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進縣域經濟社會科學和諧率先發展
2010-8-25 20:0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龍口市秦時稱黃縣,地處山東省膠東半島西北部、渤海灣南岸,全市總面積893平方公里,轄15個鎮區街,海岸線總長68.4公里,63.3萬人口。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攻堅克難、創新實干,全市經濟社會連續多年保持了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2009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38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9.2億元,分別增長14.3%和16.6%。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36.7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0.4億元,分別增長15.4%和26.1%。2009年,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位居全國百強縣第11位;已連續兩年在山東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年度綜合評價中名列第一。
一、堅持科學發展,在轉型升級中鑄造新實力
我們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堅持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發展的理念,努力把一產調優、二產調強、三產調活,推動三次產業結構加快優化升級,全面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2009年,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4.9∶64.6∶30.5。
1.突出“高端提升”,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我們以產業優化升級為重點,堅持走高端高質高效的發展路子,在跨越提升產業層次、打造高端低碳綠色發展新模式上狠下功夫,著力打造先進制造業新高地。一是重力推進技術改造。以老企業和傳統支柱產業為重點,瞄準產業高端和行業前沿,加快改造提升裝備和工藝技術水平,縱向延伸產業鏈條,努力把主打產品和主導產業做專、做精、做高。尤其在金融危機期間,鼓勵支持骨干企業抓住增值稅轉型、國際市場設備降價的有利契機,積極引進先進適用裝備。僅此一項,就為企業節約資金25億元,其中減免稅費15億元,這種大批新上裝備的熱情至今不減。近五年,全市累計實施億元以上技改項目60多個,完成技改投入358億元,技改占工業投入的比重始終保持在80%以上;我市被確定為“山東省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市”,已培育信息化示范企業50家,其中省級制造業信息化示范企業13家。二是傾力推進科技創新。從政策激勵、資金扶持、搭建平臺入手,引導企業以產學研合作為依托,大力實施自主創新、聯合創新和引進創新,搶占高端高質高效產業制高點。目前,全市現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處,省級企業技術中心7處;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處;95%以上的規模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有過或正在進行不同程度的研發合作,產學研聯合體發展到180多個,每年開發轉化科研成果80多項;馳名商標達到6件,中國名牌達到4個;我市企業主持或參與制定了63個國家標準、33個行業標準;國家重點支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1戶,去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53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41.8%。三是著力推進節能減排。近五年,全市完成節能技改投入24億元,實施了電解鋁節能系統優化和余熱利用、電廠鍋爐更新改造、油母頁巖綜合利用、瓦斯沼氣蒸氣壓差發電等一批節能重點項目,其中億元以上節能技改項目10個;至2009年初就在煙臺市率先關停了全部23條立窯水泥生產線。完成減排投入6.1億元,其中投資4.2億元,完成了全部7家燃煤電廠脫硫改造。200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降低7.7%,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74%以上,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94%以上。經國家環保部確認,我市提前2年并超額完成了“十一五”減排任務。四是全力推進“企業再造”。堅持資本向骨干企業靠攏,資源向骨干企業匯聚,政策向骨干企業傾斜,激勵骨干企業,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重點,再造企業發展新優勢。目前,全市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的企業128戶,納稅過千萬的工業企業24戶,工業稅收占全市工商稅收的比重達到76%;上市公司達到6戶。2009年,全市工業銷售收入、利稅、利潤分別達到1615億元、173億元和128億元,分別增長16.1%、16.3%和15.2%。五是強力推進產業升級。按照區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集群化的發展思路,從龍口的區位、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出發,引導工業經濟由七大產業平均用力,向突出打造鋁制品、汽車及零部件、化工建材、紡織服裝、食品等五大特色產業集群轉變。目前,“五大集群”對全市工業的貢獻率達到68%。
2.堅持“三產活市”,加快突破現代服務業。把聚活物流、匯集人流做為激發服務業發展活力的關鍵,全力以赴培育大市場、大物流、大旅游。一是改造提升商貿流通業。重點培育了博商、振華、家家悅、富龍、萬利盛等一批商貿龍頭企業和膠東商城、果蔬家俱裝飾材料等一批大型批發市場,實施了利群購物廣場及步行街、博商北擴、振華擴容、汽貿城等一批重點商貿項目,加快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城鄉商貿流通體系日趨完善。2009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0.5億元,增長19.2%。二是大力發展臨港物流業。充分發揮龍口港對臨港物流業的引領作用,以骨干物流企業為依托,著力推進傳統物流與現代物流融合發展,加快建設保稅物流、陸上物流、海上物流、分銷物流四大臨港物流中心。2009年,全市臨港物流企業發展到44戶;龍口港完成貨物吞吐量達到3639萬噸,增長19.7%。三是迅速做大濱海旅游業。以打造全國聞名的休閑旅游勝地為目標,累計投資60多億元,相繼實施了中華宗教文化園、中華歷史文化園、國際高爾夫球場、五星級國際會議中心和濱海旅游度假區等一批體量大、層次高的休閑旅游開發項目,打造了以南山景區為代表的宗教歷史游,以芝萊山保護區為代表的山林生態游,以丁氏莊園、徐公祠為代表的儒商文化、歷史名人游等旅游品牌,形成了以南山國家4A級旅游景區為主體,以東海旅游度假區和濱海灘涂濕地發展區為兩翼,以“青山碧海仙島、莊園名人神佛、歷史與文化交融、人文與生態和諧”為特色的大旅游發展格局。2009年,接待海內外游客326萬人次,實現旅游業總收入26.1億元。
3.堅持“三化帶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國際化營銷帶動戰略,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和綠色農業。全市建成南部山區丘陵林果業、中部平原糧菜畜牧業、北部沿海水產葡萄業三條農業產業經濟帶,培育了糧油、果品、畜牧、蔬菜、水產五大支柱產業。目前,全市有10多家企業、90多種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證書,農副產品儲藏加工企業發展到260多家,冷風庫、氣調庫總庫容達到33萬噸;魚片總產量全國第一,在俄羅斯市場的占有率已達80%以上;果品儲藏加工總量居全國縣級首位,龍口果品儲藏加工產業集群被列為全省十大產業集群之一。2009年,全市農產品出口創匯2.1億美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154億元,增長21%。
二、堅持一體發展,在城鄉統籌中激發新動力
近年來,我們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理念,統籌城鄉建設,推進城鄉融合,全市形成了以東城、西城、南山、東海、新區“五大城市組團”和高新區、諸由工業區、度假區“三大經濟板塊”為框架的城鄉一體發展新格局。目前,全市城市建成區105平方公里,城鎮化水平達到60.5%。
1.力促城鄉設施一體對接。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城鎮化與工業化、城鄉發展與群眾需求的關系,按照適度超前的理念,加快實施了威烏高速公路、大萊龍鐵路、引黃至煙工程龍口段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以及縣鄉路和電網改造、集中供熱、管道天然氣入戶、城鄉一體化供水等民生工程,城鄉基礎設施得到了同步改善。在農村實現“六通”(村村通自來水、通油路、通公交、通電、通有線電視、通寬帶)、“五化”(硬化、美化、綠化、亮化、凈化)、“六保”(教育、就業、養老、醫療、低保、五保供養)的基礎上,全市已形成1公里內乘車、半小時內到達的公共交通網和覆蓋一半人口的城鄉一體供水網。
2.力促城鄉建設一體推進。堅持舊城改造、新區開發與鄉村建設同步實施。近幾年,全市累計搬遷撤并村莊40個,建設居住社區100多萬平方米,使3.2萬名農民轉化為城鎮居民;實施城鄉居民小區建設項目32個,完成建筑面積258萬平方米,其中改造城中村16個,建設面積122萬平方米。城市新區已拉開了大框架,已累計完成投資58億元。目前,我們正在以最優惠的政策、最大的力度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通過整村搬遷和遷村并居,在全市范圍內建設100個新型農村社區。年內,擬開工項目20個,涉及農民4.2萬戶,建筑面積420萬平方米。
3.力促城鄉環境一體改善。通過持續推進大綠化、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創城活動,城鄉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突出生態綠化帶、村莊、山區、重要節點和路口綠化等重點,連續三年多的城鄉大綠化累計完成投資4億元,新增樹木1500萬棵,綠化面積14萬畝,林木覆蓋率由52%上升到54.3%;共建成污水處理廠4處、垃圾處理廠1處,城鄉污水日處理能力達11萬噸;全市所有村莊都實現了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處置、市監督管理。經過全市上下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喜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市等榮譽稱號。
三、堅持和諧發展,在改善民生中凝聚新合力
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全面落實各項惠民利群政策措施,把財力更多地向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傾斜,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人民群眾。
1.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2009年,市財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達8.5億元,比上年增長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886元,分別增長12.5%和9.7%。新增城鎮就業再就業1.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1%以內;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200多人。收繳各類保險費10.6億元,支付各類保險待遇7.7億元;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投?側藬颠_到20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7萬人,參保率達到98%;新農合參合率達到100%,并提高了新農合報銷的比例和最高限額,放寬了報銷條件,增加了報銷病種和藥品種類,共為58萬人次參合農民報銷醫藥費5497萬元。城鄉低保標準進一步提高,發放總額達到1894萬元,實現了有進有出、應保盡保。五保對象集中供養標準達到每人每年5000元,集中供養率達到86%。提高了老年人長壽津貼標準,發放總額達到1151萬元,惠及全市4.6萬名70周歲以上老年人。認真開展“愛心捐助”活動,全年發放救助金1267萬元,救助困難群眾4萬人。投資1600萬元,更新公交車40輛,公交事業繼續保持全省一流。今年,我們在繼續推進各項社會保障提標擴面的同時,全面實施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進一步降低了群眾的吃藥和住院費用。
2.推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啟動了全市中小學布局調整和校舍安全工程,城鄉教育步入了均衡發展的新階段。近幾年,全市新建、改建社區衛生服務站231處,覆蓋率達99%以上,其中221處服務站達到省級標準。全市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實現了文化大院或文體活動室村村全覆蓋,城鄉群眾性文體活動豐富多彩,極大的豐富了群眾業余生活。
3.深入推進“平安龍口”建設。健全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超前防范和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全市社會治安狀況持續好轉。認真開展了安全生產“基石工程年”等系列活動,不斷強化安全責任落實和隱患排查整改,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組建了群眾工作部,堅持以群眾工作統領信訪工作,寓穩定工作于群眾工作之中,人民內部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有了新的提升。
四、堅持率先發展,在創新發展中挖掘新潛力
面對前所末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始終堅持高目標、高壓力、高境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努力夯實發展基礎、搶占發展先機。
1.堅定不移地推進招大引強。圍繞培育煤化石化、海洋工程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藥,全力引進規模大、關聯度強、科技含量高的大項目好項目,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近五年,全市新批總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47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94億美元,引進總投資億元以上域外投資項目82個,累計實際利用內資130.2億元。
2.堅定不移地抓好項目建設。牢固樹立項目是區域經濟發展“生命線”、硬實力的理念,引導全市上下千方百計謀劃項目、引進項目、建設項目。近三年,全市實施億元以上投資項目233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52個,累計完成規模固定資產投資768.1億元。
3.堅定不移地實施園區帶動。目前,我市“五大城市組團、三大經濟板塊”核心發展區已承載了全市81%的投資、70%的企業和72%的生產總值。高新區、新區、度假區和諸由工業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23億元,實現了“九通一平”,引進各類項目1125個;南山、東海兩大區域累計完成投入400多億元,建成區面積達95平方公里,已成為配套設施完備、承載能力強的現代化工業新區。今年5月,填海35.23平方公里的龍口灣人工島群工程正式獲得國家海洋局批復,是目前為止全省唯一獲準實施的區域用海規劃、首個規;屑s用海藍色經濟突破區、國內在建的最大海上人工島群。計劃到2014年,完成圍填海工程,規劃到2020年,將其打造成為完成投資1000億元、實現產值3000億元、達到10萬人就業、30萬人居住的高端產業新區、度假旅游新區、總部基地新區、綠色生態新區、低碳經濟新區和創新城市新區,成為具有長期發展潛力與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海洋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