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建國家級鋼鐵科研產業園區
2010-8-10 20:2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研究員 楊延齡
工信部制定發布的《鋼鐵行業生產經營規范條件》,成為了鋼鐵業的新門檻。具體說,環境保護方面要達到噸鋼污水排放量不超過2.0立方米,噸鋼煙粉塵排放量不超過1.0千克,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不超過1.8千克。主要生產工序能源消耗指標須達到焦化工序能耗≤155千克標煤/噸、燒結工序能耗≤56千克標煤/噸、高爐工序能耗≤446千克標煤/噸、轉爐工序能耗≤0千克標煤/噸、普鋼電爐工序能耗≤92千克標煤/噸、特鋼電爐工序能耗≤171千克標煤/噸。噸鋼新水消耗不超過5噸。高爐渣綜合利用率不低于97%,轉爐渣不低于60%,電爐渣不低于50%。
工藝裝備與規模方面除必須達到指定容積和生產規模外,高爐須配套煤粉噴吹和余壓發電裝置,焦爐、高爐、轉爐須配套煤氣回收裝置。有條件的企業焦爐須采用煤調濕并配套干熄焦裝置,燒結機須配套煙氣余熱回收及脫硫裝置,軋鋼采用蓄熱式加熱爐。
老實說,以上指標只是入門級的杠杠,這對我們這個鋼鐵大國,又是個資源能源缺乏的國家來講,本是中級標準,甚至與先進國家相比更是不算先進的標準,即便這個標準,目前還有相當多的鋼廠沒有達標,全行業噸鋼廢水排放、噸鋼二氧化硫排放、噸鋼耗新水及一些能耗等指標仍高于工信部《規范條件》指標。這與鋼鐵大國地位不相襯,與鋼鐵強國距離還遠,特別是依靠廉價資源能源與勞力發展的時代即將或已經過去,中國鋼鐵倘若沒有科技創新只能走向沒落。
表面上,我國鋼鐵科研隊伍應該不算太弱,國家曾有鋼鐵學科齊全的院校,有重點研發的研究院,一些鋼鐵重點省區甚至地市還有院所,重點鋼廠也設置鋼鐵研究機構,不同程度地推動著我國鋼鐵進步,但實踐說明,相當多的研究機構存在經費不足、知識老化、創新能力喪失、新產品新工藝成果轉化能力不強的缺陷。相較于國內6億噸產能、近千家鋼廠、幾千家鋼材市場、幾十萬個鋼鐵貿易從業人員來講,還沒有一片成規模的區域屬于我國鋼鐵科研開發領域,還沒有足夠吸引力吸引國內外鋼鐵科研成果在這個區域中孵化、成熟、轉化。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鋼鐵科研力量還是薄弱的,在研發與轉化中各種環節阻滯頗多,特別是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還是偏少的,帶有產業突破性革命性的成果少之又少。
因此,在大力推動鋼廠集中度提高的同時,將分散的、零散的鋼鐵科研力量通過市場方式集中也應是必要的,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進行人力、財力、物力整合,實現鋼鐵科研成果的快速研發,快速推廣轉化,盡快提升我國鋼鐵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轉變步伐,建設、開辟國家級鋼鐵科技園區的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