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漸行漸進
2010-6-6 10:1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5月24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國務院日前正式批準實施《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簡稱《規劃》),這是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地區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全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又一重要舉措。 這是中國第一個跨省份的區域規劃,也是2008年以來國務院批準的第18個區域發展規劃!兑巹潯穼殚L三角地區帶來產業布局和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勢,而這一區域的產業升級和轉移,也將產生帶動沿江、輻射南北的巨大效應。
亮麗數據的背后
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區域面積21.07萬平方公里,區域GDP占中國GDP總量的20%以上,是中國經濟和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
去年江浙滬三地GDP為71794億元人民幣,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若把長三角地區看成一個經濟體,去年其GDP總量排在全球第11位,列俄羅斯之后、韓國之前;若按照去年統計核算的中國GDP總值300670億元人民幣計,長三角地區GDP生產總值約占全國的21.4%。根據三地政府工作報告,江浙滬去年生產總值分別為34061億元人民幣、22832億元人民幣、14901億元人民幣,其經濟增速分別達到12.4%、8.9%、8.2%,這表明江浙滬三地的經濟發展良好。隨著長三角地區一體化不斷深入和抗風險能力增強,將日益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目前長三角地區的年人均GDP已達到2.4萬元人民幣。
然而,一系列亮麗數據的背后,是當前長三角地區在新時期下所面臨的諸多挑戰。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資源環境約束過重、行政壁壘過多、地方保護主義盛行等,這些都是改革開放30年之后要著力推進改革攻堅的領域。
《規劃》已經出臺,但誰是落實《規劃》的主體?毫無疑問,長三角地區一體化最終只能是經濟一體化、市場一體化,因此,主體只能是企業。目前,長三角地區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已經非;钴S,而政府的作用就是降低行政壁壘,減少市場的阻力。
在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看來,如果兩省一市還是一味進行GDP的競爭,求大而全或是小而全,不是專業化分工,那么,實現由經濟規律構成專業化分工的世界級城市群這一目標就難以實現。形成專業化下的自然分工,絕不能在行政上制造壁壘!安荒苌虾S惺裁,江蘇浙江也要有,又或者江蘇這方面很強,上海也可以考慮產業轉移,不要自搞一套,更不能限制其他省市產品打入上海市場!
整個中國目前都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中央期望長三角地區成為轉型升級的領頭羊,而轉型升級不是哪一個地區推出幾個新產品、新產業就行了,實際上涉及到全國性的產業布局重組、區域分工、產業轉移等各方面,這一進程中長三角地區責任重大!兑巹潯焚x予了長三角地區在國家戰略中的示范功能,將在社會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扮演先行者的角色,同時也將長三角地區率先推到世界級的高度,具有全球性的戰略眼光。《規劃》在此時出臺,將成為江浙滬各地制定“十二五”規劃的重要依據。
聯動打造亞太國際門戶
國際門戶是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種市場”的重要場所,是集聚與擴散國內外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與技術流的主要樞紐,長三角地區要成為全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國際門戶,必須首先成為區域性資源高效配置的洼地。
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市場全球化與競爭全球化,在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全球資源將日益集中在配置效率更高的國家與地區,開放型經濟無疑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是順應全球潮流出現的新經濟形態。長三角地區要成為全國重要的國際門戶,必須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通過加快經濟與社會轉型,通過加強對長三角地區內部產業與城市空間的布局與調整,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資源配置效率與能力。加強宏觀調控與規劃管理固然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但是,這種調控與規劃必須建立在統一的開放市場基礎上。換言之,未來的長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必須以經濟一體化為基礎推進,不然,有可能重蹈計劃經濟的覆轍,進一步加劇而不是減緩地區間的利益矛盾與沖突。
紐約、北美五大湖、東京、巴黎、倫敦等城市群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長三角地區要成為世界級城市群,聯動打造亞太國際門戶,必須走區域經濟一體化之路!兑巹潯分忻鞔_了未來長三角地區的發展定位為強化上海這個“核心”,構建六條各具特色的城市與產業發展帶:優化提升滬寧、滬杭沿線發展帶,重點建設沿江發展帶、沿(杭州)灣發展帶,積極開發沿海發展帶,培育寧湖(湖州)杭發展帶,引導發展沿湖(太湖)生態服務帶。
“這意味著以省市行政區劃為中心的產業格局將由此打破”,參與制定《規劃》的上海市社科院經濟與區域研究室主任陳維表示。《規劃》的最大特點是,將使長三角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空間形成整體布局,而不像之前從一個小的區域來考慮。
上海市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王國興指出,“如果有效推進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由此形成的地區合力將十分強大:從經濟體量層面講,長三角地區是全國最為富裕的地區之一;從經濟基礎、體制完善程度、城鎮體系完整性、科教文化氛圍及區域區位條件等軟環境來看,長三角地區也是中國整體經濟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實現經濟一體化可以進一步提升區域產業質量,有效整合區域比較競爭優勢,可以說,這是在制度層面為未來切實推進一體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業格局“洗牌”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規劃》最為突出的一點是國家將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擴大到了長三角地區,該區域要實現整體產業升級。
“這個《規劃》涉及的是上海、江蘇、浙江,但從泛長三角地區的角度來看,隨著兩省一市的產業升級和城市地價的攀升,產業鏈上一些低端行業就需要向臨近的安徽、江西、山東、福建等地轉移!边B平進一步解釋道,“長三角地區的地價較高,企業經營成本高,服務業中較低端部分也需要向中西部轉移!
目前,長三角地區普遍存在產業發展層次不高、同質化競爭明顯、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不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等問題。專家表示,長三角地區不可能再走過去低端加工和出口貿易的發展模式,而是要打造成世界研發、物流、營銷和服務等中心區域。
業內人士表示,《規劃》將對區域內省市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給予更明確的指導,相關職能部門將根據規劃制定具體的支持措施,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有望在長三角地區啟動。
工信部領導曾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可能脫離傳統工業孤立存在。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發展基礎最好、體制環境最優、整體競爭力最強的區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當然最有基礎。知情人士表示,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規劃》將引導長三角地區集中力量積極發展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更多新的增長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秘書長劉維新表示,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發達國家積極在新興產業領域布局,中國參與這一領域的競爭,當然要從最有基礎的長三角地區著力。
劉維新表示,暫不擴大長三角地區的范圍將使《規劃》更有針對性。而從長遠來看,安徽和江西等周邊省市也將受益于長三角地區的輻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