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稅區到保稅港區的嬗變
2010-7-8 7:0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目前,張家港保稅區已進駐來自世界各地的外資企業430多家,總投資超過90億美元,其中包括23家世界500強企業和11家全球化工50強企業。
張家港保稅區已形成化工、物流、糧油、紡織、機電五大特色產業,依托特色物流而發展起來的專業市場,已形成近千億元級別的年成交量,成為華東乃至全國的商品集散中心,其價格成為全國成交價格的風向標。
從一窮二白到投資沃土
迎著江風,行進在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寬廣的馬路上,筆者看到,曾經的灘涂葦海,如今已經變成地面平整、道路規劃有序的物流園區,園區四周嚴密的鐵絲圍網,強烈地顯示著這個區域的不同。沿江望去,是張家港港一座座林立的橋吊和望不到盡頭的集裝箱堆場。誰曾想到,1992年前,在今天的張家港保稅區所在地,還是一片農田,星星點點的村落散雜其間。靠近江邊,則是一片片連綿的灘涂和成片的蘆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是這片土地上的人亙古不變的生活規律。伴隨著鄧小平南巡的腳步,在這片土地上,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作為最早參與保稅區開發建設的工作者之一,張家港保稅區規劃建設局局長陳健見證了保稅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那時的保稅區,可以用一窮二白來形容,沒有什么投資項目和基礎設施,是一片荒灘,當時全國的保稅區還是新生事物,一切都是摸索著起步。在籌建過程中,我們建設指揮部的全體同志充分發揚張家港精神,40多天圍網8公里,兩個月拆遷1300多戶人家。”回憶起保稅區建設之初的景象,陳健記憶猶新。
“通過多年來的發展,如今我們張家港保稅區的綜合實力在全國13家保稅區中名列前茅。截至目前,保稅區累計基礎設施投入80億元,園區實現‘九通一平’。隨著倉儲物流設施、碼頭基礎設施、進駐企業等成倍增長,張家港保稅區成為一片投資的沃土。”談到現在的發展,陳健感慨道。
2006年,張家港保稅區內硅氧烷和氣相二氧化硅工廠正式奠基,它的兩大投資商,一個是有機硅產品行業的全球領先企業美國道康寧公司,一個是全球化學工業的技術領導者德國瓦克化學公司。兩大世界級公司基于共同的戰略發展需要,強強聯手,在保稅區共同打造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有機硅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16億美元。2010年,該項目將全面建成投產,這表明兩大業界巨頭對保稅區的未來充滿信心。
從保稅區到保稅港區
1992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張家港保稅區,這是全國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也是唯一的區港合一的保稅區;2001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正式設立,規劃面積24平方公里;2004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作為保稅區的配套物流區,規劃面積1.53平方公里;2005年底,根據產業轉型的需要,在揚子江化工園規劃控制區域內規劃了揚子江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作為保稅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功能區域;2008年11月18日,張家港保稅港區獲國務院批準設立。同年,張家港市委對保稅區和金港鎮實行管理體制調整,實行“區鎮合一”,張家港保稅區的管轄范圍達到130多平方公里。建區以來,張家港保稅區圍繞特色拓展功能,依托優勢做強產業,一步一個腳印,開發建設不斷躍上新臺階。
據業內相關專家介紹,作為保稅港區,規劃樞紐港、保稅物流現有規模、港口服務經濟腹地、港口水深、后方土地資源等因素均在考慮之列。此外,保稅港區的設立是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個區域只有在經濟總量、開放型經濟成分、貨物進出需求等方面達到一定規模后,才有可能支撐起一個保稅港區的運作。而張家港保稅港區正好位于長江經濟帶的入海口,又地處長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金三角”之中,這使得張家港保稅港區既有廣闊雄厚的內陸經濟作背景,又呼應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可在推動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國際化中發揮重要作用。宣傳保稅港區的新政策、新功能、新優勢,讓張家港人更加了解保稅港區,更加關注保稅港區。
2009年,張家港保稅區(含金港)實現業務總收入2450億元,工業收入842億元,進出口貿易額89億美元,全口徑財政收入46.7億元。業務總收入、地區生產總值、實際利用外資在全國同類保稅區中均列前茅,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貨運總量和海關稅收兩項指標位居全國同類區域之首,完成出入境檢驗檢疫貨值105億美元。配套及區位方面,張家港港是長江沿岸最大的國際貿易港,2009年貨物吞吐量超過1.3億噸。周邊有上海虹橋、浦東以及南京祿口3個國際機場和無錫碩放、常州奔牛、蘇州光福3個支線機場,還有多條高速公路,距離滬寧鐵路也僅有40公里。
廣闊的腹地市場空間是張家港保稅港區未來發展更大的優勢所在。
從發展載體到全面升級
從“張家港保稅區”到“張家港保稅港區”,一字之差,內涵卻大為不同。張家港市委常委、保稅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徐仲高說,這是國家給予張家港的超級“大禮包”,它是在原有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這兩大載體基礎上整合轉型而成,這也標志著張家港主要經濟發展載體的全面升級。
根據國家給定的規劃,4.1平方公里的張家港保稅港區內,分為碼頭作業區、加工區、倉儲區、集裝箱區、大宗散貨區五大功能區域。在專業人士看來,張家港保稅港區是一個具有口岸、加工、物流等多種功能的特殊經濟區,具有配套政策最全面、開放程度最高、綜合功能最強大、通關手續最便利的特點,是世界自由港在中國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中國化”的自由貿易港。
“雖然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然存在,環境的不確定性更加明顯,但保稅港區的特殊政策為我們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徐仲高分析,從保稅區到保稅港區,在政策功能優勢上增添了新的砝碼,無論是吸引外資,還是發展對外貿易和港口經濟,都形成了新的競爭優勢。
為助推區域經濟騰飛、服務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張家港檢驗檢疫局根據本地區毛紡業發展實際,2009年8月7日,在江蘇檢驗檢疫局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國首個出口毛紡產業集聚監管示范區。目前,張家港涌現出了一批全球最大的毛條生產企業、全球最大的原羊毛加工企業和全球最大的毛紗生產企業,毛紡業的工業生產總值已經占據全市進出口總額的10%,并呈逐年上升趨勢。為推動木材產業發展,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圍繞“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目標,加大木材實驗室建設,著力提升木材檢測實力。當前,該局圍繞張家港保稅港區的發展需求,已把打造木材產業集聚監管示范區納入議事日程。
作為江蘇唯一的保稅港區,張家港保稅港區為江蘇擴大開放增添了加速引擎,為張家港產業布局提供了全新坐標。目前,張家港保稅港區正在全力打造“一個基地”、“四個中心”:“一個基地”即以區內世界500強企業和大型跨國公司為龍頭的長江流域現代臨港加工制造業基地;“四個中心”即以大宗貨物為特色的國際散貨集散中心,以長江黃金水道為紐帶的流域航運中心,以國際采購為重點的國際分撥配送中心,以專業交易市場為主體的商品展銷中心。
2008年11月,張家港保稅港區獲國務院批準設立,這是我國批復設立的第12個保稅港區,是中國目前唯一的縣域口岸保稅港區,也是江蘇唯一的保稅港區。2009年12月18日,張家港保稅港區(一期)正式通過國務院聯合小組的驗收,封關運作。張家港保稅港區的封關運作,有力推動了張家港市開放型經濟的轉型升級。
近日,作為張家港市2010年十大重點項目之一的江蘇巨庫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在張家港保稅港區正式開業。江蘇巨庫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目前引進商戶300多家。項目總投資7.1億元,下轄江蘇巨庫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江蘇鴻銘擔保有限公司等5個子項目,是集現貨交易、展示、倉儲、配載、碼頭貨運、融資擔保為一體的鋼材交易市場。江蘇巨庫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的開業,為張家港保稅港區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