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型”長沙,讓生活更美好
2010-5-7 1:0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兩型社會”建設是不是一個不可捉摸的概念?回答當然是否定的。近日由省政府批復的《長沙市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不但給出了具體任務,而且對“兩型社會”建設的分階段目標進行了科學合理的量化。
把長沙建成中部最具競爭力新型工業基地
任務一大力發展“兩型”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延伸閱讀
《方案》提出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逐步淘汰限制性產業,著力構建符合“兩型”要求的現代產業體系,把長沙建設成為中部地區最具競爭力的新型工業基地。
在產業布局方面,長沙的東南西北都有充分考慮,如大河西先導區建設成為長株潭科技創新中心和“兩型”產業集聚地,提升擴展河東主城區商務商貿中心的職能和輻射范圍,加快發展東部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空港產業區,高起點建設城北大物流體系,在南部長株潭綠心建設精品型高端服務區!斗桨浮诽岢,要加大園區整合提升力度,推動城區工業企業逐步向國家級園區集中。同時,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對接和共享
任務二精心打造宜居城市,加快新型城市化進程
延伸閱讀
你要問長沙對建設宜居城市的決心有多大?《方案》給予回答:堅持以人為本,把宜居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
《方案》表示,將修編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實施覆蓋全市的城鄉規劃,主動對接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以及“3+5”城市群城鎮體系規劃。并且在推進長株潭融城核心區、打通城北大物流通道和加快長望融城步伐的同時,加快長瀏高速、金洲大道、長潭高速、長株高速建設和沿線開發,推進開元東路延伸到瀏陽生物醫藥園,加快芙蓉大道延伸線建設,著力拉開城市交通主要框架。推進交通、水利、市政、能源、通訊、環衛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對接和共享。
而為了優化城市人居環境,《方案》表示,全面完成老城區路網提質改造,重點打通斷頭路、卡口路和出城口,改造城市中心區若干擁堵點,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和過江通道建設,實施公交優先工程,倡導綠色交通,有效改善城市微循環。
一個更重要理念改變是,長沙將不再是一個無限擴大的城市,《方案》提出,探索城市建設新模式,由依靠外延擴張向注重內涵集約發展轉變,按照“用地節約、建設節儉、建筑節能”的要求實施生態型組團式開發,樹立適度超前和全壽命周期成本最小理念,統籌路網、電網、水網、氣網、通訊、污水、垃圾處理等綜合基礎設施同步建設。推進“兩型社會”綠色城市建設,出臺實施相關標準體系。
開展城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
任務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高生態承載能力
延伸閱讀
隨著生態標準的不斷外延,如今的生態建設也包含了更多的內容。《方案》提出,強化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高標準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環境質量的需求。
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在主城區合理規劃布局公共綠地系統,加快城市林業生態圈建設,建設良好的城市人文生態區。加快建設湘江生態經濟帶,提質改造岳麓山風景名勝區,使之成為中心城區與河西組團之間的生態綠色長廊。全面推進湘江、瀏陽河、撈刀河、靳江河、溈水河等江河風光帶建設。
在環境保護綜合整治方面。編制實施湘江流域長沙段綜合治理規劃,并納入國家長江中下游污染治理規劃,爭取國家加大投入支持,加強水環境污染綜合整治,推進污水及污泥處理、垃圾處理、鉻渣治理等重大項目建設。實行“三廢”的資源化、無害化處置。開展城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建立農村垃圾收集處理體系,推進農村畜禽水產養殖污染資源化、無害化利用。
先導區要成代表長沙形象的“金名片”
任務四加快建設大河西先導區,發揮先行探索和示范作用
延伸閱讀
在《方案》中,大河西先導區被賦予了先行探索“兩型社會”建設的新路子,構建集聚經濟和人口的戰略新平臺。通過推進改革、擴大開放,走出一條符合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要求的發展道路,在長株潭城市群起到先導、示范和引領作用。
《方案》透露,先導區要用國際視野和現代理念確立戰略目標。力爭到2020年把先導區建設成為“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區、高新產業的集聚區、城鄉統籌的樣板區、生態宜居的新城區、支撐發展的增長極,成為長沙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平臺、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引領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的示范區域,成為代表長沙形象的“金名片”。
《方案》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建設,將岳麓山風景名勝區、濱江新城、梅溪湖、洋湖垸四大片區打造成符合“兩型”要求的精品片區,高標準建設梅溪湖國際服務功能區,把梅溪湖創新科技園打造成長株潭城市群自主創新體系的核心基地和示范園區。
推進岳麓山大學科技城向株潭輻射
任務五增強綜合服務功能,帶動長株潭城市群建設
延伸閱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長沙不再是長沙人民的長沙!斗桨浮芬箝L沙充分發揮省會功能和自身獨特優勢,加速推進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加強與“3+5”城市群的要素交流和市場對接,輻射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可以期待,在“3+5”城市群中,交通將更便捷!斗桨浮芬笾嫿ㄅc長株潭和“3+5”城市群互聯互通、高效便捷的公共客運網、物流網和信息網。
同時,長株潭三市將實施產業高端帶動,以建設長株潭綜合性高技術產業基地為契機,充分整合三市產業資源,發揮各自優勢和特色,形成產業合理分工、錯位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突出長沙高新技術產業優勢和服務業發展特色,推動形成周邊地區為長沙高端工業配套、長沙現代服務業向周邊地區輻射延伸的格局。并且要探索建立企業、項目在長株潭和“3+5”城市群合理轉移的利益協調和補償機制。充分發揮長沙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密集的優勢,推進岳麓山大學科技城建設及向湘潭、株洲的輻射,推動三市科技、人才、文化等優質資源的有機鏈接。
專家解讀
長沙方案充分考慮國家期望
“長沙實施方案充分考慮了國家戰略層面對‘兩型社會’建設改革試驗寄予的期望,展現了長沙作為中部地區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對自身發展轉型的追求,提出了重點領域綜合配套改革的路徑。”昨日,市兩型辦負責人表示,長沙的方案有幾個特點:一是體現了寬廣的視野和較高的起點。著眼于國家的戰略意圖、時代的發展要求和改革的長遠目標,提出了成為全國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的典范,建設科學發展的先行樣板和“兩型社會”建設的示范窗口的總體定位。二是提出了清晰的“兩型”建設與綜改試驗路線圖。著力于以大河西先導區建設為示范平臺帶動全市和3+5城市群,做出了“五大建設、八大改革”的總體安排,形成了點面結合、遠近結合、發展與改革相結合的基本框架。三是確立了“兩型社會”的指標體系。對“兩型社會”建設的分階段目標進行了科學合理的量化,以期發揮引導和約束作用。
八大體制改革護航長沙“兩型”建設
長沙“兩型社會”建設有什么作為保障?
改革!
《方案》詳盡地提出“兩型社會”建設項的八大改革措施。
資源節約體制機制改革
建立節約資源能源的管理體制。制定節能、節水、節材等專項規劃,嚴格控制資源消耗強度。創建節水型社會,實行區域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
建立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差別化能源資源價格制度,建立綠色電價機制,實施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收購制度,推行分質供水和城鎮居民階梯式水價制度、非居民用戶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
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改革
建立環境準入和退出機制。將環境容量作為環境準入的必要條件,無環境容量的禁止審批或者實行區域流域限批。按照生態功能區不同要求實施“分類指導、分區推進”,提高建設項目環境準入的門檻。制定污染企業產能退出具體補償辦法,促使高污染行業退出市場。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開展國家生態補償試點,設立生態補償專項基金,在禁止開發區域探索實施生態補償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探索發行湘江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收益債券。
土地管理體制機制改革
創新土地市場機制。加快建立城鄉統籌的土地市場體系和土地價格體系。完善征地用地制度和安置機制。通過集體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入股、土地股份合作、貨幣化安置等形式妥善安置被征地農民,將失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
建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體制機制。支持和引導科研機構圍繞“兩型”社會建設中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進行研究開發。建設面向廣大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公共創新平臺。政府采購優先支持自主創新的“綠色”產品。
財稅金融體制機制改革
推進地方金融改革發展。制定實施長沙區域性金融中心規劃。推動長沙銀行上市和實施區域化經營戰略。組建大型金融控股集團。建設長沙金融后援基地和長沙金融城。探索開展企業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
城鄉統籌體制機制改革
健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體制機制。擴大財政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比重,支持基礎設施和生產要素向農村延伸。統籌城鄉公共服務資源。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實現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改革
創新招商引資機制。推行綠色招商。營造承接產業轉移的體制環境,建設國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聯合株洲、湘潭兩市建立對外招商的統一平臺和協調機制。
推進“大通關”體系建設。以長沙黃花國際機場改擴建為契機,拓展國際航空貨運業務和國際航線航班,建設中西部地區最具競爭力的空港經濟區。
行政管理體制機制改革
創新政府組織架構。深化市縣政府機構改革,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重點加強負責全域統籌、社會管理、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的機構,精簡和弱化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的機構,將執行、監管等職責的重心下移到縣市區。
優化政績考核體系和干部考核制度。把體現“兩型”社會要求的指標作為考核各級各部門實績的核心指標,加大生態環保、節能降耗、耕地保護、公共服務等指標考核權重,引導各級政府和部門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市場主體營造環境和改善服務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