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熱血筑就“中巴友誼路”
2010-6-20 15:0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969年的夏天,18名瑞安籍青年奉命出發,行程數千公里,越過喀喇昆侖山邊防站,跨出國門,參加建設了從中國邊界至巴基斯坦的中巴友誼公路。當年出于國際形勢及政治因素,我國援建這條公路是保密的,直到近幾年媒體的追蹤報道慢慢揭開了神秘面紗。日前,他們其中的13位相聚瑞安,共同回望激情歲月,講述在異國他鄉肩負援外任務的那段難忘記憶。
40年已過,當年的小伙如今已是兩鬢漸白的老人。18位中的大部分人已回到家鄉,仍有少數人在新疆等西北地區生活工作。當他們相聚時,凝視當年回國留念的照片,看到還保留印有國徽的服裝及榮譽證書,心潮澎湃。重溫當年的崢嶸歲月,緬懷犧牲的戰友,用鮮血、生命鑄成的中巴友誼公路至今令他們魂牽夢縈。
一份電報
年輕戰士報名援外任務
“我們要為國赴巴修路,去報名嗎?”1969年的夏天,朱昌弟剛從新疆建設兵團回到瑞安老家探親,就接到了同鄉戰友王光宙的加急電報。
這份簡短的電報讓朱昌弟熱血澎湃,他不顧家里老人的反對,偷偷地叫戰友給他報了名,強烈要求參加這次光榮的革命任務。第三天,他借口部隊有緊急任務,打起行囊,趕回新疆兵團。“我們就是憑著對祖國的熱愛,對革命任務不怕犧牲,一切為了國家。”回想當年報名參加援外任務的情景,朱昌弟依然滿懷激情。
18名瑞安籍青年分兩批奔赴巴基斯坦,當年他們中年齡最小的才18歲,最大的也就21歲。“我們坐軍車走了7天,才到達喀喇昆侖山筑路指揮部。”王光宙記得當年他們坐的軍車是沒有篷布遮蓋的,刮風下雨,無處遮擋,每個人就坐在自己的行軍包上,風雨兼程。
天剛蒙蒙亮,車隊就出發了。中午時分,大家就蹲在車上啃壓縮餅干,車隊只管繼續趕路。惡劣的山路,顛簸得每個人的骨頭都“發抖”,一天下來,個個累得直不起腰。晚上天黑了,汽車開到不好走路,才到兵站上睡一宿,天剛亮,又拉著隊伍上路了。
從新疆出發,行程數千公里,他們越過喀喇昆侖山海拔5000米的洪其拉普山口的邊防檢查站,跨出國門,終于到達了巴基斯坦的克什米爾地區。
當年參加建設的18名瑞安知青都是1966年支邊新疆的,1969年又參加援外修路,他們分別是王光宙、李瑞海、楊冷雙、朱昌弟、梁壽康、陳錦平、孫碎康、鄭金榮、繆錫強、周光松、陳增娒、林小龍、林進興、杜勝治、吳萬海、黃銀林、黃朝楨、黃志勇。其中大部分人在任務最艱巨的工程三大隊、橋梁大隊工作。
冰川洪流
阻擋不了筑路部隊前行
山頂是雪山冰川,山下是激流險谷。他們在昆侖雪山冰川地帶修筑的公路,跨越海拔在4000米以上,沿著山勢陡峭形成深度切割狀的印度河上游的大峽谷的一側懸崖峭壁上開鑿公路、架筑橋梁。
“勇氣是闖出來的,膽子是逼出來的,”當年的筑路情景讓他們至今感慨萬分。
1969年夏天,他們剛到筑路指揮部不久,就爆發了百年不遇的洪水。雪山冰川融化匯集河谷,山洪咆哮翻滾。冰川洪流徹底沖毀了原來修筑好的運輸便道,沿路各施工營地變成一個個孤島,斷缺糧食、物資,筑路部隊陷入了極端的困境。
梁壽康、繆錫強、黃銀林所在的工程三大隊八中隊施工地段幾乎全是懸崖絕壁。施工人行便道的開鑿是用繩索將人吊在半空,掄大錘、砸鋼釬一寸一寸鑿出來的。山體炸出的路基呈老虎嘴形狀,建成的公路上方是巖石頂,一側是懸崖,極其險要,后人乘車路過時無不感嘆工程之艱巨。
“人走在五十米長的蕩橋上,左右搖晃,下面是洪水翻騰的深谷,眼睛不能往下看,每次走過吊橋都是一身的冷汗。”梁壽康這樣敘述當年走吊橋搶修的情景。他們所在的工程三大隊承擔著公路建設的險惡地段,沿線數十公里都是高山石崖、冰川絕壁,又是泥石流、雪崩常發生地,地理環境極為惡劣。戰友們相互鼓勵、相互關照,早起晚歸去前方十公里外的轉運站背物資,分段轉運、傳遞,就這樣度過最艱難的日子。
他們回憶,當年施工機械單一落后,每個中隊只配備一臺推土機,一臺空壓機及為數不多的豐鎬、鑿巖機。大部分工作是靠戰士們掄大錘、鋼釬砸石、雙手搬運完成的。“我們用雙手搬運、桿撬、手推車裝運,工地上插滿了紅旗,人流涌動,真是現代愚公移山的真實寫照。”
兩年筑路
經歷無數次生死考驗
從1969年至1971年,他們經歷了洪水、雪崩、泥石流、塌方等無數次生死考驗。“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當年兩百人一起高呼口號,昆侖山為之動容,洪扎河為之哭泣。
事隔四十年,這幫當年的戰友們回憶當時的情景,仍然催人淚下。
1970年3月的一天,李瑞海、陳錦平、王光宙等所在的工程三大隊三中隊施工現場,突發大面積巖石塌方,雖然報警哨響后,大部分逃離險區,但仍有數人被砸,一人罹難,一人重傷。
塌方尚未完全停止,他們又冒著生命危險沖上去,一邊呼喚戰友的名字,一邊用雙手挖出被埋傷員,連夜用擔架送往醫院搶救。
戰友的犧牲,使全中隊陷入深深的悲痛,各班隊紛紛集合在中隊部門前列隊立誓,塌方面前決不低頭,紛紛要求到最危險的地段施工。
陳錦平說,由于經常發生泥石流、山體塌方。山體高處稍有風吹流石,小石擊大石往下滾動就會發生泥石流。冰雪融化也易造成松散山坡塌方,山崖放炮炸石,松動崖石也會經常發生塌方。往往剛整理出來的路基轉眼被淹沒。冬季常發生雪崩,風吹石動,山頂雪團極易往下滾落,雪球夾著亂石,泥沙越滾越大,速度越來越快,同時產生巨大氣浪。能把路基上重達數噸的推土機拋向空中,又重重摔下河谷。這樣惡劣的自然災害奪走了戰友寶貴的生命。
參加筑路部隊的大多數人都不同程度受過傷,流過血。每個人的雙手都是打滿血泡之后長出厚厚的老繭。碰傷、皮外傷更是家常便飯。繆錫強當年負責往山體打山洞,裝炸藥。他經常要爬上懸崖峭壁,每次爆破,都是一次生死考驗。炮聲轟隆,地動山搖,巨石飛滾,在一次施工時,他被飛出的石塊砸斷一條腿,至今腿骨上留有鋼板。
18人安全回國
“這也是一個奇跡”
生活在異國他鄉的雪山腳下,自然環境惡劣,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給施工帶來巨大的困難。
“這里沒有休息天,每天天亮上工地,天黑回營地。工地離營區較遠,午飯基本上都在工地吃。即使嚴寒冬天飯菜已是冰涼,大家仍吃得很香。”楊冷雙回憶當時終年吃不上新鮮的蔬菜,一年四季只能吃蔬菜罐頭、梅干菜、肉罐頭。由于缺乏營養,高山缺氧,繁重的體力勞動,許多人都患上頭痛頭暈,指甲發白。但沒有人叫苦,沒有人躺下。
“無論春夏秋冬他們都住在帳篷里,冬天的嚴寒是最漫長的,每個班十幾個人擠在一個帳篷,睡大通鋪,一個緊挨一個,靠一個小小的煤爐取暖。多少個寒冬夜晚,多少次凍醒,多少次夢中回故鄉,多少次夢見與親人團聚。”
那個年代參加援外建設人員待遇相當低,在國外是每人每月15元的津貼。大部分人員在國內原單位的工資在三四十元左右,只是大家都很知足,沒有太多的物質追求,有的只是高度的政治覺悟,扛著紅旗前進,無怨無悔。18名瑞安青年以他們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及勇敢精神,都獲得了“五好員工”的稱號。朱昌弟冒著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跳入冰河搶救落水戰友榮立三等功,楊冷雙當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71年2月,中巴友誼公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車,一條長達160公里的昆侖山公路環繞昆侖雪山,英雄的筑路部隊凱旋歸國。18名戰士,都安全地回國了。他們說,這也是一個奇跡,因為經歷了太多的生死考驗。他們在踏上新的崗位,并沒有財富和過多的榮譽,唯有喀喇昆侖精神伴隨他們去創造平凡、高尚的人生。
“再回首,我們為激情干杯!”當年的小伙如今已兩鬢漸白,講到動情處,他們激情滿懷,意氣風發。
那是個革命激情燃燒的年代,那是個紅旗招展的年代,那是個信仰堅定的年代。明年,是中巴友誼公路勝利完成40周年,他們相約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