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中國反圍堵——迎接即將到來的產業戰爭

2010-6-8 15:2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 肖三匝何伊凡白益民
    中國將奧巴馬的決定視為“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特保案將對整個中國輪胎產業鏈造成巨大沖擊。2008年,中國的輪胎產量已經達到3.5億條,其中40%出口,出口中又有30%是出口到美國。美國對中國輪胎加征高額關稅,意味著中國輪胎將失去美國市場,有10萬人可能因此失業,損失約10億美元出口額。特保案的通過,將直接造成12%的輪胎產能過剩。過剩的產能還將使得其上游產業鏈的橡膠、炭黑、焦油以至焦化等產業出現不同程度的產品積壓、銷售困難等現象。
    目前美國在華有4家輪胎生產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占中國對美輪胎出口的2/3,限制中國輪胎產品進口將給這些美資企業帶來直接損失。其中,美國第二大輪胎企業——固鉑輪胎受損失最大,中國是固鉑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同時固鉑沒有向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轉移產能,因此不能平衡損失。
    美國的裁定激怒了中國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的評論言辭相當激烈,他將之斥為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此舉不但違反了WTO規則,也違背了美在G20金融峰會上的有關承諾,中方將保留包括訴諸世貿組織在內的一切正當權利。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態度更為強硬,該協會給奧巴馬發出了一封抗議信,表示其已向中國政府要求,對美國實行強烈的反制措施。
    反對聲浪不僅來自中國
    美國輪胎產業協會、美國輪胎自由貿易聯盟、美國汽車貿易政策理事會和美國零售業領導者協會等組織卻紛紛認為奧巴馬的裁決將損害美國消費者和輪胎貿易商的利益。美國輪胎產業協會在致奧巴馬總統的一封公開信中,強調了輪胎特保案將對美國帶來的不利后果,其中包括:第一,將造成輪胎價格抬高,美國消費者將面臨更少的選擇;第二,將導致美國輪胎市場混亂;第三,由于無法購買到可承受價格的輪胎,美國消費者可能推遲必要地更換輪胎行為,這會對美國道路安全帶來“潛在的可怕后果”。
    美國輪胎自由貿易聯盟特別指出,北美制造業和服務業工人聯合會強調的是就業問題,但假如美國政府接受措施,將導致輪胎分銷和零售領域近2.5萬人失業,措施也將導致美國消費者每年多支出六七億美元更換輪胎的費用,得不償失。
    WTO副總干事亞歷杭德羅哈拉表示,美國政府對中國進口輪胎加征關稅,對問題的解決毫無幫助。華盛頓一智庫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史劍道也認為,輪胎特保案是奧巴馬政府在對華貿易政策上的重大失誤。
    一些西方媒體也在批評奧巴馬的決定:《紐約時報》指出,美國毫不留情地將貿易保護主義定義為一種“糟糕的戰略”,該報還引用參議員麥凱恩的話,指出目前的經濟狀況下,采取保護主義措施勢必將對世界經濟和美國經濟造成嚴重危害。《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美國政府貿易保護已經到了瘋狂的程度,不僅違背美國有關自由貿易的承諾,還為其他經濟體做出了壞榜樣,有可能引發保護主義的惡性循環,重導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覆轍。英國《泰晤士報》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金融危機及經濟危機重壓下,奧巴馬政府的這種貿易保護主義極為短視,純屬飲鴆止渴。”
    可以看得出,“輪胎特保案”并不主要基于經濟因素的考量,又是一次美國國內政治的“替罪羊”。在此之前在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對美貿易順差、人權等眾多問題上中國都成為美國轉移國內政治矛盾的對象。
    油井管案:雪上加霜
    如果說輪胎特保案的打壓猶如暴雪壓頂的話,中國輸美油井管案件的裁定結果對“中國制造”來說就意味著雪上加霜。該案涉及總金額約32億美元,是迄今為止美對華貿易制裁的最大一起案件。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油井管消費國。2006年前,歐洲的兩大鋼管生產商Tanaris集團和TMK集團與美國鋼鐵公司占據了美國油井管50%的市場份額,進口產品占據40%的市場份額,剩下的10%份額由美國其他鋼鐵公司共同占有。
    從2006年起,這一市場格局開始發生變化。2006年,中國油井管占據美國油井管市場15%的份額,2007年達到21%,2008年更是高達32%。美方的調查顯示,美國公司2008年從中國進口了27.4億美元的油井管,較2007年的進口額增長超過兩倍。而據中國海關統計,這一年,中國對美出口油井管產品金額為32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全部對美鋼鐵出口總額的46%。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油井管國內價格比歐美市場每噸要低2000元左右。
    事實上,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美國鋼鐵界就傳出了中國油井管即將面臨“雙反”調查的傳聞,而最早放出這一風聲的正是Tanaris集團和TMK集團。傳聞使美國進口商急于抓住調查前的最后機會囤積中國油井管,導致2008年中國輸美油井管數量激增,這給美國相關企業利用“雙反”遏制中國企業產品進口提供了借口。
    與此同時,金融危機的暴發引爆了國際油價的暴跌。2008年7月11日,原油價格一度逼近每桶150美元,此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國際油價迅速回落到每桶35.35美元的低位。進入2009年,國際油價在每桶30~40美元區間波動了兩個月。大量油田失去了開采價值,直接導致油井管產品需求大幅萎縮。(待續)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