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區構建“金三邊”互動發展新構架
2010-7-1 13:0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轉方式調結構,為什么轉、轉什么、如何轉?東港區在深入分析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發展模式的基礎上,確定強載體、壯產業、彰特色、硬保障,構建產業、城市、生態“金三邊”互動發展新構架,全力推動率先創新優質發展。
“東港區作為駐地區、中心區,要在轉方式調結構這場攻堅戰中充分發揮主力軍、主戰場作用”,市委常委、東港區委書記張永霞認為,“同時,作為城市水源地、上風口,保護好‘藍天、碧海、青山、金沙灘’的生態環境,也是東港的重要任務。”
總結過去,2006—2009年,東港區GDP、地方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7.9%、26.7%、35.7%和54.8%,比全省“30強”平均值分別高4.0、9.2、21.9和20.8個百分點。但經濟總量偏小、結構不合理、經濟文化后發展等問題仍然存在。東港要“提質增量”,根本是發展,途徑是“轉方式、調結構”,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就是強載體、壯產業、彰特色、硬保障。
強載體,就是以提質量、增效益為取向,注重走高端高質高效的轉型路子,著力構建“一區四園”的空間發展布局。“一區”,就是繼續把高新區作為全區的“一號工程”,抓好“北進”、“西擴”和“兩園兩基地一中心”開發建設,力爭年內產值突破100億,到2012年產值過500億,“十二五”期間產值過千億,建成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的現代化高科技園區。“四園”,就是汽車產業園、光電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臨港物流產業園。力爭到2015年,“四園”的產值占全區的80%以上。
壯產業,就是以優增量、擴總量為取向,堅持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三足鼎立”,著力打造量質并舉的現代產業體系。在措施定位上,進一步發揮駐地、臨海、臨港優勢,堅持鏈條式發展、園區化布局,加快形成以平板顯示、生物醫藥、新光源、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汽車制造、船舶修造等先進制造業為主體,以臨港物流、總部經濟、服務外包、金融保險、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到2015年,藍色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0%。
彰特色,就是以鑄品牌、創優勢為取向,做好臨港物流、樓宇經濟、濱海旅游、生態農業“四篇文章”,著力培植特色鮮明的優勢產業構架。其中,臨港物流,依托港口、城區、公路、鐵路等資源稟賦,扎實推進迎賓物流園、中盛臨港物流園、中瑞國際物流園等10個重點項目。濱海旅游,加快推進海洋嘉年華、大東夷歷史文化園等項目建設,做好陽光海岸等濱海岸線的管理和整治工作,提升發展“漁家樂”民俗旅游。
硬保障,就是以激活力、促發展為取向,把轉變發展理念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先導,著力打造一支眼界寬善謀大勢、思路寬善于創新、胸襟寬善聚人心的“三寬”型干部隊伍,進一步完善績效考核體系,充分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在轉方式調結構上率先突破、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