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關變通途——公路災后重建喚醒了沉寂蒼涼的響崖壩
2010-6-1 15:4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日,公路災后重建喚醒了沉寂蒼涼的響崖壩,“五一”前剛剛鋪好油面的公路顯得熠熠生輝。新建的一座20米長、9米寬的預應力空心板橋,屹立在震毀的老式橋梁旁邊。新橋彎道通過裁彎取直平面線形得到顯著改善。如今,新舊兩橋見證著古棧道的變遷。從此,響崖壩絕美的風光不再只是空響,普通旅游者可以沿著災后重建路“一覽眾山小”。
響崖壩位于國道212線K471處,是古階州一大天險,是歷史上著名的“陰平故道”的狹隘險關。此處兩壁對峙,峽間白龍江駭浪排空,奔騰咆哮,故稱響崖壩。
至今在響崖壩,仍可見排排石孔,道道棧痕,懸掛云端。1956年,武都調集民工300多人開始在響崖壩施工。當地群眾硬是在無路處開辟出一條臨江傍山的路線。
從上世紀50年代到2009年,在近一個甲子的滄桑巨變中,當年以炸落巨石作為路基,以碎石填平、鋪之沙礫的路面,經山水傾瀉沖刷形成暗洞,怪石嶙峋,犬牙交錯,深不可測,石峰邊緣破碎山體不時滾石流土,雨季山體緩慢下移、坍塌,車過灰塵彌漫不見天日,養護及排險最為艱難。2008年“5·12”大地震徹底毀壞了這條早已千瘡百孔的路。
值得慶幸的是,武都這一名勝景點及文物保護點,在災后重建中備受社會關注。據負責建設的隴南公路總段兩罐二標負責人介紹,響崖壩路基縱坡達7%,改善后縱坡降低3%,彎急坡陡的路基得以顯著改變。最艱險的860米彎道外側設置了80米長鋼筋混凝土防撞墻及防護墩,在路基底部外擋墻邊緣再漿砌“挑水壩”,防止河水暴漲沖毀路基,并將路緣外側4處及3個彎道突兀的巨石爆破削除,加大彎道半徑、路基寬度由原5米增至9米。
至此,響崖壩彎急、坡陡、路窄、滑坡的千米古道險段,經過較大規模的災后重建,視野開闊,舒緩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