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今古高速競風流 青蘭高速陜西境采風隨感

2010-8-18 13:5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七月夏日難得一個雨天,接好友陜西交通作協主席丁晨兄電話,邀我去青蘭高速陜西境采風。讓我有一種情不自禁的喜悅。 
  驅車從西延高速北上,一路上過銅川、經黃陵。就到了有著陜北小江南美譽的富縣。這里是青蘭高速陜西境的項目管理處所在地。 
  青島至蘭州的高速路,陜西段東從黃河壺口起,經黃龍山到富縣,再朝西經直羅鎮,到子午嶺下的秦直道遺址。 
  青蘭高速是陜西高速公路三縱七橫中的第二橫,從陜北高原溝壑區穿過,是第一次穿越秦直道遺址的高速公路。讓我感興趣的是,這次采風之前正好看到了一則報道。在6月12日世界文化遺產日這一天,從蘇州傳來喜訊,在富縣之西子午嶺下的樺溝口開展的富縣秦直道遺址考古項目,高票當選為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可是陜北建國以來第一次當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啊!據報載:“2009年,為配合國家青(島)蘭(州)高速公路建設,省考古研究院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直道遺址陜西富縣樺溝口段考古發掘,同時,還調查了富縣以南的陜西黃陵、甘肅合水的直道。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考古發掘,也是首次發掘秦直道盤山道,在直道路面上發現有3個時代的20多道車轍,車轍兩側分布有較寬的路肩。對秦直道旁的同期建筑遺址的發掘也屬首次。這為了解秦直道附屬設施的分布和內涵,提供了重要資料。” 
  而青蘭高速公路建設方為了這次考古發掘,把原先設計好的路線北移,追加了一億多元的投資,體現了交通建設者們高度的人文理念。他們說;“為了保護被稱為中國最早高速公路的秦直道,花多少錢都值。” 
  青蘭高速公路建設催發的這次秦直道搶救性考古發掘,使富縣的秦直道遺址成為考古遺存最為豐富,保存最為完好的標志性路段,且開發利用價值也最大。700多公里的秦直道,途經富縣這一段竟然達到了125公里,占秦直道全程的18%,為秦直道所經過的十余個縣中路程最長、最典型的一段。這幾個“最”充分說明了這次發掘的意義非凡。 
  從八十年代開始,對秦直道的考察研究是一波高過一波,但爭議激烈,尤其是在秦直道走向上,竟有四、五種說法,而掩蓋在這條路上令人難解的迷霧,也因這一次的考古發掘而被驅散。隱匿在荒山密林中的這條巨龍終于露出了它的真容。中國人大教授王子今在點評時說: 
  “本次對秦直道富縣樺溝口段進行的考古發掘,是對這條重要古代道路的第一次科學發掘。發掘以斷代明確的出土資料否定了以為‘直道并非南北筆直,而推斷其路線向西北迂回至于華池、定邊,再東北折向烏審旗’的意見。對于路基結構、路面狀況、護坡形式、排水系統等遺存的全面揭露和分析,充實了我們對于秦漢交通建設成就的認識。” 
  而這種論斷也證明了《陜西古代交通史》上對秦直道走向的準確描述。與我同行的丁晨兄就是這本書的編撰者之一,他早在25年前就實地考察了富縣車路梁段的秦直道遺址。這讓我不由暗暗為他們當年的研究成果而喝彩。 
  秦直道始修于公元前212年,是與長城一樣人類創造的偉大工程奇跡。《史記》載:“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秦直道基本走向是南北直通,不繞大彎,起于林光宮(陜西淳化縣)至于九原郡(內蒙古包頭市西)。在陜西境是經子午嶺的興隆關進入陜西黃陵縣西,再沿子午嶺東側的富縣,志丹、安塞而上…… 
  而青蘭高速與秦直道,于富縣之西的子午嶺東麓十字交匯,攜手相擁,穿插而行,使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共同演奏了一段圓滿優美的和諧之曲。 
  秦直道是秦王朝為防御匈奴修筑的一條軍事專用高速路,而青蘭高速也是一條國家級的戰備公路。人們曾把位于陜北的長城比做盾,把秦直道比作刺向北方的一把劍。而這時我卻想把長城比作一張強弓,把青蘭高速比作一根勁弦,秦直道自然就成了一支搭在上邊的長箭。弓張弦滿,讓秦直道這支神奇之箭,射向九天,震驚世界。 
  秦直道的歷史到2010年正好是2222年,4個2組成的吉祥數,正應了今日考古發掘之成果。 
  秦直道射出的這一箭閃爍著二千多年光燦無比的輝煌。 
  秦直道一般寬30-40米,最寬處達60多米。沿子午嶺迤邐而行,“是中國古代唯一沿山脊和高地選線的國家級交通大道。”有盤龍臥虎之勢。我以為陜北民歌中的“蟠龍臥虎高山頂” 
  這一句正是從秦直道獲得靈感的。 
  發令修筑這條路的秦始皇,雖然沒有等到修好秦直道,就在始皇三十年第五次出巡中崩于沙丘平臺。死后,他的棺柩沿九原,行從直道返回咸陽,也算是魂游秦直道了。這條秦直道上曾經上演了多少或悲喜交集,或雄奇壯觀的歷史大戲。昭君出塞、文姬歸漢、漢武巡邊、唐宗北征,還有飛將軍李廣的鐵甲騎,霍去病的汗血馬,奔騰馳騁,都讓人感慨萬千。 
  《漢書》載:“秦為直道于天下……道廣五十丈,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為直道之麗至于此。”丁晨兄在《秦直道與高速公路》一文中說:“從這些文字中,人們不難想象‘秦直道’當年的獨特的夯土技術和驚人成就。其道路的寬闊度和‘樹以青松’,‘厚筑其外’已經有些接近我們今天的封閉式高速公路了。” 
  在富縣樺溝口秦直道遺址發掘上,對五個盤山道之上下山、過河流的遺址發掘尤為引人關注。這也是能上榜“全國考古十大發現”的主要理由。另外,還有關卡遺址,路基路面的結構形式,排水系統,夯土護坡的遺存都十分珍貴。可以說:這里的每一片瓦,每一道車轍,每一雙腳印,每一枚銅幣、箭鏃,每一個陶罐都隱藏有風云變幻、神秘莫測的傳奇。 
  秦直道遺留下這么多神奇的驚人的筑路戰果,也成為現代公路交通建設最為珍貴的遺產。 
  如今我真切地從青蘭高速建設的現場中,感到了這種歷史傳承的血緣。丁晨兄文章中的“古代的秦直道和現代的高速公路,它們的共同處都是選線奇特,遇河架橋,高速推進,然而不同的是現代的高速公路,早已不再‘塹山堙谷’,遇山開挖,遇溝填平了,而是遇山鑿洞,遇溝架高……”我深有同感。 
  在位于富縣羊泉鎮的青蘭高速公路的第一大控制性工程的羊泉隧道工地,我感受到了這種遇山鑿洞的更為科學,生態環保的時代進步。 
  羊泉隧道屬于典型的陜北黃土隧道,且于地下水位線以下,含水量大,加上圍巖狀況差,下沉變形大,地面下陷個別地段達到1米,多次冒頂、涌泥、塌方,其艱苦程度難以想象。可就是這樣,我們的筑路人發揚迎難而上的大無畏精神,在這個青蘭線的咽喉工程上,不斷取得突破,不讓二千年前的秦直道專美于前。 
  在青蘭高速的另一控制性工程,廂西堡互通式樞紐立交工地,更讓我看到了現代高速建設發展,已不再是古人在修筑秦直道時主要以落后的人力開山填谷那種以犧牲生命為代價的野蠻原始的筑路方式。這不知傷殘了多少民夫隸卒,像司馬遷所感嘆的“固輕百姓力矣”。而在青蘭高速與秦直道交匯處的富縣直羅鎮八卦寺遺址旁就有個名為“殺人莊”的地方,據傳企圖逃亡的筑路人就是被拉到這里處斬的。而我們今天修建的青蘭高速卻是以以人為本的安全第一的零傷亡而讓人稱頌的。 
  這座規模宏大的廂西堡立交樞紐,不用塹山堙谷,而是以主線橋4座,匝道橋8座,以及涵洞30道,通道6座,來串接這黃土高塬的大溝大壑,讓人感到了歷史進步的飛躍。 
  想著秦直道遺址上發現的高規格的夯土護坡,還有富縣樺溝口遺址發掘中心區發現的關卡遺址上,在位于地勢險峻的要津之處,靠山有一面10余米高的塹山留存的橫切面。都讓人感嘆古人的智慧與創造。而廂西堡也以一個占據一面山的高邊坡挖方與秦直道上這些遺跡相映成輝。這面高邊坡被陜西省交通運輸廳及陜西省交通建設集團列為典型示范工程。當我們采風團一行站在這雄奇的邊坡下時,也為之振奮不已。而廂西堡這道高邊坡,排水系統、綠化規格,無疑為陜北這干旱少雨的黃土地豎立起現代筑路人的一面豐碑。 
  《漢書》記載的秦直道“三丈而樹”,“樹以青松”。看來我們的老祖先修路時在路旁載樹已成為一個傳統。延續到清代時,還有左宗棠開發新疆,一路上在大道兩側廣種柳樹,而被稱為“左公柳”美名傳揚。 
  當然了,我們今天的高速公路更被稱為綠色之路,路旁是一排排綠樹,一叢叢灌木林,而在青蘭線上,我們見到的不僅僅是一排排一行行的綠樹,而是一條沿著公路展開的綠色林帶,有些地方寬至10米以上,蔚為壯觀。路未通樹已載了。而廂西堡這面被稱作生態樣板的高護坡以綠色植物來裝飾,坡面植草,平臺植刺槐、云杉等適宜陜北氣候的樹種,形成一道翠屏一般的綠色景觀,如同鑲嵌在青蘭高速路上一顆綠色寶石而熠熠閃光。可以說,今天的高速公路建設把古人的路旁載樹的傳統,發揮到了極致。 
  而令今人深感疑惑驚奇的是,秦人對秦直道路線的勘測極為精確,有學者猜測秦人掌握了指南針,還有什么《九章算術》中記載的勾股定理等一套測量方式。但我不以為然,我是寧可讓其繼續保持一種神秘狀態的。 
  這種情況也出現在被列入2008年十大考古發現的陜西周公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上。說的是岐山鳳雛村出土的甲骨文上的刻字細若發絲,需要用5倍以上的放大鏡才可辨認,真正的令人匪夷所思,無法解讀。 
  還有更讓人驚奇的是1997年在安徽凌家灘出土的玉器中,一件玉器上面的雕孔,竟然僅有0.017毫米,比頭發絲還細,讓現代的玉器加工工藝都望塵莫及。這可是在距今5300年前,人類還處于愚昧懵懂時期的新石器時代呀!能在和田玉般堅硬的材質上完成,讓我感到神工鬼斧的駭人。甚至還臆想著,5000年至8000年之前的地球上是否還產生過另一種文明呢?所以這千古之謎出現在秦直道上絕不止于此。不是有外國人就稱中國的長城是外星人修筑的嘛! 
  秦直道很長的一段路都因為身處荒山僻嶺,人跡罕至之地而不被人知,因而湮滅了二千多年。但正因為如此,才得以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類最早筑路史的,也是里程最長的文化含量最為豐富的遺存。秦直道沿線不但有西周、先秦的遺存。還有原始人類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2005年時任職宜君縣武裝部部長的龍建雄在考察秦直道遺址時,就在旬邑縣大店村遺址上揀到兩枚刻有文字的紅山文化時期的石鏟,一枚上刻有三個清晰的“鳥”的形象,這可是比甲骨文還早千年的原始圖形文字呀!并得到了文字專家劉鳳君先生的鑒定。《三秦都市報》還為此發表了《“鳥”字比甲古文早千年》的文章。看來我們研究秦直道應該是跨年代、多學科、全方位的進行,這樣才能準確地反映出秦直道光照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2000多年前登上人類世界之巔的秦直道的偉大是至高無上的。青蘭高速與秦直道在富縣之西的子午嶺下不期而遇,應該算是一種奇緣。我們今天的筑路人也正在創造新的世紀奇跡,他們決心讓中國的高速公路建設攀登上世界領先的高度,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秦直道和當今的青蘭高速代表了中國公路建設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輝煌。各有各的風采、各領各的風騷,都讓人為之震撼,為之感動。這真是: 
  黃土高原彩云飄,“青蘭”攜手秦直道。 
  今古高速競風流,滄桑巨變看今朝。 
  青蘭高速陜西境建設不但催發了對秦直道遺址的考古發掘,還將讓青蘭高速與秦直道交匯之地的富縣揚名天下。 
  過去富縣人調侃說,富縣名富而不富。偏僻的山區,更是通訊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 
  而今,走在全國前列的陜西“村村通公路”的農村路建設,肯定會讓這交通基本靠走成為歷史。 
  讓富縣人憋屈的還有他們的蘋果得套洛川的牌子,煤炭得打黃陵的名號。而如今青蘭高速與西延高速在富縣交匯,讓富縣恢復了歷史上五路咽喉的交通樞紐地位。而他們豐富的特產蘋果和煤炭、石油,一定會因為高速路帶來的便捷和信息靈通,而享譽九洲的。 
  說來也怪,就在青蘭高速即將通車的2010年,富縣以“鄜州圣果”的蘋果品牌,贏得了“中國蘋果二十強縣”的稱號,一下美名傳中國了。 
  富縣還是陜北首屈一指的文物大縣,尤其是富縣秦直道遺址和緊鄰秦直道的被譽為陜北四大石窟,始鑿于南北朝的石泓寺,這兩處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富縣的古塔,在陜西也是第一流的。現在還遺存有八座古塔,其中在縣城城西500米左右的開元寺塔,是一座千年唐塔,構造風格酷似西安的小雁塔。我在一本《中國古塔》的圖冊上看到,這開元寺塔在陜西篇中就排在西安聞名遐邇的大、小雁塔之后,位列第三。還有縣城西北500米左右的富縣塔,也是一座唐塔。塔下存有清代《重修準提庵碑記》上書:“俯視山水,豁然在目,嘯風吟月,披襟選勝。”再就是秦直道旁的直羅鎮柏山寺塔和八卦寺三塔,以及福嚴院塔。在陜北有“富縣歸來不看塔”的民顏。 
  富縣不光塔有名,還有號稱“天下第一古鐘”的國家一級文物寶室寺銅鐘,鑄造于唐貞觀三年(639年)。比西安碑林天下聞名的唐代景云鐘還早82年,現懸掛在富縣城太和山鐘亭。 
  另外,西安的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那座被置放在小雁塔的高3.55米,重達8000多公斤,為金代鑄造8000多年的古鐘,銘文記載:鑄造于富縣的陽務村。看來富縣不光有中國最古老的鐘,還是中國最重的8000多公斤的“雁塔晨鐘”鑄造地呢? 
  但我在西安問了很多人,問他們知道不知道“天下第一鐘”和“富縣歸來不看塔”這句話,可都說不上來。看來是由于閉塞,缺少宣傳而鮮為人知了。我想,隨著青蘭高速路的開通,秦直道遺址的發掘考古獲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必然會掀起一場超強的信息傳播,藏在這黃土高原深處人未知的神秘國寶,一定會乘著這股東風而全省聞名,全國聞名的。 
  富縣古稱鄜州,曾經是富甲一方,素有“陜北小關中”之譽的綠香怡人,闊野平疇的富庶之地。唐代的開國功臣尉遲敬德,就曾在貞觀十三年任過鄜州的總督。唐代詩人韋莊曾以詩贊美鄜州:“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而詩圣杜甫曾從奉先縣(蒲城縣)攜妻兒逃亡鄜州。除過要遠避安史之亂外,還因為鄜州比奉先縣富足一些。因為杜甫的幼子就是在安史之亂前餓死在奉先縣的。杜甫在鄜州曾經寫下數十首詩,著名的有《羌村三首》《北征》和《月夜》。如今鄜州改名富縣,所以有人稱鄜州只活在杜甫的詩里了。因為《月夜》頭一句就是“今夜鄜州月” ,想來,讓人惆悵。 
  秦直道兩側發現北魏到唐、五代的石窟、佛塔數十處,證明了秦直道在佛教傳播中的重要作用。而富縣現存的8個古塔,20個石窟,都是佛教的遺跡,且都是和秦直道密切相關。 
  而就在今年3月份,還是因為青蘭高速公路建設,考古人員在富縣張村驛鎮的廣家寨村的一次搶救性發掘中,出土了300多件南北朝至宋代的佛教石刻造像殘塊。數量巨大,為陜西考古發掘佛教造像出土最多的一次。奇異的是出土的寺院遺址,歷代志書均未見記載,當地人傳說寺院名為“廣仁寺”或“廣年寺”。考古專家則稱為廣家寨寺院遺址。這些造像碑上有“大魏大統十五年”、“天和六年”、“開皇三年”等紀年字樣。十分罕見的是三件隋代佛像竟然有紅綠彩繪,又一次為秦直道對佛教在陜北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資料。 
  秦直道富縣段遺址的考古發掘所取得的輝煌成果,當然包括下一步和萬里長城、秦兵馬俑一樣,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在富縣建立秦直道遺址博物館而占得先機。因為這里才是秦直道最典型最具樣本意義也最權威的遺存地。 
  秦直道途經富縣,正好行程一半,承接兩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漢代在富縣之西置直路縣。“直道”與“直路”意思一致,這是秦直道上唯一以直路命名的縣,其用意不言而喻。 
  另外秦直道穿越的子午嶺,在富縣設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以在建一座秦直道遺址博物館外還可以建設一個自然與人文雙重遺產的子午嶺秦直道國家遺址森林公園。這種資源優勢的集合富縣得天獨厚。 
  一道彩虹天上來,光燦奪目驚世殊。 
  青蘭高速陜西境的通車,必將成為西部大開發,陜西大發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尤其是為處于新的交通樞紐中心地位的富縣,社會經濟的全面快速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愿勤勞智慧的富縣人,煥發青春,追求卓越,借助秦直道和青蘭高速這盡顯風流的今古高速路,在新的世紀征程中,把富縣建設成為一座閃爍著歷史璀璨光芒的現代化的明星之城。 
  2010年8月14日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