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戰:要打好一場“人民戰爭”
2010-8-18 23:3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范云兵
編者按: 《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的出臺,是我國冷鏈物流步入全面發展歷史階段的重要標志。 《規劃》出臺本身也表明了國家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重視,是行業的幸事,更是消費者的幸事。作為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冷鏈物流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 (籌委會)秘書長,劉衛戰感到歡心鼓舞。近日,本報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無論《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 (以下簡稱 《規劃》)是否完善,它的意義都非常重大。”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冷鏈物流分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冷標委)秘書長劉衛戰說。冷鏈物流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確實到了需要國家整體指導和全面規劃的階段,《規劃》適應了冷鏈物流自身發展的形勢,非常及時。
劉衛戰認為,冷鏈物流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可以資源節約、減少浪費。
劉衛戰說,作為首都北京最主要的農產品供應基地,因為冷鏈物流的極度欠缺,導致大量果品、蔬菜無謂浪費現象驚人;肉類、水產等產品的品質消費問題,還沒有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劉衛戰告訴記者,以往由于食源性食品安全事故占據了所有食品安全事故的90%以上,流通安全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此次《規劃》的出臺,將有利于改善在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的狀況。
其二,從農業自身的發展看,冷鏈物流的發展可以延長初級農產品的價值鏈,促進農業的產業升級。比如,采摘之后的預冷、深加工等環節,就能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手段;而農民對蔬菜進行清洗、深加工等作業,也要有相應的技術支撐,冷庫、冷藏車技術等相關產業也會隨之崛起。“但《規劃》如果想達成目標,重在落實,這需要打好一場‘人民戰爭’。”劉衛戰說。落實規劃,不僅要依靠政府,最重要的是依靠廣大消費者意識的提高、媒體的宣傳、協會的溝通以及企業的自強。
完善四大體系
“從《規劃》的任務來看,完善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建設是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劉衛戰說。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側重于硬件體系的建設,這要求其布局合理、設施先進、功能完備、管理規范。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從四個方面著手:
首先,是一大批經過合理規劃的冷鏈物流配送中心,這是支撐冷鏈物流服務體系的基礎,也是《規劃》任務的重中之重。
但配送中心只是完善布局的一個節點。完善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除了硬件的服務網絡之外,還要有可追溯的、公正的、透明的信息服務網絡。劉衛戰認為,如果信息不可控,目前存在的“有冷機但不開的現狀”便不可能根除,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就可能成為擺設。“建設第三方的、公正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可追溯信息服務系統,是老百姓維護自身權益的一個良好工具,有利于提高老百姓自我維權的能力,從而在客觀上促進冷鏈物流的發展。”劉衛戰說,這是第二點。
第三,冷鏈物流服務體系還需要完善的監管體系作配套,冷鏈物流企業能賺錢才能生存。當前,市場混亂,惡性價格競爭,嚴重的誠信危機,是行業面臨的重大問題,冷鏈物流監管體系建設迫在眉睫。在監管體系的建設中需要注意一個問題:不能僅僅是政府的獨角戲。劉衛戰表示,完善的監管體系,一定是得到廣大消費者理解和支持的體系;而國家則要支持消費者從法律角度維護自己的權利。只有廣大的消費者認識到冷鏈物流的重要性,企業才會真正重視冷鏈物流,很多違規操作才能從根本上清除。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媒體也應該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市場的監管往往是政府在唱獨角戲,而這種‘從上到下’的監管往往是治標不治本。毛主席曾經有一句話叫‘人民戰爭’,就冷鏈行業講,要想打好這場‘人民戰爭’,就需要消費者、媒體、同業企業、行業組織的共同努力。這其中,消費者是中堅力量之一。”劉衛戰說。
第四,要有適合中國國情的冷鏈物流商業體系。就目前而言,適合中國的冷鏈物流方式不一定只是第三方。專業化物流能夠釋放社會資源,但釋放的不僅僅只有第三方。一種是從“第一方”走向第三方,例如說河南雙匯物流是國內最大的冷鏈物流企業之一,自有車輛1200輛左右,其在做好自身(為雙匯集團)服務的同時,還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服務品牌,并逐步走向了社會化。這樣的企業發展道路走的很堅實。還有一種,是從一般意義的社會物流轉向專業物流,如中外運(上海)冷鏈物流有限公司、山東榮慶等,這些以前是做大眾物流的企業,作為企業投資決策方向,利用原有的網絡逐步擴展到冷鏈市場。
而對于大部分冷鏈物流企業,直接走第三方路線比較困難——前期投資大、基礎薄弱、缺乏客戶基礎,因此,更多的物流企業是通過上述兩種道路來實現專業冷鏈物流服務的。“這可能是最適合中國目前冷鏈物流發展現狀的企業發展模式。”劉衛戰說。
解決兩大難題
“《規劃》中明確的‘八大目標’亮點頗多,不但要加快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也要加快信息化等軟件方面的建設。但《規劃》的目標也有不少難點:一個是蔬菜的目標任務,還有一個就是大型物流企業的培育工程。”劉衛戰告訴記者。《規劃》提出:到2015年,果蔬的冷鏈流通率提高到20%。而目前,我國果蔬的冷鏈流通率僅為5%。“這個目標意味著什么?”劉衛戰說,根據農業部統計數據,2009年我國蔬菜種植面積為2.7億畝,產量就達到了6億噸以上;水果種植面積1.5億畝,總產量9599萬噸。果蔬菜冷鏈流通率從5%提高到20%,就意味著新增1億噸以上的果蔬采用冷鏈物流方式。“短短4年多的時間,提高三倍,這是一個非常高的目標。因為目前中國是小農經濟,對農民的組織難度比較大,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之一。而如何將這些分散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統一采用冷鏈物流,是今后政府首要考慮的問題。”劉衛戰說。
同時,劉衛戰還認為,《規劃》提出:冷藏車到2015年要新增4萬輛。也就是說,平均每年增加8000輛,但實際上,目前我國冷藏車每年新增的數量大約在6500~7000輛,這個目標顯而易見有些偏低。
而《規劃》的第二個難點是,對大型冷鏈物流企業的培育工程。“就目前來說,企業多大算大?衡量的標準不完全是自有車輛的多少和冷庫的大小,而是看能否有覆蓋一定區域的服務網絡,甚至是全國的。”
說到大型的冷鏈物流企業,劉衛戰認為,中國一定要有控制區域冷鏈物流的民族企業。他告訴記者,美冷與招商局前不久合資建立了一家大型物流企業,而后又收購了康新物流,足見其擴張的能力和野心。“英格索蘭、太古等外資企業一直對國內市場虎視眈眈,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農產品冷鏈物流涉及國計民生,如果說自身不具備冷鏈物流服務網絡,而是被外資所占領,在一定的條件下,有可能由經濟問題上升到政治問題。“戰爭中,別人槍多你槍少,是實力大小問題;而別人有槍你沒有,就是基本安全保障問題了。”劉衛戰給記者打了一個貼切的比喻。
而培育大型企業存在著很多困難,諸如外資的競爭、規范消費市場、政策扶持等,都是將來在落實《規劃》過程中需要逐步解決的問題。
在劉衛戰看來,關于《規劃》的落實,其難點遠遠還不止這兩個。而更大的問題,也是所有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冷鏈產品如何進入消費市場。“在所有的目標中,不單純是一串數字。因為果蔬冷鏈物流提高的15%需要投資,投資的最終買單者是老百姓;如果老百姓不買單,這15%怎么提高?”
“所以,要有一個教育和普及工程。教育,不但包括讓消費者認識到冷鏈物流的好處,也要打消投資者對于成本上漲的心理壓力。”劉衛戰說。目前的一些實際案例表明,完整的冷鏈不但不會提高農產品價格,反而會降低農產品的價格。因為采用完整的冷鏈,可以避免20%以上的蔬菜浪費。“只有既讓消費者認識冷鏈物流的重要性,又要打消冷鏈物流企業的顧慮,才能打好這場‘人民戰爭’。”劉衛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