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總是亡羊補牢?
2010-6-9 0:5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曹亞慧
“蒜你狠”熱潮剛過, “豆你玩”、 “玉米瘋”又成輿論熱詞,近期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演瘋狂。面對農產品價格瘋長,近日,相關政府部門卻又意見打架。國家統計局5月22日表示, “農副產品不具有投資品的特性”,沒有證據表明游資進入到農副產品領域;隨后的5月24日,國家發改委表示, “農產品很可能成為‘游資’炒作對象”,將出重拳打擊農產品炒作行為。
對此不一致的解答,有公眾質疑:政府 “打架”是一種典型的部門間的溝通不夠 “自以為是”和不作為,沒有第一時間深入實際調查,給出合理且有切實根據的說法。
此外,從大蒜炒作導致價格暴漲等問題上可以看出,媒體監督是反應迅速的,而相關部門的反應卻有些遲鈍和滯后。
大蒜價格從瘋漲到離譜后,政府部門才開始派遣調查組深入大蒜主產區進行調查;糧價出現大幅震蕩后,政府才開始進行調查,并下發文件“將嚴厲打擊哄抬農產品價格行為”。人們不禁要問:政府作用為什么總是“事后諸葛亮”?在大蒜、辣椒等蔬菜價格猛漲前,相關部門有沒有預見與預防糧食價格波動?
有專家指出,對于糧食這個關系國計民生和經濟安全的產品:由于政府對糧食流通渠道整合不力,對糧食物流建設和運力發展不足,對供應鏈綜合管控制能力匱乏,導致盡管擁有龐大的國家糧食儲備體系,卻依然難以有效制衡市場平穩運行。隨著糧食流通格局的改變,由于目前執行中央儲備糧收購任務的糧庫庫點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影響,且在一些糧食主產區,中央儲備庫與鐵路等運輸設施不能很好地銜接,在市場供需變化大的時候,這一矛盾更加突出。
相關政府部門要改變 “事后諸葛亮”的形象,就需要對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加大力度解決。同時要運用現代流通的管控意識,對市場進行監督和調控,做到未雨綢繆。
保障糧食穩定,不但需要搞好糧食生產,還需要改善糧食流通大環境。因此有專家建議,要增加對東北地區、中原地區等糧食主產區糧食物流倉儲、配送等基礎設施的投入。支持糧食倉儲設施建設維修和改造,完善倉儲設施配套;加快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構筑糧食流出通道。對鐵路運輸給予重點支持,建立 “北糧南運”綠色通道,以降低流通成本,促進糧食產區向銷區合理流動。
同時,出臺相關政策,積極運用價格調節基金,引導企業建立糧食商業性儲備,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確定適當規模的合理周轉庫存,并給予儲存費用和貸款利息補貼;以降低糧企經營資金成本,特殊時期,發揮糧食企業 “蓄水池”作用,平抑市場價格。
很多專家還一再呼吁,糧食產區信息發布、銷區價格監測和相關市場體系也應加緊建設,從整個糧食供應鏈各個環節,全面布局,杜絕糧食流通不利所導致的糧價 “過山車”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