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市場的興起
2010年初,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提出“扭轉觀念,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繼而北京銀行主辦了“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論壇”。供應鏈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作為一種新的融資模式,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
實際上,保理等服務在西方商業社會已經出現多年,但現代意義上的供應鏈金融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直至本世紀初才被廣泛關注,并于近幾年發展提速,物流企業和商業銀行分別從一個平臺的兩端登陸供應鏈金融市場。
物流業巨頭泛金融化
聯合包裹公司(UPS)通過旗下的UPS Capital金融平臺為客戶提供信用證、票據兌付、金融增值服務和墊資等金融服務(圖1)。貨到付款是國際貿易中最常見的結算方式(Cash on Delivery,簡稱COD),客戶可以將COD支票存入UPS Capital的銀行賬戶,UPS在收到出口商的貨物時,由UPS Capital給出口商提供部分預付貨款,UPS再通過UPS Capital與進口商進行結算,收取全部貨款。由此,UPS可獲得一筆不需付息的貨款差額,而UPS Capital就滾動利用這些資金向客戶發放貸款。
UPS不遺余力地推銷供應鏈金融理念,據其估計,全球應收賬款存量約為13000億美元,由此產生的資產支持性貸款市場潛力超過3400億美元。
商業銀行的供應鏈拓展
如今,金融鏈與物流鏈、信息鏈日益交匯,使得供應鏈金融成為供應鏈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銀行通過滲入供應鏈各個環節,參與供應鏈的整體優化(圖2)。
荷蘭銀行(ABN AMRO)是較早開始挖掘供應鏈和國際貿易中的商機并將貿易融資作為重點業務的銀行。目前,排名全球前50位的銀行均已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根據Aberdeen Group所做的調查,超過一半的國際性商業銀行認可供應鏈金融的商業潛力,而Demica的調查結果更是達90%以上。
目前,匯豐銀行(HSBC)在全球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在應付款融資方面成績尤為突出。從區域市場來看,花旗銀行(Citi Bank)在北美占據優勢地位,蘇格蘭皇家銀行(RBS)憑借對荷蘭銀行的收購在西歐處于領先,渣打銀行(S&C)則在亞洲和非洲更具優勢,尤其是發貨前融資。
服務于供應鏈擴張的商業模型
20世紀70-80年代,大型跨國企業更加專注于控制產業核心要素,而將低附加值環節剝離或向更具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的區域轉移,對資源優化配置,這些跨國公司自然地成為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
核心企業的渠道伙伴包括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其中很多是中小企業,它們獨立于核心企業,但其正常運轉與忠實合作決定了整個供應鏈的穩定性,其綜合成本也決定著最終產品的競爭力,因此,核心企業有動力配合銀行,幫助渠道伙伴解決融資困難。相應地,銀行也將其金融服務從核心企業拓展到整個供應鏈,為其渠道伙伴提供應收賬款融資、預付賬款代付、存貨融資、原料和制造融資等服務,這些業務被稱為供應鏈金融。
傳統的銀行授信注重債務人的信用,而在為核心企業的渠道伙伴提供融資時,銀行更注重債務人在供應鏈中的地位、作用和有效性,銀行通常只借錢給與核心企業直接交易的環節,且通常要求核心企業或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幫助監控債務人及相關物流環節(圖3)。
存貨融資、應收賬款融資和預付賬款融資的擔保資產各不相同。其中,預付賬款融資的交易結構比較復雜,應用相對較少,而前兩者的應用較多,通常被統稱為應收賬款和存貨融資(ARIF)。美國的貨幣監理署(OCC)將ARIF分為4類:資產支持貸款(ABL)、保證貸款、一攬子應收賬款貸款和托收保付/保理。
在歐美國家,應收賬款還可以支持證券化融資,其相應的證券化產品為資產支持商業票據(簡稱ABCP,詳見《新財富》2010年2月號)。
多贏交易機制化解三方難題
由于交易結構上的獨特優勢,供應鏈金融可以滿足特定的投融資需求。事實上,供應鏈上的企業、銀行和物流企業分別面臨不同的難題。其中,中小企業貸款難在中國是眾所周知的問題,而這并非中國獨有的現象,在全球范圍內,中小企業都存在缺少可抵押固定資產、信用風險大、信用評級缺乏和銀行評估成本高的共性,因而很難獲得低成本的銀行貸款。銀行在向小企業貸款時也由此面臨兩難境地:如果放貸,可能會產生呆壞賬,如果限貸,則會失去一塊較大的業務增長點。
對物流企業來說,尤其是非壟斷性物流企業(如公路運輸、貨物代理等一般性物流服務),由于市場高度開放,競爭也非常激烈,行業利潤率日益微薄。
供應鏈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企業、銀行和物流企業各自面臨的難題,本質上通過對供應鏈的理解以及核心企業和物流企業的介入,減小了企業的信貸風險。核心企業和物流企業作為關鍵的“中間人”,消除了中小企業與商業銀行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通過引入擔保機制,提升了供應鏈上貿易類中小企業的信用,解決了它們融資難的問題,使得供應鏈上的買方、賣方、銀行、物流企業各得其所,產生了多贏的局面。
物流企業掌握著長期合作的中小企業的銷售、庫存和物流記錄,對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和信用非常了解,因此由物流企業作為擔保方,起到保兌倉的作用(保兌倉是指以銀行信用為載體,以銀行承兌匯票為結算工具,由銀行控制貨權,賣方或倉儲方受托保管貨物并對承兌匯票保證金以外金額部分由賣方以貨物回購作為擔保措施,由銀行向賣方及買方提供銀行承兌匯票的一種金融服務)。而銀行通過分析合作的物流企業及其與貿易商之間的業務往來,可以對這些物流企業和貿易商進行信用評級。
對生產商而言,由于無須向銀行融資,也降低了資金成本,減少了應收賬款的占用。
對經銷商而言,銀行為其提供融資便利,解決其全額購貨的資金壓力。買方可以通過大批量的訂貨獲得生產商給予的優惠價格,降低銷售成本。而且對于銷售季節性差異較大的產品,可以通過在淡季批量訂貨,旺季銷售,獲得更高的商業利潤。
提早布局搶占資源
社會物流總額通常為GDP的3-4倍,我們估計2010年中國的社會物流總額將超過120萬億元。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潛力非常巨大。
目前,已有一些商業銀行對供應鏈金融進行了嘗試,一些大型物流企業也憑借自身對資源的控制優勢開始向該領域滲透。深圳發展銀行、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儲”)、天津港集團都是較早開拓物流金融業務的大型物流企業和金融機構。
深圳發展銀行是國內首家倡導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商業銀行,早在2001年就推出了“動產及貨權質押授信”,2003年其進一步提出供應鏈金融的“1+N”模式,隨后又將之提升至“自償性貿易融資”(STF)概念,并逐步奠定了在該領域的領導地位。除了深發展之外,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開始將物流金融作為重要的業務增長點,陸續推出相關產品(表1)。
物流企業與商業銀行的戰略合作也日益廣泛。憑借UPS Capital資本平臺,UPS提出了宏大的“全球供應鏈解決方案”計劃,在中國已與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和招商銀行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拓展在中國內地的物流金融業務。
中儲是國內倉儲占地最大的專業物流企業,目前已與多家金融機構合作,動產監管業務的融資規模超過400億元,監管客戶超過1200家。
2009年,已躋身世界五大港的天津港提出了發展相關金融業務的戰略,其中一項是物流金融。實際上,此前天津港已嘗試性地開展了倉單質押、現貨質押、交易融資、質押監管等多項物流金融增值服務。自2008年開展此類業務以來,已累計完成物流金融融資額超過30億元。除此之外,天津港還積極探索了未來貨權、信用共同體、輸出監管、委托監管等多項業務。
在供應鏈金融中,銀行需要依賴與核心企業和物流企業的合作,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核心企業和物流企業將成為稀缺資源,對于金融企業來說,盡早布局,鎖定與核心企業和物流企業的合作關系是必要的。
作者就職于威士曼資本集團、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市場研究中心、ValueOptima Inc.
對于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xincaifu@p5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