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教育大家談
2010-8-25 1:0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王自勤:
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分析,目前存在著機制和技術的雙重瓶頸。機制瓶頸主要是因為企業與學校的目標不同,導致合作企業缺乏長效激勵機制,這要通過能使雙方共贏的機制來解決。
而技術瓶頸主要是由于企業自身的生產組織制度,在接納學生實習、實訓問題上,往往存在 “頂崗不頂事”,難以培養學生的核心技能。這一問題需要依靠校內外實訓基地的一體化建設來解決,通過校內實訓基地的仿真訓練和預頂崗,使學生具備基本技能。同時,通過建立基于互聯網的視頻互動系統,使學生在校內也可以零距離地了解企業生產作業現場管理,以減輕企業負擔。只有有效地解決了機制和技術這兩大瓶頸,才能實現校企聯動發展的共同愿景。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航空運輸學院郝勇:
目前,物流行業雖然擁有大量從業人員,但從事航空物流的專門人才卻嚴重缺乏,既缺乏專業管理人才,又缺乏專業技術人才,更缺乏既懂管理有熟悉業務的精英人才,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航空物流發展的瓶頸。
因此,高校培養更多的專門人才,但以航空運輸為特色的物流管理專業在國內較為罕見,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也大都不成熟,培養計劃的制定也有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希望這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物流工程系主任黃勤:
在開展政產學研合作過程中,急需政府部門加強政策引導、宣傳和激勵措施,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這樣才會有更多企業愿意加入到校企合作中來。目前,各方面的積極性并不總是一致的——學校的積極性很高,但合作單位并不是很積極。因此,如何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互利互惠機制,促進產學研發展,還需要深入地進行思考。但是需要明確的是,政府的作用應貫穿于整個機制中,這是合作模式啟動、調節、選擇的堅強支撐。同時,由于目前企業對于產學研結合的必要性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合作伊始,能取得什么成果,從長遠來看對企業有哪些利益,都還存在不確定因素。這就要求參與合作的企業,要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長遠的戰略眼光。
武漢理工大學物流工程學院副院長李文鋒:
由于沒有對應的一級學科并進行持續的研究和建設,目前物流教學體系還不健全,沒有明確的物流學科層次結構和專業規范,很多高校只能依托自身學科專業辦物流,導致培養方案差異很大,對傳統的 “母專業”存在嚴重依賴。這造成培養出的人才知識結構不甚合理,實踐適應性不足。
此外,目前很多高校的物流教學資源還非常匱乏。一方面,很多物流教師原來并不是從事該專業,理論和實踐經驗不足,其專業內涵有待提升;同時,盡管目前市場上物流教材很多,但由于物流的學科內涵和知識體系還沒有真正確立,使得很多教材從名稱到內容存在重復、交叉甚至矛盾的地方,給實際教學帶來極大困擾。
而實驗室軟硬件的不足,更讓很多學校無法實現課堂與實踐教學的良性互動,這樣容易使學生實踐能力不過關。
此外,高校和企業之間還沒有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物流業界的資源還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教學中還少有富有中國特色的物流教學案例,科研素材缺乏有效地提煉,能不能很好地服務于教學和人才培養。
廣東大學商學院院長謝如鶴:
建立行之有效的物流實驗教學資源系統,是有效解決目前教學模式落后的方式之一。實際上,隨著對教育投入的加大,很多學校都建設了校園網,或進一步改善了網絡基礎設施等硬件環境,為資源庫建設創造了必要條件,部分學校甚至已先期建設了資源庫管理平臺。
這些情況使以往教學資源庫建設中存在的 “有路無車”現象得到了改變,但 “有車無貨,貨無精品”現象仍然突出。學校之間、學校內部各自為政、互不溝通,成為 “信息孤島”,造成資源建設的低水平重復,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一些學校沒有根據教學需要,盲目上規模,造成資源開發和使用上的脫節,資源利用率極低。
而之所以會出現以上的這些現象,一方面是部分院校在進行資源庫建設的過程中,沒有結合教學實際,優先設計和制作網絡教學中最需要的資源,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忽視了對資源庫管理及應用系統的實用化研究,造成操作使用不便,降低了教師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