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與創新物流業發展方式
2010-7-21 0:3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首席顧問 丁俊發
一、物流業要不要改變發展方式?
胡錦濤同志提出,改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現在各行各業,比如制造業、農業、流通業等,都在研究并拿出具體方案。
物流業是服務業,服務于其他產業,要不要改變呢?改變什么?如何改變?
1.要不要改變?
國務院發布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物流自身需要轉變發展模式,向以信息技術和供應鏈管理為核心的現代物流業發展,通過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樣化、專業化的物流服務,適應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提高自身競爭力。”
而我們從此次會議代表的發言中也可以看到,大家都在研究如何來改變物流業的發展方式。可見改變中國物流業的發展方式已成為行業的共識。
2.改變什么?
先要找準中國物流業存在的問題,抓住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我認為,中國物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三個:
第一,集約化程度低。中國物流企業談不上大,更談不上強。全國十多萬個物流企業差異太大。一方面我們要有一個大中小的合理架構,另一方面必須要有領軍企業,中國必須有十多個有國際競爭力的物流集團。目前,中國物流業已進入重組整合階段,政府、企業、銀行都應支持這一進程的快速推進。在物流服務的總需求與總供給這對矛盾中,總供給不足已轉化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如何提升物流企業,“十二五”已到了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
第二,行業物流嚴重缺位。國家十分重視社會物流,企業十分重視企業物流,但各行各業物流服務是一個缺位,即物流有宏觀、有微觀,缺中觀。物流是為具體產業服務的,從而形成了不同產業的專業化物流,但這沒有引起行業部門的足夠重視。我們有了一個國家物流統計,但各行各業的物流卻說不清楚。建議鋼鐵、汽車、煤炭、紡織、食品、家電等國家一級協會、商會都要把本行業物流抓起來,我希望每年有行業物流發展報告。
第三,硬實力與軟實力不足。中國物流業不但缺硬實力,更缺軟實力。現代物流業起步晚但發展快,國家、企業在五大運輸方式、現代倉儲、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公共物流信息平臺、低碳物流研發與實施等硬實力方面對現代物流都進行了大量投入,但仍顯不足。
而物流企業更弱的是軟實力,在物流運作模式,物流行政管理,市場化、信息化、標準化程度,物流業就業人員總體素質,服務理念與服務體系等方面均顯薄弱。
所以,我主張軟硬兼施,既要重視硬實力,更要重視軟實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3.如何改變?
要改變中國物流業的發展方式,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面對物流外包不充分,物流多功能一體化運作程度低,物流運作中能耗高、碳排放量大,農業物流特別是冷鏈物流發展緩慢等問題,只有貫徹科學發展觀才能解決,即實行三結合:政府、中介組織、企業結合;產業、學校、研究部門結合;區域、城市、農村結合。
二、物流業的產業框架是什么?
關于物流的產業定位,目前行業內已形成共識,主要是生產性服務業,當然也不否定是消費性服務業,是滲透到不同領域的一個復合型產業。最近,發改委找幾個專家一起討論“十二五”規劃中物流怎么寫,寫些什么。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副所長汪鳴同志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物流業的內涵是什么?物流業不能“十一五”寫這些,“十二五”另寫一些。比如交通運輸業,有五大運輸方式,包括交通基礎、交通設施、交通技術、交通管理、交通企業等方面,這是永遠不變的。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一講到物流業就講包裝、搬運、裝卸、運輸、倉儲、加工配送、貨代、信息處理等,那是不行的。我認為,物流業的產業內涵應該包括五大系統:
1.物流裝備與設施系統;
2.物流企業與企業物流運作系統;
3.物流技術與人才系統;
4.全國與區域空間網絡系統;
5.產業物流與應急物流系統。
三、物流企業要不要有一個藍海戰略?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是自由競爭經濟,也是合作共贏經濟。優勝劣汰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經濟界的規律。中國的物流企業并不大,并不強,但已進入通過競爭實現重組階段。所有的物流企業都要去適應市場的需求,去適應客戶千變萬化的個性化需求,去適應價格與服務的競爭,要取勝必須創新;要取勝必須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要取勝必須有技高一籌的地方,要取勝必須比別人看得更遠。不少企業請研究機構制定發展戰略,有的到國外去考察取經,都為了一個目標,那就是制定新的藍海戰略。我在“影響2010年中國物流業發展的六大因素”一文中,列舉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物流企業的藍海戰略,主要有以下八個方面:
1.重組整合,強化網絡,注重實戰。
現在一些外資企業在加緊擴大市場份額,而惟一的方法就是兼并民營物流企業。國有物流企業如中外運與長航,中郵速遞與中郵物流,實施強強重組。民營物流企業如順豐速達、九州通、遠成、傳化,都在強化網絡,加速發展。
2.與產業聯動發展。
這是所有的物流企業現在瞄準的方向,包括中遠與通用、安吉與上汽、八達與杭鋼、南方與TCL、寶供與福田等,都在大力推動。
3.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一體化運作。
這種一體化運作,現在發展得非常快,而且比較成功。像浙江物產、天津物產、怡亞通、嘉誠物流等,都做得比較好。
4.建設虛擬物流交易平臺。
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有大量的東西需要網絡系統把它們連接起來。如上海陸交中心、北京匯通天下、浙江鋼之盟、西安黃馬甲等。
5.向專業化、精細化發展。
像九州通運作的醫藥物流、歐浦運作的鋼鐵物流、開灤物流運作的煤炭物流、海爾運作的家電物流、蘇寧運作的超市物流、大慶運銷運作的石化物流、榮慶運作的冷鏈物流等,在專業化、精細化發展方面都表現較突出。
6.企業集聚,功能集成。
現在國務院規劃了新的發展區域,各地政府也在運作一些物流園區。對于物流企業來說,一定要了解這種趨勢。抓住機遇,實施物流企業集聚、功能集成。
7.制定發展戰略、立足長遠。
在這方面,我希望物流企業家們一定要有足夠的認識,短期計劃、中期計劃、長期計劃都要有。比如和一所大學合作,制定規劃后長期跟蹤。物流企業也可以和第四方企業合作。
8.強化軟實力建設。
如信息化建設、企業文化建設、人才培養、服務模式創新等。
現在全國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物流企業,也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物流企業家,這是值得慶賀的。
四、政府如何管理物流業?
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國務院陸續出臺了“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物流業上上下下都做了許多工作,在全國甚至掀起了物流熱。但物流業落實最差,頗有雷聲大雨點小之嫌。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物流業是復合型產業,涉及部門多,難于協調;物流業是一個新確立的產業,政府不知道如何管理,需要一定時間的探索,這是可以理解的。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不同省市、不同部門在為什么要抓物流方面有很大差異,主要決定于四個方面:
1.一、二把手的重視程度;
2.有沒有成立專門的處室來抓;
3.各部門是否形成共識、形成合力;
4.有無規劃、具體措施和有力監管。
我認為,政府抓物流應注意以下幾點:
1.物流業投資大,見效慢,要從長遠與社會效益考慮,決不能看作形象工程。
2.紡織物流園區越搞越大,越搞越多,不能把產業園區、批發市場、商業地產等都歸入物流園。
3.在抓物流硬實力建設的同時,要狠抓軟實力建設,特別是規范物流市場。
4.不能把物流業的作用講過頭,也不能對物流業發展期望過高,既要加快發展,又要實事求是。
現在,很多人講物流業的時候,都覺得它很重要。但是我們不能說,物流業發展以后,很多問題就都得到解決了。我們應該來講,物流業就是一個服務業,服務于工業、農業、流通業,也服務于服務業本身。目前,中國的物流業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期,但矛盾也很突出,這就需要官、產、學、研攜手共進,一起把物流業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