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綜合物流論文

基于國家戰略的物流信息化新主張

2010-7-18 13:0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江西鄱陽湖現代物流園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舟君
    2009年12月12日,隨著國務院正式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列為國家開發戰略,這個涵蓋江西省30%國土面積、50%人口、60%經濟總量的經濟最活躍區域,正成為最令人矚目的國家戰略開發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中國古代軍事物流最樸素也最重要的物流理念。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93家工業園區、3萬多家上規模生產制造企業,正面臨東南沿海產業梯度轉移、現代化生產制造企業落戶興業的大好機遇,如果前期沒有進行準確的物流定位和信息化戰略部署,克服地處中部內陸地緣劣勢帶來的不利影響,將會給后續物流系統的再優化帶來困擾,而這一優化過程則伴隨著現代化、信息化、自動化物流運作體系的完善以及高效、優質、快捷的服務平臺的全程實施。早在2007年,這種探索就已經在鄱陽湖現代物流園開始實施,傳統產業同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的媾和也由此展開:
    首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規模經濟的發展帶來物流信息化的新需求。
    產業集聚、科學發展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重點。隨著國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國家戰略的實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將規劃建設光電產業、新能源產業、生物產業、銅冶煉及精深加工產業、優質鋼材深加工產業、煉油及化工產業、航空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八大”新型工業產業基地。
    在產業基地內,存在產業縱向關聯的上下游企業在空間上的聚集,并產生規模經濟效益。而處于生態經濟區核心的鄱陽湖現代物流園則通過整合資源,使組織分工更為明確,交易費用更低,從而使這種聚集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化。這種協同發展帶來的好處是,不僅生產制造企業走上規模化擴張之路,而且眾多企業彼此分享外在的信息資源,形成規模報酬遞增的集聚經濟效應。其中,制造業信息化與物流信息化的有效融合,使供應鏈完成從原材料到客戶的所有業務流程的協同,并將這種集聚經濟的效益發揮到極致。
    從鄱陽湖物流園2009年度經營情況來看,江西鄱陽湖現代物流園有限公司在實施“兩業”聯動信息化平臺工程后,當年實現物流收入8447萬元,上交營業稅金274萬元,營業利潤1464萬元,稅利合計1351萬元。預計2010~2012年,通過建設江西鄱陽湖現代物流園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集群產業“兩化”融合信息平臺,將使物流費用率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降低至8.5%左右,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物流費用減少近億元,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制造業發展增添后勁。
    其次,作為信息密集型園區的全新運營管理模式。
    一旦企業選擇了信息化戰略,一系列技術層、應用層和管理層之間的沖突就會凸顯,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總經理、信息部以及部門經理之間熱烈討論的議題。事實上,矛盾的產生往往集中在信息系統的自身完善還是人的因素的改善、信息密集與傳統操作流程的主從關系等等。
    而鄱陽湖現代物流園在處理這些關系時則表現得甚為靈活,基于物流與信息流的同步考慮,將信息密集型同資源密集型良好組合,從而創建出“物流業務網上直銷,物流實體全球連鎖”的獨特商業發展模式。具體表現為:
    其一,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93家工業園區及產業集群為服務目標,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分散在工業、商貿、物資等部門及社會閑散物流資源,通過聯合、兼并、重組等多種形式進行整合,改造提高,完善功能,發揮效益。并采取聯合經營,合作經營,多式聯運,實現優勢互補,提高綜合效率,構建面向全國各省區專線網點,形成主干、支干、線、點廣泛覆蓋的現代物流網絡體系,達到服務集成化、運輸網絡化、流程科學化、操作標準化、作業機械化和業務規模化。同時,通過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運用現代物流理念、模式與技術,為生產制造企業提供全方位、個性化、貼身式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將生產制造企業的物流資產、物流業務從主業中分離出來,實現原料采購、運輸、倉儲等一體化運作,創新物流管理模式,提高企業市場應變能力。其二,以物流信息化和電子商務網絡平臺為依托,構建物流信息、信息交換、安全中心三大體系。構建基于互聯網的EDI模塊、完美的找車功能和配貨功能組成的發送模塊、GPS運輸過程控制模塊、運輸系統管理模塊、基于優化原理MIS庫存管理模塊、客戶服務模塊等。由這些功能模塊將貨品信息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并完成傳統交流方式(電話、傳真)無法完成的間接交流,如信息匹配,信息跟蹤監控,信用擔保,海量數據的匯總與分析(包括交易情況的數據累積轉化為信用評估體系、供需情況的分析匹配、市場導向的經營調控),信息流轉過程的跟蹤與控制(包括供應商之間的電子數據交流,供應商內部信息應用系統與平臺對接,通道加密、終端動態密碼、電子簽名等各種安全認證手段)等,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和管理。同時,通過電子交易降低產業鏈內中間交易成本,并收取服務傭金作為物流信息化電子商務盈利手段。實現資源共享、數據共用、信息互通,極大地提高企業運作效率和行業整體競爭力。
    其三,將物流實體與信息化無縫鏈接。在物流園與客戶達成戰略聯盟的基礎上,通過構建物流實體網絡及構建生產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間的數據交換系統、業務管理系統、金融結算系統、信用評級系統及公共服務系統,實現信息化電商平臺貫穿交易、貨代、運輸、配送、倉儲、決策、物流跟蹤、信息發布和查詢、報關報檢管理等物流全程業務,并通過國內領先的HUB模式實現多層次物流信息平臺與ERP系統無縫對接。從而使實體物流網絡同社會化物流信息公共平臺形成有效媾和,解決物流信息化領域內一直懸而未決的零散需求與零散供給無法有效匹配的關鍵性技術難題,達到降低集群產業物流費用成本,提升核心競爭力,聯動物流企業發展的多重效果。實現物流需求、企業需求與社會需求有機結合的終極目標。
    第三,知識管理開創信息化革命的美好未來。
    物流供應鏈信息化應該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是基礎技術層。包括基礎網絡架構,OA辦公自動化,財務管理,信息的采集條形碼,RFID,GPS技術等。第二層是運作執行層,包括倉儲管理(WMS),運輸管理(TMS),流程管理(PM)與事件管理(EM)等應用系統。第三層是計劃協同層。包括供應鏈計劃和網絡設計,需求計劃和高級計劃高級排程,以及B2B業務集成應用等。第四層是戰略決策層。
    目前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大多是線性流程模式,能夠較好的解決前三個層次的問題,但對于戰略決策層,卻沒有太多的軟件系統可以幫助經理們做出決斷,比如:信息于供應鏈中出現斷層及延遲情況;計劃活動不同步和閉合回路;對突發事項缺乏可見性;企業間流程缺乏優化。這些問題導致了信息部分流失、前置時間較長、供應不穩定、準時發貨率低、產品質量下降等。所以,目前我們采用了網絡流程模式,即HUB模式。將供應鏈上的主要合作伙伴(包括供應商、物流服務商、分銷商等)集成在一起,通過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同時實現了VMI管理模式與JIT及時配送的結合,從而達到實現降低供應鏈總成本的目的。用HUB模式來規劃物流園,是從現時的線性流程改為以貿易伙伴為中心的網絡流程,并配合物流園規劃設計,令生產線運作流程更為流暢,從而為供應鏈各相關方創造最大的協同效應。
    對物流企業而言,將信息化成功應用到生產實踐中關鍵因素不僅僅在于技術的成熟和管理的完善,更為重要的一點在于對知識的管理,因為“人”的因素在信息化系統中幾乎具有毀滅性的破壞作用,如何使人為因素對信息化流程和決策判斷的影響降到最低成為信息化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的一大課題。對于鄱陽湖現代物流園而言,關注“人”的因素,或者說對知識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五步驟:
    第一步:建立知識庫,實現知識編碼化。
    將供應鏈的成員各自現有的知識識別、分類,進行加工和提煉,形成系統的、不斷發展的知識資產。在知識庫中可以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按照一定的規則存貯,實現編碼化。目前對顯性知識(包括專利、商標、商務計劃、市場研究以及客戶名單等)的編碼化工作已基本完成,但隱性知識往往涉及到成員核心能力的培養,同時隱性知識所具有的特征不便于知識的格式化因而在供應鏈知識庫中所占的比重較低。為實現隱性知識的價值,協調企業根據具體情況由企業知識管理人員組織各方面專家、專業技術人員、技術工人等相關人員,根據企業業務流程、市場競爭、長遠發展和形成、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需要,采取知識地圖、專家系統和知識工程等各種有效方法和手段進行系統的識別和挖掘。然后對所識別和挖掘出的隱性知識從重要性、獲取難易程度、可共享性、獨有性等方面進行科學分類和系統測度;并對其進行有效整合,使零散、無序化的員工隱性知識有序化、組織化,最終實現編碼化,逐漸培育和形成企業的核心知識。
    第二步:完善企業知識網絡。
    知識的共享與傳播是供應鏈中知識管理的核心,要實現這一目標最有效的方式是在供應鏈內建立交流的網絡,現代信息技術為遠距離的交流提供了技術支持。建立起供應鏈的內部網絡,將各成員的知識源通過網絡聯系起來,確定供應鏈中常用的和專業方面的知識,并且介紹掌握這些知識的成員以及專家的情況,用數據庫和網頁作為載體,該信息網絡應該為成員間的交流提供諸如電子郵件、聲音郵件、音頻會議與視頻會議等基本的交流工具。
    第三步:建立企業之間的信任機制。
    只有創造信任的氣氛,才能發揮知識管理的效能。然而在供應鏈中,由于各結點企業的背景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相互之間經常無法達到完全的信任程度,這就給知識的交流和傳播帶來障礙。建立信任機制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的機制保證環境下,使供應鏈各成員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識,保證企業的競爭優勢;同時也要參與供應鏈成員間的知識共享與交流,在交流與共享知識的同時使自身獲得新的知識,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庫。
    第四步:改善企業組織結構。
    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自然而然地共享知識的行為環境是在整個供應鏈中進行知識共享的基本條件,這就需要對傳統的企業組織結構作一定的調整。首先,組織管理者思想開放,敢于向自己和傳統的習慣提出挑戰,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轉為支持,由監督轉為激勵,由命令轉為指導,自上而下形成一種共享學習的寬松環境。其次,組織的每一位員工都認為貢獻知識與人共享是一種自然的行為,并自然與組織內外的人員形成知識網絡團隊。再次,組織競爭環境不是相互損害對方的利益,而是實力的競爭。
    第五步:建立好的激勵機制。
    一名掌握很多知識的員工將自己的知識共享卻沒有在企業內得到任何正面的反饋的,無論如何對這名員工是一種打擊。因此整個企業需要建立一種針對知識共享的激勵機制,將自己的知識共享的人會有相應的回報,而且知識的價值越高這種回報也越高。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