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開原答案

2010-5-7 0:5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全國百強縣成功模式有兩種,一種是依靠自然資源發展,一種是利用區位條件壯大。 
  沒有礦產資源,不沿邊、不沿海、不臨港,資源、區位都不具備優勢的開原市,在實踐中緊緊抓住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性矛盾,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沒有資源創造資源,沒有優勢創造優勢,闖出了縣域經濟趕超發展之路,找到了欠發達地區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開原答案。
  制定科學發展思路一以貫之晝夜兼程確保實現
  任何的思維僵滯、固步自封都是發展的大敵。開原市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寫下的第一筆便是思想解放。
  2001年剛剛上任的開原市委新班子組織了全市范圍的解放思想大討論,經過兩個多月的調查研究、反復討論之后,開原上下清醒地認識到謀劃發展必須要有高遠的“參照系”,目標定位必須要有超乎尋常的高度,只有跳出開原看開原,奮起直追,開拓進取,才能實現開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開原市黨政領導班子在準確把握市情民情的基礎上,與超前的發展理念和強烈的發展意識碰撞,謀劃出了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發展定位,確定了“開放立市、工業強市、商貿興市、做大城市”四大發展戰略。鐵嶺市委、市政府確定“五大戰略”和“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后,開原市結合實際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統籌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不斷豐富完善發展思路,確立了階段性的新目標,先后提出了建設遼北現代化小都市、現代化中等城市,進入全省10強縣、全國百強縣的跨越發展目標。
  開原市的目標定位,展示了經濟欠發達地區趕超發展的氣魄,目標既定,一以貫之、晝夜兼程、確保實現。從2001年到2005年,開原市黨政領導班子每年都確定出階段性的工作重點和工作目標。2001年提出選準招商引資、工業強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民營經濟、狠抓財源建設5個突破口,2002年提出“5個優化升級”,2003年提出 “5個轉變”,2004年提出“5個提升”,2005年提出“5個新飛躍”,之后又相繼向全省 10強縣、全國百強縣發起沖刺。這些階段性目標緊緊圍繞既定的總體目標來制定,任務具體,指標明確,責任落實,層層遞進。到2005年勝利實現了4項主要經濟指標5年翻一番的目標,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開原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飛躍”。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等 5項主要經濟指標,由2001年位居全省44個縣(市)后10名躍升到前10名;2008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兩項經濟指標躍升到全省前5名;2009年,開原市被全國縣域經濟評價中心評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100個縣 (市)之一,名列全國347個縣級市成長競爭力排行榜第4名。
    科學謀劃工業區成為沒有資源下的最大“資源”
  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在工業,工業發展的突破口在園區,已經建成的開原工業區成為開原市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主要矛盾的突破口,成為開原沒有資源下的最大“資源”。
  進入開原工業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寬闊的道路、林立的廠房、高聳的塔吊、穿梭的工程車。走進幾戶投產企業的生產車間,轟鳴的機器、忙碌的工人、不斷下線的產品以及車間外面等待裝車的運輸車輛,令人興奮不已。據工業區管委會項目服務中心主任尚興輝介紹,目前工業區內有超百家規模企業在緊張生產。
  2005年10月,開原工業區始建時起步區只有5平方公里,通過學習臨沂,年末將園區規劃面積從原來的5平方公里拓展到15.6平方公里。僅48天,北區的道路骨架全部拉開;148天,15.6平方公里的工業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實現了 “九通一平”。2006年,開原工業區對資源進行整合,確定了工業區規劃面積21.5平方公里。 2007年,開原市投資7100萬元,對城市排污河道小清河進行綜合整治,把1000畝河灘地變成了工業用地,工業區再向北拓展9.5平方公里,工業區面積達到31平方公里。今年開原工業區根據項目擺放需要,再次調整總體規劃,向西、向南拓展,工業區總規劃面積達到51平方公里,形成了5平方公里核心區、16平方公里起步區、31平方公里發展區、51平方公里規劃區的規劃布局。
  建設工業區如何突破“資金瓶頸”是欠發達的開原必須面對的發展難題。由于開原工業區依托于中心城區,建設之初整個區域都是廢棄的河灘地和垃圾場,通過建設3座公鐵立交轎、3條城市主干道和給水、排水、供熱3條地下管網,以及配套建設供電、通訊、有線電視、公共交通設施,實現了城市和園區基礎設施及社會事業的共享,不僅使開原城市面積大大拓展,廢舊地得到合理利用,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更因工業區與中心城區緊緊相連,實現了公共設施和社會事業的資源共享,節約資金20億元以上,縮短工期2年以上,實現了投入產出最大化。
  開原工業區堅持邊建設邊招商。書記、市長帶頭走出去招商,招大項目;把重要客商、重大項目請進來洽談,當場拍板決策;瞄準世界500強、國內500強企業招商。開原在全市上下叫響了“不能抓項目的班子是不稱職的班子,不能抓項目的干部是不稱職的干部”,叫響了“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突出項目干,一切依據項目看”,目前開原工業區初步形成了裝備制造機械加工產業園、食品工業產業園、五金建材塑料模具產業園、包裝產業園、太陽能光伏產業園、循環經濟物流產業基地及一個城市功能區的 “五園一基地一功能區”的格局。短短幾年間,開原工業區已累計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65個,其中超5億元項目31個,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300億元以上,培育7個產值超百億產業園(街、區),現已有3個產業園產值超過百億。2009年,開原的規模工業增加值實現120億元,全市工業總產值實現500億元,相當于在2005年70億元的基礎上再造了7個開原工業。工業經濟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達51%,對財政的貢獻率達60%,對就業的貢獻率達65%,已經成為開原經濟的主體和支撐。
  精益求精建城市成為沒有優勢下的絕對優勢
  “氣魄大、變化快、面貌新”,行走在開原市街頭,隨處可以感受到城鎮化建設激情奔涌的熱潮。
  開原市在城市建設中始終堅持以建設現代化、生態化、園林化城市,建設最宜人居、最宜創業、最具發展潛力和發展活力的城市為目標,初步實現了城市基礎設施和功能現代化、城市環境生態化、夜色城市都市化,實現了開原市城鎮化的大跨越,推動了縣域經濟的大發展,成為沒有優勢下的絕對優勢。
  2008年12月31日前,今年64歲的孫連義全家6口都住在原開原化工廠后面一個50平方米的平房里,通過棚戶區改造,他們搬出了住了十多年,夏天漏雨,出門看不見一條平整道路的舊房,搬進了祥和小區一間121平方米的樓房,而且小區進行大規模綠化,設施齊全,孫連義一家高興得合不攏嘴。
  棚戶區改造是開原市城市建設的亮點之一。 2002年開原市開始進行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截至2009年底,全市累計動遷面積5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60萬平方米,共有8萬戶棚戶區居民搬進了樓房,21萬人喜遷新居,在城市建成區內徹底消滅了棚戶區。
  自2001年開始,城市開發建設開始提速。通過經營城市、招商引資、吸納民間資本和向上爭取扶持等辦法,廣泛籌集開發建設資金,強力推進城市建設與管理,新建和拓寬改造城市主干道29條、次干道35條、支干道39條,形成了東西順暢、南北貫通、四通八達的城市道路交通網絡;建設了四星級的金山國際飯店,提高了開原的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建設了占地11萬平方米,集現代、生態、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開原廣場,為百姓茶余飯后休閑娛樂提供了理想場所;城區內新栽各種樹木57萬株,其中植大樹15萬株,新增城市綠地面積282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了8.48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了38.5%。
  開原市依托中心城市大力發展現代商貿物流業,規劃建設了五金城、建材城、汽配城等十大專業市場,打造了現代商貿物流區,形成了三大商業服務聚集區,現代商貿物流服務業已經成為開原城市化的重要支撐、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城市居民就業的重要載體、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重要平臺。
  開原的城市建設形成了吸引力,產生了影響力、凝聚力和競爭力。連續4年成功組織了“慶豐年、祝平安、愛開原”市民城市游活動,萬民歡躍,樂在其中。國家級的會議兩次在開原舉行,省級、鐵嶺市級的會議多次在開原召開,特別是趙本山把 《劉老根》2部、《馬大帥》1、2、3部和 《鄉村愛情》1、2、3部等7部電視連續劇選在開原拍攝,廣大干部群眾對家鄉由衷產生了一種自豪感、榮譽感和歸屬感。
  城鎮化的發展,吸引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向城市集聚。從2001年開始開原的城市人口每年以3萬人的速度遞增,總人口從2001年的11.4萬人增加到30萬人,建成區面積從13.36平方公里擴大到32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從19%提高到了52%。用5年時間完成了2000年規劃需要20年時間才能完成的任務,提前15年實現了“城市人口增加一倍、城區面積擴大一倍”的目標。
  以工謀農調整結構走出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
  開原市業民鎮四寨村村民張勇原來家里只養了20頭豬, “雨潤”落戶開原之后,使他的豬不僅不愁賣而且價錢高,養豬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現在張勇不僅自己養豬,還當起了生豬經紀人。張勇告訴記者,很多養豬戶依托 “雨潤”富了起來,以自己為例,原來只是小打小鬧,現在自己新建了大型養殖場,每年收入超過20萬元。
  開原雨潤公司屠宰車間王主任原來就是業民鎮三寨子村的一個普通村民,因為來到“雨潤”打工,現在月收入2000多元,比原來種地的收入高出幾倍。
  以開原雨潤公司為龍頭的生豬鏈條是開原市重點打造的10大農業產業化鏈條之一,目前可提供800個就業崗位,已帶動養豬農戶8000戶,飼養量達50萬頭,農民僅養豬年可增收1.3億元,同時還拉動了飼料加工、物流、印刷包裝等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
  2001年以來,開原市先后引進和培育了一大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了以開原雨潤公司為龍頭的生豬鏈條、以東羽乳業為龍頭的奶牛鏈條、以嬴德肉禽和勝利牧業為龍頭的肉雞鏈條等10大農業產業化完整鏈條。建設了以東羽乳業為重點的工廠化奶牛養殖基地、以紅嘴子農畜養殖場為重點的工廠化生豬養殖基地等7大工廠化養殖基地。發展壯大了以慶云堡、八寶為重點的綠色稻米基地、以馬家寨為重點的良種繁育基地。目前開原市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38家,其中國家級的2家,省級的3家,鐵嶺市級的9家,推廣了“企業+農戶”、“企業+中介組織+農戶”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全市有68%的農戶進入農業產業化鏈條,從中受益。
  打造優良軟環境形成縣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全國農機銷售總量連續三年排名第一的黑龍江省勃農集團決定挺進中原,對根據地選擇尤為慎重。當一路南下考察的勃農集團董事長杜秀國來到開原時停住了腳步,他說,“選擇開原源自于‘7個感動’”。感動于招商局干部查閱上千條勃農信息的熱情;感動于招商局長的一句完全符合事實的“豪言壯語”:“企業來到開原就不要走下一站了,即便走了也讓你們感到開原是最明智的選擇”;感動于晚上8點,開原領導還親臨荒草齊胸的廠房幫企業解決問題;感動于辦理手續時招商局干部的全程陪同,使企業當年談判、當年簽約、當年投產;感動于開原工業區的奇跡,致使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集團董事長,竟急匆匆率董事會成員到現場眼見為實;感動于開原領導干部利用公司的產銷會連夜印制 《開原招商指南》,抓住一切機會向與會的各地客戶見縫插針地宣傳開原;感動于沒有一個部門到企業吃、拿、卡、要,來了就是幫助企業解決困難。
  江蘇雨潤集團的投資遍布全國絕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唯一一個建設二期工程的城市就選在了開原。集團董事局主席祝義才說,他們在開原發展深切地感受到了“開原服務”,在這里投資發展讓人放心。集團在2001年投資1.2億元建成雨潤在東北的第一家生產基地——開原雨潤公司的基礎上,2007年又追加投資5億元,擴建公司的二期工程,二期工程生豬屠宰和熟食加工兩個單體項目在全國都是最大的,項目將在今年5月投產運營,項目投產后,將實現產值32億元,利稅3億元。
  “服務也是發展環境”已經是開原上上下下的共識,并且人人身體力行。落戶開原工業區的每一個項目都被確定了一名政府服務員,企業簽約后能夠享受到一對一的“保姆式”服務。客商在開原這片土地上投資興業,企業之外的一切事情全由工業區和項目服務中心負責解決。在各地普遍招商、政策優勢趨同的情況下,開原在服務環境方面的優勢充分凸顯,并且形成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的良性效應。
  軟環境的不斷改善,讓更多的域外有識之士了解并走進了開原這座城市。投資86億元的5個新能源項目、投資50億元的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投資30億元的益海嘉里生物化工項目、投資30億元的巨子塑料模具機械項目、投資10億元的三洋重工項目等一批優質項目落地生根。
  擁有一支滿懷發展激情務實拼搏的干部隊伍
  任何一項嶄新事業的開始,在找到了正確的發展道路后,關鍵在人,關鍵在人的落實。
  記者在采訪中,從開原上上下下聽到的一致的聲音是“魏書記是‘鐵人’”,“沒有魏俊星這個‘班長’,絕不會這么快地出現今天這番喜人景象。 ”魏俊星幾乎沒有星期天、節假日,常常是一天工作15小時以上。每次出國談項目,他都爭分奪秒,下飛機進賓館就開始工作。為了節省時間,往往一根香腸、一袋方便面就堅持一天。一次,他去日本招商,出發前說,大家都沒到過日本,這次爭取找個時間去東京鐵塔前拍張照片。可到了日本,一直忙到工作結束上飛機,也沒抽出時間實現這個簡單的心愿。
  在開原,“一個中心決策,多套班子落實”已經成為共識。市委的主要精力考慮宏觀決策、科學決策。政府在工作中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對市委決策堅決貫徹落實。政府各部門、每個工作人員對市委提出的任務首要考慮的不是能不能完成,而是怎樣按時完成、怎樣提前完成。人大、政協與黨委、政府一樣沖鋒在前,在重點工程、重大項目中,承擔著同樣的工作量,沒有一線、二線之分。正是因為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大班子始終保持同樣的聲音、調門和干勁,精誠團結,緊密攜手,共謀開原的發展大計,才形成了開原市人心思進、干事創業的喜人局面。
  “始終充滿激情,創新拼搏干事”是開原干部這些年來的一貫狀態。 “憑實績論英雄”的用人觀為開原培養、造就了一支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高素質干部隊伍。開原的干部每天滿負荷工作、手機24小時開通,保證隨叫隨到。在高強度、高節奏的工作實踐中,他們練就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過硬本領,也在一個個艱苦的、重要的崗位上充分發揮了自身的潛能。許多干部如果能在晚上11點前回家,對于其家人來說,就是一種幸福。有人粗略地統計過,在8年的時間里,開原干部通宵達旦的時間就達200多天。
  開原人用心血和汗水鑄就了 “超常思維、超常責任、超常干勁、超常效率、超常奉獻”的開原精神。正是靠著這種精神,開原才在沒有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的情況下,創造出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奇跡,找到了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開原答案。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