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蘭三秦又一條通江達海大道
2010-8-18 13:5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青蘭,一個美麗而誘人的名字,一個橫臥在茫茫陜北綠色高原、通往藍色大海的高速大道。
青蘭即青島至蘭州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網18條東西橫線的一條,在宜川縣縣川口南側入陜,至富縣雷家角進甘,在陜全長192公里。是繼已建成通車的青銀高速、連霍高速、滬陜高速和福銀高速后,陜西第5條通江達海的高速公路。
2010年的盛夏,我有幸陪隨幾位著名作家穿越并參訪了即將竣工的青蘭高速公路陜西境全程,又一次因綠而震撼,因路而自豪,因人而感佩……
陜西的高速公路建設越來越加快,陜西的高速公路建設者、管理者和決策者也越來越精明,越來越老道,越來越會干了。
撇開那些具體的工程設計、施工、管理和技術措施不談,青蘭人修路的先進的理念,大海般的胸襟,人文的思想,讓我又一次敬仰和驚嘆。
盛夏的陜北山美路暢,水清樹茂,天高地闊,一片蔥綠,而且越往縱深越來越綠。完全顛覆了陜北黃土高原的老“黃”歷。
富縣是陜北植被保護較好的縣份,被譽為黃土高原的“綠色明珠”,林草覆蓋率達84%。
青蘭人提出“天人合一”,敬畏自然、保護自然、利用自然、恢復自然的理念,不追求高指標,但求連續均衡,現行走向與地形、地貌相吻合,不強拉直線、硬切山梁、橫跨山谷,順勢而為,注重與地形、地貌相結合,盡最大可能地保持自然風貌。盡量避免高挖深填對植被的破壞,盡量在施工中把棄土棄渣進行二次利用,盡量最大限度地努力保護陜北來之不易的一片綠色。為了遷移保護黃龍山林區一棵古樹,先后運用大型機械3臺、勞力30多人,花費資金15萬元,就是青蘭人一次高水平的文明進步之作。
青蘭人還樹立“師法自然”的生態恢復理念。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滲透到設計、施工和生活的各個環節和層面。運用生態學的原理與技術,順應自然規律,構建了多層次、結構復雜和功能多樣的植物群落,努力使公路完全融入大自然之中,盡力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景象。
那些青蘭線兩邊最高點達130米的邊坡,就是黃土高原上最大的滑坡整治典型工程。青蘭人根據環保和綠化的要求,在坡面上打下一排排洞眼,將草籽兒、樹苗、營養液植進去,讓它們扎根生長。為了防止次生災害,又修建了20多級臺階,每個臺階高度為3米,平臺寬度為1.5米,有排水溝與邊坡急流槽,既安全性高又與周邊的自然生態相協調。從瓦子街到廂西堡,撲入我眼簾的青蘭人種植的那秀美的白樺林和原生態的綠,讓我在文學作品中讀到的景致,竟在陜北再現了,能不令人陶醉?據統計,青蘭人投入環保工程的費用達2.9億元,綠化投入1.7億元。這是需要何等的度量和氣派啊!更讓人感佩的是青蘭人對文化、對文物的高度重視和保護意識。
青蘭高速公路所途經的宜川、黃龍、洛川和富縣是文物大縣,沿途古戰場、近代戰爭遺址和紅色景觀遺址較多。為了做好保護工作,青蘭人在委托文物部門勘測、發掘的同時,積極主動地進行了避讓和改線。像為保護宜川秋林二戰囤兵遺址,專門進行了避讓改線。
2009年3月,青蘭高速公路如火如荼地進行時,在富縣張家灣秦直道的遺跡被發現了。轟隆的推土機已經上路,秦直道遺跡兩邊的高速公路已經推進。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秦直道專家張在明教授火急火燎地到現場解釋:“你們修的是現代高速公路,這里卻是中國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用銷毀它的方式來換取現代之路的代價太大了。”張教授的話青蘭人聽懂了,陜西交通人聽懂了。他們顧全大局,考慮長遠,為避讓和保護秦直道遺址 ,標段停工半年,1.8公里線路改移,卻付出了增加投入一億元的代價。青蘭人懂得,陜西交通人懂得,秦直道不僅僅是文物考古部門的事情,它理所當然地自然是中國交通人永久的寶貴遺產和研究課題。
陜西交通人的博大胸襟和文明意識,再次受到世人的贊許和敬嘆。此時,我也以自己是交通人而感到榮光和自豪。
啊,一條青蘭路,傳承現代文明,播揚先進理念,展示社會進步,彰顯交通人風采……
2010庚寅年三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