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風雨中攻堅震中路網 4條公路今年通車
2010-5-6 10:1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4月27日,汶川的高山峽谷里依然寒氣逼人。
映秀至臥龍公路南華隧道出口處掛著對聯:機聲炮聲聲聲悅耳,晴天雨天天天創新。一路行來,處處可見車輛來往、機器轟鳴的公路建設場面。
集中攻堅,全力以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惡劣的自然環境里,映秀至臥龍、臥龍至日隆、汶川至川主寺、汶川至馬爾康公路建設工地,上萬建設者正努力重造震中生命網,勇闖保安全、保進度、保質量、保環保、保通暢新路子。
“臥日路、川汶路、汶馬路將在今年10月通車,映臥路年底形成通車能力。”四川興蜀公路公司總經理曾宇信心滿滿。
興蜀公司僅是一面鏡子,襯托出四川交通運輸系統在非常時期集中攻堅的決心和毅力。
保安全
1.5%的安全專項資金是硬杠子
沿漁子溪上行,河道兩邊的山依然有累累傷痕,道路施工的邊網,被砸得東倒西歪。為避讓地質災害,汶馬路汶川到理縣段,新公路一會兒跨河繞到對岸,一會兒又繞回原路基。
興蜀公司作為業主承建的4條災后重建公路臥日、川汶、汶馬、映臥路,均在“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地區,施工環境異常惡劣。
“我們是海陸空待遇。”興蜀公司映臥路代表處副處長陽江林幽默地形容施工環境:空中有飛石,路上有泥石流,腳下的河道要漲洪水,一年中有200多個下雨天……堪稱“地質災害大全”。
映臥路K33―34處,600米的道路讓人談虎色變:挖掘手被嚇跑了好幾撥,施工時,對面平臺上還得站幾個人拿著望遠鏡看山上的飛石;汶馬路雜谷腦河水夜里突然暴漲,機器被沖下河,工人緊抱著大樹才得以逃生;4月下旬,松潘還在下著茫茫大雪,施工無法展開……
在這樣的環境里,施工安全最讓人揪心。但沒有一個人退縮,大伙上了工地,一干就是一年多,臥日路代表處副處長陳昕還帶著新婚妻子住進了工地板房。不是膽子大,而是創新性的安全措施保護著大家。
制度上,建立了以公司總經理-分管領導-公司安全主管部門負責人-代表處處長-管段工程師為主線的五級安全管理體系。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例會、安全檢查、事故報告、安全應急救援預案、安全目標責任、地質災害排查與防御、安全投入保障等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和規章全面建立起來,配合當地安監、公安部門督促監理和施工單位落實安全管理領導負責制,分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強化各級安全管理人員的工作責任。由此全面理順各項安全管理工作。
制度有了,還要有經費保障。一個創新性舉措是:總合同價里必須有1.5%安全專項資金。“以前我們從來沒將專項資金寫進合同,現在是硬杠子,是底線。每個合同段1.5%的安全專項資金算下來至少都要上百萬。因此,在招標的時候,我們事先聲明,接受不了的請不要來投標。”
為保安全,施工單位花大力氣進行地質災害排查。中鐵十五局映臥路項目部副經理邱修成告訴記者,去年5月到9月,該項目部每天派出200多人上山“撿石頭”,很多工人是特意到貴州大山里招的,因為他們會爬山。還花1800多萬元拉起了路網。“這樣做就是把安全隱患降到最低點。”
4條路上各施工單位均完成了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專卷建立臺賬,實行跟蹤管理。在危險路段設置安全觀察哨,指揮現場生產人員和過往車輛注意安全。共排查出地質災害134處,落實整治措施101處,采取重點控制措施部位33處。
值得欣慰的是,自去年進場來,4條路上至今還沒有發生一起安全責任事故。
保進度
一項項超常規措施,目標直指一個
施工條件惡劣,安全投入巨高,是否可以以此為借口,將工期寬限?答案是堅決的否定。
相反,環境的艱苦,更加激發了建設者們工作上的積極性,措施上的創造性,工期被大大提前。除了映臥路年底形成通車能力外,臥日路、川汶路、汶馬路都將在今年10月提前通車。汶馬路的合同工期是3年,去年改成兩年,今年又縮短了半年。“現在路基工程已基本結束,已有3公里正在進行路面瀝青實驗鋪設,將在6-9個月全線展開路面瀝青鋪設和安全防護設施安裝,力保10月通車。”汶馬路理縣代表處處長王屹表示。
針對項目任務重、工期緊的特點,興蜀公司創新管理方式,引入“母公司督導組制度”,各參建單位由主要領導擔任組長成立督導組,定期帶著資金和技術到工地現場解決工程實際困難,進度落后合同段督導組要常駐現場。
“合同管理、目標分解、均衡生產、動態調整”,一系列勞動競賽評比、確定節點階段目標、倒排工期、獎勵先進、懲罰落后等一系列措施跟進。
汶馬路理縣代表處副處長黎勇成透露,該工段從一開始就引入倒排工期制,細到每一個星期的工作進度,并據此開展勞動競賽,將施工單位獎勵金額由4萬元、2萬元調整為12萬元、8萬元和5萬元,同時,監理單位與施工單位獎懲掛鉤。從實踐情況看,這種激勵機制的建立,使各施工單位形成了良性競爭氛圍,也促使各公司對項目加強監管,同時還對督促監理單位充分發揮其進度監管職能起到了有效作用。“有的單位被獎勵了好多次,有的單位也被懲罰了多少次。”
施工工藝上,施工單位加大人員、機械投入力度,采取交叉作業、流水作業等超常規措施,增加工作面,提高施工效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延長作業時間,加班加點工作,比如橋梁沖孔一般是24小時不間斷作業。
川汶路處在高海拔地區,大部分路段都在海拔2500米以上,冬季最低氣溫在-10℃到-20℃之間,每年11月到次年3月,難以大規模施工。川汶路松潘代表處副處長謝剛則調整了工序,把土石方和梁板生產放在冬季。
冬季梁板生產又引入了“蒸汽養生”工藝。謝剛介紹,所謂蒸汽養生就是利用鍋爐產生的蒸汽,通過管道輸送到梁板周圍,而梁板四周則用保溫材料包裹。這樣使梁板溫度達到15℃-20℃。“溫度太高,梁板容易開裂;溫度過低初期強度就達不到。”這樣,一般三天左右梁板就可以達到要求,時間最少縮短一半。
除了鍋爐,蜂窩煤、電熱毯也被派上了用場。涵洞用薄膜或棉被包裹,里面用蜂窩煤燃燒升溫;橋墩內則利用電熱毯加熱……一項項超常規措施,目標直指一個――寒冷季節的工期得以充分利用,使得工期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