面與上海相比,也有不足。對此,業內認為,今后行業的發展天津鋼鐵物流的發展,不僅僅要滿足于走基礎建設投資拉動帶來用鋼需求增長的老路,更要在自身軟實力提升上下功夫。在電子商務,期貨市場建設等軟實力建設方面,天津要向上海學習,形成期貨及中遠期合約交相影響與參照,增強影響力,而不僅僅是靠現貨市場的發展。
此外,專家建議,天津鋼鐵物流的發展離不開周邊經濟發展的響應,要與周邊形成聯動。比如,上海浦東經濟區開發前周邊省市已有了較強的經濟基礎,江蘇,浙江等已形成了上海為傳導輻射源的經濟群落,隨著浦東的開發,更加刺激了周邊經濟網絡完善與配套,基礎建設用鋼與生產材料用鋼的遞延與輸送形成梯次,結構鮮明品種齊全供需市場。而與蘇浙兩省相比,天津的周邊地區冀魯遼等省無論在GDP還是在鋼材需求最大的第二產業總值方面都存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