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2010-8-22 10:0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年以來,興慶區大力發展商貿物流、現代都市農業兩大優勢特色產業,1~6月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6.8億元,同比增長18.1%,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5億元,同比增長45.34%;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1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941元,同比增長6.8%;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4889元,同比增長15.5%。今后,興慶區將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歷史機遇,以“項目攻堅年”為主題,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強力攻堅,努力開創自治區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設新局面。
產業發展打造五個中心
打造區域消費中心。積極發展樓宇經濟、中介服務和電子商務等新型現代服務業。鼓勵以連鎖方式發展家政服務、文化娛樂、養老托幼等社區服務業,逐步實現“便利消費進社區,便民服務進家庭”。
打造核心物流中心。加快推進新開工的國際小商品交易中心、三森國際家居博覽中心等項目的建設進度。盡快開工建設銀川東盟(國際)文化酒店用品商城項目;協調做好蘇寧廣場及物流配送中心、新百商貿綜合體及物流配送中心等項目規劃選址、土地價格確認等工作,爭取簽約建設。
打造區域服務中心。立足城市功能定位,利用轄區現有資源,逐步形成“五區”(工業經濟服務區、綜合醫療康體服務區、文體休閑服務區、教育產業服務區和金融服務區)。
打造區域工業中心。謀劃建設紅墩子礦區加工區,同時推進大新小食品加工區的規范化、標準化、品牌化建設。
打造現代都市生態農業示范中心。圍繞“黃河金岸”優質水稻生產區、掌政大新設施農業生產區、塔橋花卉園區等農業產業集群,做大做強花卉、蔬菜、奶牛、適水產業、優質水稻等五大優勢特色產業,打造“塞上花卉”品牌,積極培育農村物流、循環農業、農村勞務、種子種苗、鄉村旅游等五大新興產業。
“十二五”規劃以大項目帶動
突出大項目的帶動,以項目來定規模、定方向,把各行業、各領域的規劃都落實到具體的投資項目上,突出大企業的支撐,把培育和引進一批大企業、大集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靈活運用西部大開發的財政、稅收、投資、金融、土地、價格、生態補償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著力扶持一批現有骨干企業做強做大。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承接東部和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著力引進具有市場前景、技術裝備先進、能帶動和增加就業的大企業、大集團,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續建的花卉市場、綠地21商城二期、紅星美凱龍家居廣場二期、國際小商品交易中心、三森國際家居博覽中心等項目建設進度。爭取到2015年,興慶區的經濟總量突破400億元。
改善民生促進就業創業
全力做好財稅工作,依法治稅理財,提高財政運行質量。強力推進第三產業、項目建設、城市開發等重點工作,全力構筑相對穩定的多元化財源體系,拉動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和可用財力的穩定提高。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動就業創業工作,認真做好全民創業試驗示范區工作,推進城鄉充分就業社區和創業示范街道(鄉鎮)、示范社區(村)創建活動,大力培育小老板、小企業,努力提高勞動者的創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實現城鎮新增就業9000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1萬人。
兩宜金鳳 魅舞核心
中共金鳳區委金鳳區人民政府
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0周年之際,中央作出了實施第二個西部大開發10年規劃的戰略部署,吹響了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進軍號角。找準與大開發的結合點,爭取政策支持,搶乘“頭班車”,才能在新一輪大開發中贏得先機,有所作為,更好發展。金鳳區將以項目為抓手,按照“推進三提打造六圈”的發展思路,推進大開發并在大開發中加快發展,全力建設具有實力、充滿活力、更有魅力的“兩宜”城市核心區。
借勢
用好政策 爭取資金
加強政策研究,挖掘政策空間,用足用好政策,積極主動與區市各廳局及中央有關部委進行對接、溝通、聯系,力爭更多的項目擠進中央和區市“大盤子”中,爭取更大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認真做好“十二五”規劃編制,科學超前謀劃未來的發展,以大項目支撐經濟大發展,加快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同時,全力以赴做好當前重點項目建設的協調服務,確保順利開工建設。
推進
立足實際找準定位
一是推進三產提速。按照“優化結構、擴大總量、提升層次、加快速度”的要求,突出發展總部經濟、精品商貿、休閑旅游、文化產業。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服務業體系,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0%以上。二是推進二產提質。著力突出高新技術開發、周邊大中型企業下游產業配套兩大重點,加大對規模以上企業的扶持,形成一批主導產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的大中型工業企業。三是推進一產提效。按照“南畜菜、北適水”的產業布局,大力發展設施、生態和高效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形成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的格局,大幅提高農民收入。
奮起
圍繞核心 統籌發展
一要打造自治區“總部經濟圈”。高起點實施覽山以東4000多畝銀川中央商務區B區建設,完善配套政策,引進發展總部經濟,力爭年均引進企業總部20~30家,建成自治區總部經濟的聚集區。
二要打造銀川市“新興現代商務圈”。充分發揮區位優勢,鼓勵發展精品商貿、會展商務、金融保險、中介咨詢等現代服務業,使金鳳區成為功能完善、商貿活躍的銀川市新興現代商務圈。
三要打造沿愛伊河“文化運動休閑圈”。推進愛伊河生態休閑觀光園、銀川北部水系連通、蘆草洼滯洪區綜合治理等重點項目建設,利用“三館兩中心”資源優勢,積極借助中阿論壇、房車節等重大節會契機,大力發展文化運動休閑產業,帶活城市經濟發展。
四要打造銀川市“生態商住圈”。發揮愛伊河、寶湖、北部水系生態景觀優勢,開發建設大型房地產項目,進一步提升轄區人氣,帶活商氣。
五要打造“高新技術產業圈”。科學定位和規劃工業集中區發展,把集中區建成“環境服務一流、產業優勢集聚、功能布局合理、規模效益顯著”的高新技術示范園區,重點為自治區、銀川市煤化工產業提供技術和產業配套服務。
六要打造“都市現代農業圈”。抓好良田鎮“千畝萬間”設施蔬菜園區、豐登鎮適水產業基地建設,培育發展一批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做精做強設施蔬菜、適水產業、畜禽養殖等優勢特色產業,打出“金鳳都市型農業”品牌。
潮起西夏緊抓項目
中共西夏區委西夏區人民政府
西部大開發,項目是抓手。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推出,西夏區黨委、政府搶抓機遇,依托轄區區位優勢和產業布局,確定了西部大開發十大戰略性發展課題和20個重大開發項目。
西夏區目標既定,志在必得,未來10年,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必將呈現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到2015年,地區經濟總量預計在2009年基礎上翻一番,年均增速保持在14.7%以上,到2020年人均GDP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吃透兩情 領會精神 確定目標 打開瓶頸
西夏區在第一階段全面學習中央有關西部大開發會議精神的過程中,做到“兩個吃透‘:一是吃透上情,把握發展機遇。依據自治區明確的10大項147條政策措施,梳理、整理出有利于西夏區發展的政策措施9大項94條。二是吃透區情,明確發展目標。在深入分析本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將自身的發展與國家有關優惠政策緊密結合,提出了建設賀蘭山生態文化旅游新區、圍繞職教基地、大學城、體育公園的發展規劃建設現代化商業新區、對轄區43個企業移交家屬院危舊房實施開發式改造、對轄區工業企業實施擴能技改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十大戰略性發展調研課題。對這十大調研課題,西夏區各分管領導已帶隊深入基層開展調研活動,通過調研找出解決影響西夏區長遠發展的瓶頸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用足政策 抓好項目 做好銜接 拉動投資
項目是做大做強經濟的重要載體,全力實施項目帶動、投資拉動戰略是實現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根本保證。西夏區結合實際,認真編制“十二五”發展規劃,積極與中央政策、自治區“十二五”規劃銜接,積極與正在實施的項目銜接,發動人才戰略,大力開展項目論證,從最初論證的有關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經濟區開發等9個領域200多個項目中篩選出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20個帶動性強、拉動力大的項目,目前各個項目已與自治區有關廳局銜接,力爭進入自治區“十二五”規劃和西部大開發第二個十年規劃。
工業產業化 農業特色化 城鄉一體化
工業產業化,圍繞把寧東基地西夏工業園區建成能源化工基地配套產業園,把經濟開發區西區建成機械裝備制造業園的目標,充分利用國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政策機遇,著力培育產業集群。到2015年,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工業總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農業特色化,以實施現代生態觀光農業、鎮北堡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興涇鎮優質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等三大自治區農業示范基地為抓手,全力打造觀光農業示范基地、設施蔬菜示范基地、肉牛養殖基地、有機枸杞種植基地、優質牧草生產合作基地,賀蘭山葡萄基地,全力促進優勢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城鄉一體化,全面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5年內打通7街3路延伸聯通工程,實現農村公路到自然村的全覆蓋。實施5萬畝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完成興涇鎮3個村的農電網升級改造工程項目。全面加強集鎮建設,積極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落實創業帶動就業各項政策,重點實施萬人技能培訓工程,解決好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加大勞農村務輸出力度,增加農民收入,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目標。
錦繡永寧城鄉齊進
中共永寧縣委 永寧縣人民政府
永寧縣深入開展西部大開發戰略“大學習、大討論”活動,盯準西部百強縣這一個目標,突出新型工業化先行縣、現代農業示范縣、塞上回族文化旅游名城三大定位,培育縣域現代商貿物流基地、循環經濟產業聚集基地、科技創新基地三大基地,做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籌城鄉發展、切實改善民生三篇文章,加快推進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進一步提升工業效能,打造新型工業化先行縣。鼓勵企業加強下游產品、衍生產品的研發,促進產業升級,支持企業使用先進設備和低耗高效的生產技術、工藝,降低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在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增強產業集中度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培育發展后勁,提升整體競爭力;培育骨干企業,全力推動骨干企業上規模、上水平,千方百計培育帶動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突出特色,扶持一批上規模、上檔次、有效益的骨干企業,形成有特色的主導產業和拳頭產品;發展循環經濟,重點抓好啟元藥業、多維藥業、伊品集團、紫荊花紙業等企業節電改造、環保治污工程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積極開展清潔生產,確保節能降耗工作落到實處,努力構筑與傳統支柱產業相配套、符合新型工業化要求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打造現代農業示范縣。堅持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全力發展“四個十萬”,即建設10個萬畝標準化現代糧食生產示范園區,發展10萬畝現代農業,實現肉牛存欄10萬頭,加快10萬畝優質葡萄生產基地建設。進一步激發三產活力,增強縣域經濟實力。大力發展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和特色旅游產業,深入推進農村商貿服務業,使第三產業成為永寧新的經濟增長點。
建設基礎設施統籌城鄉發展
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和切入點,切實加大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更加注重城市建設。按照縣城“北擴東移”的思路,處理好新區開發與舊城改造的關系,擴張城市空間,擴大城市人口總量;通過加快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步伐,改善城市投資環境,促進生產要素和產業要素向城市聚集,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更加注重新農村建設。加大農村舊莊點改造力度,深入推進新村建設,不斷改善村容村貌;整合項目,捆綁資金,分期、分批推進新莊點建設,不斷提高農村民居檔次和城鎮化水平。更加注重小城鎮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實施道路、水電、供暖、環衛、公共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斷改善基礎條件,提升小城鎮綜合服務功能。
推進社會事業切實改善民生
把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建設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積極解決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社會管理等直接關系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現實利益的問題,努力使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多彩賀蘭 惠澤百姓
賀蘭多彩。
今年以來,賀蘭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局面。1~6月份,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6.6億元,同比增長23.8%;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32億元,同比增長79.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9億元,同比增長62.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億元,同比增長50.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966元,同比增長8.7%;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781元,同比增長14.4%。成功進入西部百強縣行列。
今后一個時期,賀蘭縣將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措施,用足針對性政策、用活差別性政策、用好普惠性政策,奮力將大開發工作推向深入,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再上大臺階。
首要任務
又好又快發展
針對經濟總量小、總體實力還不強這個當前最大的縣情,只有在現在的發展水平上,繼續保持一個較快的發展速度,實現好中求快,才能在新一輪大開發中走在西部地區前列。按照這一要求,賀蘭縣到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要在2010年的基礎上實現翻一番,年均分別增長15%以上,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0億元以上,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0億元以上。
主攻方向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突出發展清真食品加工、房地產、商貿汽車銷售三大主導產業,加快培育蔬菜、水產、奶牛三大特色產業,著力構建以新型工業為主導、現代農業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新的增長點的產業體系。一是加快培育工業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清真食品、機械電氣、家具制造及裝飾材料、精細化工四大產業集群,力爭到2015年,四大產業集群實現產值160億元以上,占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二是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以創建全國現代農業示范縣為目標,集中精力發展壯大蔬菜、水產、奶牛三大特色產業。蔬菜產業叫響“西有賀蘭、東有壽光”品牌,鞏固和提升“中國西部四季鮮菜之鄉”地位;鞏固和提升西北第一精品漁業大縣地位,成為西部最大的魚苗繁育和名特優水產品試驗示范基地;奶產業力爭2015年建設規模化奶牛養殖場達到100個,奶牛飼養量突破8萬頭。三是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突出發展“房車山河”四大特色服務業,將賀蘭建設成為銀川北部后花園,打造西北地區最大的汽車銷售服務產業帶,建設領先西北、全國知名的寧夏國際農產品和穆斯林商貿物流中心。加快黃河金岸、寧夏園藝產業園、月亮湖文化公園建設,培育黃河至賀蘭山東麓橫跨東西的特色旅游長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政治任務
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當前的大學習活動與推進各項工作、與謀劃好明年的工作、與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結合起來,切實把大學習活動作為推動工作、加強作風轉變、增強執行力的強大助力。“十二五”期間,賀蘭縣將以縮小城鄉差距為重點,在農村社區建設、農村環境治理、統籌社會保障、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創新機制體制等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將以更大的力度規劃實施一批民生工程,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統籌城鄉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步伐,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增收,以民生大改善檢驗大開發成果,努力使西部大開發的新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創新靈州 力爭百強
千年古都,今韻更美。
中央啟動實施第二輪西部大開發戰略,靈武提出“西部大開發寧夏新跨越靈武打頭陣”,表明了搶抓機遇、率先發展的決心和信心。力爭“十二五”末,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31%;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4%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3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2012年跨入全國百強縣。
基礎基礎設施建設
要建設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爭取“十二五”期間,把靈武建成全區地方鐵路里程最長、火車站比較多的縣級市。要把靈武建成全國防沙治沙示范區,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力爭“十二五”末,森林覆蓋率達16.8%,林木綠化率達到17.5%,安全飲水率達100%。
動力產業發展
要加快發展煤電化接續產業,加快建設靈州綜合工業園、南京揚子石化工業園及中小企業創業園。建設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打造國際原絨集聚區和加工中心,精品羊絨制品研發生產中心、交易中心。爭創國家級“城市礦山”試驗示范區,打造西北地區最大的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加快發展長棗和羊產業,打造國家級名牌果品基地、全國最大的肉羊生產基地。積極發展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新興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加快建設銀川國際空港物流中心和靈武陸港物流園區。力爭“十二五”末,特色優勢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70%以上。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力爭“十二五”末,萬元GDP綜合能耗降低25%。
協調推進城鄉一體化
要推進新農村建設,打造工業服務型、旅游度假型、加工制造型、商貿流通型小城鎮。探索農民向社區居民轉變的體制機制,實現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促進農業人口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益。大力實施“城市西擴,融入沿黃城市帶”戰略,啟動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打造“唐韻、絨都、棗鄉、現代”特色城市。力爭“十二五”末,城市化率達到56.5%。
水平社會事業發展
要努力辦人民滿意教育,力爭在“十二五”末,高中階段入學率91.5%,高考升學率較“十一五”末提高5個百分點,建成職業技術學院。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創建一所二級甲等醫院。全面推進創業帶動就業,力爭“十二五”末,城鎮新增就業3.5萬人,創業帶動就業5萬人。發展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億年歷史、萬年文明、千年古都、百強新星的名片。提高保障能力,力爭“十二五”末,城鄉居民醫療覆蓋率分別達到95%、98%。
活力推進開放
要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建立有利于發展和建設的體制機制。加快區域經濟合作,盡快啟動建設臨空經濟區,把靈武建成面向中東國家和穆斯林世界的生產、加工、物流、貿易產業基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從爭項目向要政策轉變,從招商向選商轉變,從引資引財向引技術引人才轉變,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