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物流業發展的幾點啟示
2010-7-24 12:0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袁有豐
通過此次赴德考察,在對德國物流業總體認知的情況下,筆者結合當前中國物流業的現狀,將自己關于中國物流業如何發展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 建立產業推進機制
雖然物流業作為第十個調整和振興規劃被擺上了政府工作的議事日程,但人們對物流業支撐經濟發展、轉變增長方式、引領結構升級的重要性還缺乏深入了解和準確把握,還存在表面擁護卻實際歧視的做法,還存在借發展物流之名卻實施非物流工程的沖動。我國各社會階層也對發展現代物流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了解不透、把握不準,導致物流業與發達國家差距過大,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我們要積極學習德國將物流業定位于國民經濟基礎性服務產業的做法,進一步提高思想意識,加強宣傳引導,努力形成全社會關注物流、認知物流、支持物流的氛圍。在國家層面,建立專門政府管理機構,全力規劃、推動和協調物流業發展。
■ 強化規劃制定實施
認真學習德國對物流業中長期規劃的經驗,結合全國正在進行的“十二五”規劃的研究制定,突出強調物流業專項規劃的研究制定,做好與總體規劃的銜接配套,力爭專項規劃落到實處。德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認真制定了物流規劃,提出建設40個物流園區的宏偉藍圖,幾十年來,聯邦和各州政府沿用該規劃,至始不渝地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地落實,至今,德國在建設物流園區、以物流園區為結點推進引領物流業發展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不能不歸功于一個很好的規劃和一個長久的堅持。因此,在抓好物流業規劃制定的同時,能不能借鑒德國規劃的成功經驗,制定好一個中長期的物流規劃后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貫徹落實,是擺上各有關部門領導日程的一件大事。
■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進一步完善現代物流業發展投融資、土地、價格、稅收政策,研究運用財政和信貸手段,加大對一些重要物流項目的資金支持,帶動整個物流業的發展。對于列入國家和地方規劃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要鼓勵其通過銀行貸款、股票上市、增資擴股、企業兼并、中外合資等途徑籌集建設資金。對于涉及全國性、區域性重大物流基礎設施項目,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適當安排投資,以財政補助、資本金注入、土地入股或貸款貼息等方式給予支持,由企業進行市場化運作。
■ 制定物流園區標準
參照德國發展經驗,高度重視發展物流園區,充分發揮園區在節約土地、提高設施利用效率的作用,加強規劃,合理布局,理性發展。在重要物流節點城市、制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充分利用已有設施,建設一批布局集中、用地節約、產業集聚、功能集成、經營集約的物流園區,吸引分散的物流企業進駐,發揮產業集聚的規模效益。建議國家牽頭制定全國物流園區專項規劃,設立物流園區建設的準入門檻,制止地方政府和企業圈地沖動及行為。對已建成的物流園區要逐步認證,對不符合物流園區控制性標準的園區,堅決予以拆除。
■ 提高物流現代化水平
加大對物流新技術、裝備等領域基礎性研究投入,加強物流新技術自主研發,提高物流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物流新技術的推廣力度,提高物流裝備的現代化水平;推廣托盤國家標準,支持專業化企業在全國建設托盤共用系統,開展托盤的租賃回收業務;鼓勵企業采用集裝單元、射頻識別、貨物跟蹤、自動分揀、立體倉庫等物流新技術,提高物流運作管理水平;推廣和使用條形碼技術,開發適應客戶需求的物流信息系統,實現科學管理;重點配備倉儲立體貨架、先進的叉車和托盤等設施,重新調整、規范生產運作模式,不斷優化作業流程,提高運作效率,以增強物流服務供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