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遂寧的綠色跨越
2010-7-13 12:4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四川遂寧,這座古城以“城”的姿態坐落在西部丘陵這片土地上,已經1660年了。當歷史走到今天,當一個執政黨堅持科學發展、追求綠色增長的理念在這里落地生根,這里便出現了歷史腳步的新起伏——
遂寧已是一個可以看到大片“森林”的綠洲。從城市到鄉村、從產業到人居,都已著上“綠裝”。經濟社會的“綠化”效果,前所未有。
2009年,遂寧GDP達到412億元,較上年增加14.7%,其中綠色GDP的比重達到45%以上,外貿出口、旅游收入等13項總量指標進入四川省前十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城鄉居民收入等9項增速指標居全省前列,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等指標提前兩年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
3年的時間,遂寧告別昨天,承載“綠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路走來一路歌,先后取得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等10張國家級城市名片。
文明富裕,社會和諧,遂寧人民正在享受著綠色發展的成果和榮耀。
有專家這樣評價遂寧:后發制人,以優爭先,以質取勝,又好又快發展,堪稱西部地區綠色跨越的典范!
斬頑疾,治沉疴,重塑發展理念
把黨的創新理論真正落到實處
遂寧地處長江上游,是典型的西部欠發達地區。人口密度大,地下缺資源,手上缺資金,人均耕地不足6分,經濟發展速度緩慢、質量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現實是嚴峻的,遂寧新一輪發展出路在哪里?
轉變方式,追求“綠色”,科學發展,按照黨的創新理論抓落實,遂寧就充滿希望!遂寧市新一屆領導班子形成共識。
2006年6月,新任遂寧市委書記崔保華在全市干部見面會上提出了“科學發展、和諧創業、堅忍不拔、富民強市”的戰略思路,并把全市經濟轉向綠色發展的探討性課題,當成見面禮送給了遂寧干部。
出乎意料的是,這個“見面禮”如投石擊水,一時間浪花飛濺:
“遂寧這么落后的地方還提什么綠色經濟”;
“大凡發達地區,哪里不是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路子,發展速度都沒有,談什么發展質量” ……
遂寧的未來面臨里程碑式的抉擇,遂寧領導班子的決心沒有動搖。他們認為,只有重塑發展理念,才能把黨的創新理論真正落到實處。
綠色發展,不是穿靴戴帽,必須融匯在干部的腦海里,落實到前進的步伐中。
干部換腦子,勝過換位置。
斬頑疾,治沉疴,一場綠色思想革命在遂寧大地驟然興起。
大調研馬不停蹄——
初夏,37名廳級領導擔綱的“破解發展難題、尋求發展新路”的大調研在遂寧全市展開。18個課題、129個小項,涵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各方面。區縣、部門、鄉鎮、社區,企業、學校、農村、城市,2人一小組、5人一大組,專題會、壩壩會,前后30多天,隨處可見調研組的身影。
在市委、市政府調研活動緊鑼密鼓開展的同時,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市政協主席領銜的8個綠色經濟發展專項課題調研,也在有序進行。
由3家科研機構和15名專家領銜的專題調研組另辟蹊徑,對全市生物資源情況開展全面調查。
大討論入腦入心——
近幾年來,遂寧市聘請了北京工商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四川大學、西南大學等10所高校和一些專業機構的教授專家,分不同層次對全市3300余名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進行了洗腦式專題培訓40余次,對全市400余名企業負責人進行了輪訓。
“從2007年以來,幾乎每一次市委常委會,都有關于綠色經濟發展的議題。”市委辦一位同志說。
2007年初,遂寧成為四川省唯一的市級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試點。遂寧市委把綠色經濟發展作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載體。
2008年初,“遂寧綠色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召開,來自全國的40余名專家學者齊聚遂寧。
專門從事遂寧綠色經濟理論、政策和戰略研究的科學研究機構——“遂寧綠色經濟理論研究院”掛牌成立。這是一塊務實的牌子。目前,該研究院已為遂寧提交了100多篇發展綠色經濟的理論文章,為遂寧發展綠色經濟提供了更加全面、完善的理論支撐,為遂寧成功實現產業突破和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遂寧人在調查研究中找到了區域優勢。遂寧耕地和林地占了2/3,孕育的生物資源達1500多個品種,綠色GDP指數位列全國300個城市第七十八位,在四川省僅次于成都。專家組成員驚嘆:遂寧是一個生物資源富集的寶地!
遂寧市委五屆四次全會確定了“綠色遂寧”的發展基調:把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目標定位,積極探索生態、循環、低碳、高效為特征的綠色經濟發展路子。
科學規劃,制度保障,一個個紅頭文件出爐,既新鮮,又耀眼,既可信,又可行!《遂寧市綠色經濟發展規劃》、《遂寧市淺山丘生物資源綜合利用研究與規劃》、《遂寧市循環經濟“十一五”發展規劃》、《遂寧市綠色經濟指標體系研究》……
一次,文化旅游產業調研,崔保華書記、胡昌升市長一行到觀音湖圣蓮島,有工作人員半開玩笑說:“書記市長啊,這個規劃我們聘請高端公司前后弄了10多次了,還通不過,要求也太高了。”崔保華回答:“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個硬杠子,是個準則,達不到標準就行不通。”一句話,讓在場的所有工作人員為之一振。
綠色風暴卷走了落后思想,綠色理念充滿遂寧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在遂寧每到一處接觸到的同志,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不管是各級領導干部還是普通群眾,說起科學發展觀、談起遂寧這幾年的綠色發展,頭頭是道,如數家珍。”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央第五巡回檢查組負責人的這一番話,是對遂寧重塑發展理念的注釋。
找支點,占高地,構筑綠色產業體系
實現從“切薯片”到“做芯片”的蛻變
5月26日,記者來到遂寧經濟開發區電子信息工業園,只見遠處青山環繞,近處鮮花綻放,這里沒有機器轟鳴,沒有污水橫流。園區占地4000畝,一排排廠房氣勢不凡。
機器轉動,彩光閃爍,那是現代人智慧的光亮。“折彎管、涂燈粉、繃絲、檢測……”大玻璃窗透出新光源自動化生產線,也透著神秘。
廣東雪萊特光電科技公司、美國普思、鼎吉光電、大雁、柏獅、金灣、太晶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電子信息企業,千里馳行,爭相入住西部遂寧。
去年8月,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到遂寧電子產業園調研,越看越興奮,他夸贊:“遂寧能夠發展電子產業很了不起,真是想不到,石破天驚啊!”“遂寧的工業已從切紅薯片走到了做芯片!”
是的,“起跳摸高”,遂寧正是按照四川省委的要求登攀現代產業高地。
起跳發展,產業是關鍵。然而,遂寧經濟正處在工業化初級階段,當一批傳統落后產業負著歷史的重任艱難地走到2006年,資源環境矛盾突顯,瓶頸約束加劇,被人形象地稱為“切薯片”工業。
遂寧的產業新高在哪里?
電子信息產業是當今世界最具活力的科技創新領域之一,是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支撐。遂寧人敢為人先,零高度撐桿起跳,他們大膽地提出了發展以電子信息產業為龍頭的綠色產業的設想。
有人質疑:貧瘠的川東丘區遂寧,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有優勢嗎?遂寧市長胡昌升說明白了:遂寧地處成渝腹心地,加之便捷的交通運輸,富集的勞動力資源,這是獨特而顯著的優勢。
遂寧人沒有被起伏的山巒擋住目光,他們敏銳地從自身尋找到了一個支點,遂寧人肩上的扁擔就扛著成都和重慶兩個市場。
而這根扁擔,就是以電子信息為龍頭的綠色產業體系。
遂寧領導者順勢而為,果斷提出了“堅持集中規劃、集群引進、集中建設、集中服務,舉全市之力打造電子產業”戰略構想。
2007年,在迎新春的鞭炮聲中,電子產業園破土動工。全市民眾同心、機關合力,頑強拼殺,干得轟轟烈烈。三年多,共引進投資3000萬元以上電子企業197家,已建成投產50家,構成了完好的電子產業鏈,初步形成西部電子元器件制造中心,新光源制造中心,電路板制造中心,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9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個,國家級農產品技術研發中心3個。
在后發的西部丘陵山區崛起一座電子信息產業園區,這是百年夢想,可又是眼前活生生的事實。新高地,新產業,高效益,去年,遂寧電子產業增加值達6億元,年增長率達100%。
在構筑綠色產業體系發展戰略的引領下,遂寧一大批傳統產業在大刀闊斧的轉型升級中脫胎換骨,走向新生,走向高端,披上“綠裝”。
運用鐵的手腕、鐵的紀律,淘汰落后產能,從源頭上治理高能耗高污染。不到半年,明星熱電廠、豐華紙業、川寧農藥等10家高污染企業被關閉;
依靠高新技術,改造落后工藝設備,讓傳統產業在創新中轉型升級。兩年多過去, 30多戶企業完成技術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
引進和承接產業轉移,通過土耳其佐魯、西班牙恩比貝克、香港華潤等國內外大企業,改造提升食品飲料、油氣化工、服裝紡織、機械配套等傳統優勢產業……
遂寧的傳統企業,無一例外地在綠色發展浪潮的推動下“靚麗轉身”,以全新的面孔匯入遂寧綠色產業體系。
聚焦遂寧綠色產業集群,記者看到這樣一條清晰的、令人振奮的跨越式發展之路:電子信息業、現代物流業——從無到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從有到無;食品紡織業、機械加工企業——從低到高;原生態農業產業、現代旅游業——從小到大……
西部現代物流港,又一幅在一張白紙上繪制出的產業新圖,依山就勢展開雄奇的畫卷。
該園區規劃建設18.6平方公里,累計已引進企業53家,協議金額達74億元,累計完成投資22億元,稅收兩年翻番。在引入的13個重大項目中,無一例外都是低碳、可循環發展產業。
如今,西部藥都、汽車物流、三方物流……一大批物流項目正如火如荼地運行,魚貫出入的貨運車,載著朝暉和落日,在這里轉動著七彩的光。現代物流業已經成為遂寧市新的經濟增長點,被商務部評為首批全國現代物流示范城。
農業走以原生態為特征的綠色發展道路,荒山變成綠洲,土地上的千古農事做成大產業。全市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達到81個、面積207萬畝。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5.4%,居四川省第一位。
旅游業幾乎從零開始,承載文化迅速發展。遂寧高起點建設中國觀音故里慈渡禪林、中華侏羅紀探秘等9大旅游度假區,成功打造中國死海、廣德靈泉風景旅游區為代表的一批4A優秀旅游景點,“遂寧——讓心靈度假”的“景區化城市”品牌在國內外的影響力迅速提升。
市長胡昌升說:“遂寧綠色產業體系這根扁擔,變得堅硬而伸展,如今它挑起的不只是成渝兩地市場,也能承載國內其他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重量。”
新綠洲、華潤錦華、佐魯銀華、鼎吉光電、恩比貝克、東乘車輛、天馬玻璃、天齊鋰業等30余家企業的60余個產品銷往80多個國家和地區。
綠色農產品“上飛機、成專供、入萬家”。泥腳桿牌白玉花生成為全國航空食品,舍得酒、涪江牌芝麻油、矮晚柚等成專供產品。一大批農產品成為沃爾瑪、伊藤洋華堂等800余家超市貨架上的搶手貨。原生態鵝在北京、上海等16個大城市設立直銷店。盆景靈芝、小刀豆等產品出口到法國等歐盟國家。
2009年,遂寧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能源等高新產業迅速壯大,較2006年增長10倍以上。全市工業連續4年實現超30%增長。旅游業連續3年保持30%左右的增速。
破繭飛升的綠色產業體系,活力與魅力同在。
破瓶頸,強鏈條,打造“循環模式”
以最小資源能源代價獲取效益最大值
遂寧市興和西街17號是一個廢品收購站,6月22日,記者來到這里。40出頭的安居區農民羅萬勇和妻子守在這里已經三年,看他們那副高興勁,守著這個廢品倉庫仿佛守著一座糧倉!“前幾年,礦泉水瓶子丟在地上都沒人要,現在早就被人撿光了,像這種瓶子1個可以賣到1毛多錢。”羅萬勇說。
是什么讓廢舊塑料瓶提高了身價?這得益于全市10家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僅德泉化纖廠每年利用廢棄聚酯資源就達到3萬多噸。
耐人尋味的現場目擊背后,是遂寧人追求綠色跨越的又一個高招:發展循環經濟,以最小能源資源代價獲取效益最大值,遂寧人形象地稱之為:榨干吃盡!
“這是逼出來的思路。”崔保華書記說,遂寧發展的最大困惑是受能源和資源瓶頸制約,領導班子的最大考題是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遂寧只能按照綠色發展的路子走,只能依靠新技術、新手段,通過循環體系把文章做足做好。
于是,遂寧人利用手中有限資源和能源,以發展生態高效農業、生態循環工業、生態服務業為目標,探索建立了 “三大循環模式”。
企業內部小循環——
走進沱牌公司,綠意惹眼,酒香撲鼻。
這里是我國第一家節能環保的釀酒工業生態園區。園區一角,是沱牌投資3000萬元,日處理污水1萬噸的現代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經理李文輝說:“通過節能環保的循環回收利用,沱牌公司的工業用水量減少20%,工業水重復利用200萬噸,利用率達40%。”
不少企業從清潔化生產入手,在企業內部走循環生態型的發展路子,2008年,遂寧可謂“好戲連臺”:
先是新綠洲印染公司的“鍋爐革命”。新式循環流化床鍋爐取代了老式鏈條爐排鍋爐,配置背壓式汽輪發電機組設備和除塵脫硫設施每年節約用煤1.8萬噸,新增發電量4320萬千瓦,年新增銷售收入15600萬元。
接著,大英鎣峰化工開展廢水綜合治理,收集生產系統所有廢水并經冷卻后實現閉路循環,每小時節水875噸,年節水減排693萬噸。
奮起直追的盛馬化工股份,投資4100萬元進行火炬氣回收能量系統優化技術改造,年節能折標煤達3.05萬噸,減少廢氣排放2568.8萬立方米,年新增銷售收入3928萬元。
產業內部中循環——
佳綠水泥利用沱牌公司、宏盛冶金的炭渣加工生產水泥,既縮短了企業的原料采購半徑,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減少了污染;射洪天齊鋰業為四川威遠縣外貿工業品公司、成都廣川實業有限公司提供鋁硅粉等鋰渣再生品,實現了跨區域的產業內資源綜合利用……
工業循環,遂寧緊緊圍繞“4+3”產業的聯合與協作,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和協作企業的聯動,推動了企業資源要素的整合,實現了企業線上的中循環,加快了產業集群發展,初步形成了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資源循環式利用的格局。
農業循環,遂寧探索出農業循環的三大模式:以香菇為基礎的 “稻—菇—菜”模式,以生豬養殖為基礎的 “豬—果—草—鵝—魚”模式,以燈光誘蛾為基礎的綠色水產、特色家禽養殖模式,讓農業在推進“綠色經濟”中發揮出支撐性的中場作用。許多專家認為這是開辟了一條破解“三農”問題的新路子。
在畜牧業的發展上,遂寧因地制宜,走適合當地畜牧業發展的“豬—沼—菜”、“豬—沼—果”、“豬—沼—魚”、“豬—生物發酵床—有機肥—種植業”、“牛—草—沼氣—果”、“稻—鵝”等路子,循環利用糞污,實現零污染、零排放、多產業、多利潤。
產業之間大循環——
被譽為“西部最大的罐頭加工型工業企業”的遂寧美寧食品公司,種植養殖基地規模宏大。公司用自己種的草喂牛,牛糞進行干稀分離,干的混合玉米秸稈用于種蘑菇,稀的用來澆灌黃桃、蘆筍、玉米基地和草場……循環鑄就“綠色健康種養業+加工工業”。
沱牌公司走以釀酒發展養殖的路子,探索出了加工鏈生物鏈雙循環模式,促進了現代農業與現代制酒工業的循環帶動,開創了產業間大循環的先河。
循環用水、循環用電、循環用煤……循環使用資源和能源,遂寧市“三大循環體系”有機作用,極大地推動著產業鏈向兩端延伸,價值鏈向高端攀升,生態鏈循環再生。
2009年,遂寧市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達到2.9噸標準煤/萬元;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100%,“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達到3.76億元;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達標率達100%,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提前三年完成“十一五”目標,居全省第一。
舍眼前,贏未來,創造綠色環境
讓人民幸福指數大幅度提升
“舍得”二字,因為酒品牌聲名鵲起,但“有舍有得”的哲理在遂寧變得家喻戶曉,卻是由于遂寧的決策者為打造綠色環境,舍眼前,贏未來的舉措深入人心。
明星熱電廠,在夏季用電高峰時段和枯水期擔負著明星電網50%的調峰任務,由于該廠處于城市中心地帶,噪聲及粉塵既擾民又影響環境,為了城市天更藍、水更清,為了城市的長遠發展,遂寧市政府于2007年6月果斷關閉了這個熱電廠。
那個夏日,遂寧城區分片停電,居民都忍受了汗流浹背之苦,但聽不到怨聲,聽到的是對黨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遂寧人正是按照這樣一種科學的得失觀,處理當前與長遠、發展與環境的關系,竭盡全力打造發展綠色經濟的最佳活力源——生態環境。
遂寧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五創聯動”,即以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國家級文明城市為載體,全方位推進城市硬環境建設。那些日子,城建工作盡管有“破”與“立”的碰撞,有“拆除”與“興建”的糾紛,有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調整的矛盾,但遂寧人都在“舍”與“得”的感悟和判斷中攜手走過來了。
遂寧城區位于兩山三水之間,“一半山水,一半城”,不少房地產開發商看得眼熱,這“吹糠見米”的事情,對政府無疑具有巨大的誘惑力。然而,在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面前,遂寧的決策者再次做出了順乎民心的抉擇。
近兩年來,遂寧市按照“環境立市”、“綠色遂寧”發展戰略,揮起了城市綠化的大手筆:
以涪江、聯盟河、開善河、渠河四條生態走廊為骨架,建立18平方公里的“中央生態區”,形成城市外圍森林圈;以東山、西山為兩翼的綠色屏障,構建濱水綠網、道路林網、附屬地綠網……
涪江環繞遂寧城,過去十年九災,如今,過軍渡水利工程大壩攔江蓄水,常年浩浩蕩蕩,形成了比西湖還大兩倍的觀音湖,具有發電、城鄉供水、環保、水產養殖、旅游、防洪、抗旱等多重功能。看觀音湖,魚游水中,鳥嬉湖面,一幅“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原生態美景。
遂寧利用市場配置資源,對涪江兩岸荒河灘進行改造,在西岸建成被市民譽為“遂寧外灘”、10里流光溢彩的濱江大道,東岸建成全長6公里的涪江生態濕地公園,沿聯盟河打造出長5公里、占地800畝的觀音文化園,漢唐文化與地域文化、觀音文化的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他們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構建起宜居宜業的景區化城市、營造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環境。
短短幾年間,遂寧不再是荒坡頹嶺心發涼,放眼望去,滿目青翠綠透心。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5.1%,成為四川省第一個綠化達標市。城市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100%,提高16.7個百分點。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連續保持在100%。
同時,遂寧深入實施城市環境改造、鄉鎮容貌整治、村莊庭院美化、公民素質提升“四大工程”,成為四川省率先實現垃圾處理城鄉全覆蓋的三個市州之一,成為四川省首個沼氣化市。
寧苦自己,不虧企業。信息服務、創業服務、融資服務、企業與社區和諧發展等7大政務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市政務中心各窗口行政審批項目辦結率達100%,行政審批提速居全省第一位……遂寧的綠色環境獲得源源不斷的活力與生機。
一個又一個“一舍一得”的招數,帶給遂寧老百姓無比的自豪和自信。
花木扶疏的街道、載歌載舞的廣場、碧波蕩漾的湖水、特色美觀的樓群、蔥翠繁華的商務區、活力四射的電子產業園、循環生態的農業示范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遂寧的決策者們向老百姓交上了滿意的答卷。
觀音湖下閘的那個夏日,“萬眾踏岸觀水”,情景蔚為壯觀。丘區遂寧變成“西部水都”,靜水資源變成了“液體黃金”,既能美化生活,又能陶冶心靈。父老鄉親,那觀音湖的水,是生命的甘露,捧一捧,你能觸摸到千年的歷史,你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
過去,不少人因自己是遂寧人而自卑,如今 “我是遂寧人” 叫得當當響!
近三年,遂寧市環境力測評11個指標實現了翻番,26個指標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公眾對城市的滿意率達92.43%,連續兩年居全省第一。
遂寧這張綠色名片,吸引了眾多中外名商場、名餐飲入駐,帶給市民時尚、現代的生活。遂寧的綠色環境,正在悄然升值……
享受環境,享受綠色,享受生命……遂寧人說:“生活在遂寧,雖然經濟收入還不是很高,但社會和諧指數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數高,小財政辦出了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