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內陸開放高地
2010-5-3 11:4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天的重慶,好比當年廣東的深圳和上海的浦東,已經被歷史推上了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最前沿。隨著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和西永綜合保稅區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以及惠普、富士康、英業達、廣達等一批特大項目落戶投產,必將從根本上轉變重慶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必將改變中國乃至世界IT產業的布局,必將迎來國際國內新一輪投資的熱潮,必將對重慶的長遠發展產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影響。面對上述形勢,我們要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為動力,加快構建內陸開放高地。
加快構建內陸開放高地,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重慶本來就是一座開放的城市。1891年重慶成為中國最早開埠并設關的內陸通商口岸。1983年重慶成為全國第一個計劃單列市,獲得直接對外貿易經營管理權;1992年被列為沿江開放城市;1997年重慶直轄后,關區范圍調整為重慶市行政區劃。至此,重慶對外開放漸入佳境。
重慶已經奠定擴大開放的基礎。2007-2009年,重慶地區進出口總值達到239億美元,相當于直轄10年的總和;實際外資利用77億美元,相當于直轄10年的2倍,其中2008年、2009年增速連續兩年居全國第一。目前,重慶海關已與全國22個進出境地口岸海關建立了區域通關合作關系,企業可以不出“家門”,就近辦理通關手續。特別是隨著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和西永綜合保稅區的獲批,以及惠普、富士康、英業達、廣達等一批特大項目的落戶、開工投產,為重慶加快對外開放、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打下了實實在在的開放基礎。
重慶又迎來新一輪的開放機遇。繼2007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為重慶發展作出“314”總體部署,以及同年6月國家批準重慶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后,去年1月國務院又出臺3號文件,正式將重慶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并賦予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貿易大通道,成為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先行區”的戰略任務。前不久,在城鄉建設部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中,重慶與上海、北京、天津、廣州一同躋身全國五大中心城市,進一步確立了重慶在西部乃至全國的戰略地位。今年4月7日,國務院提出了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七大措施,其中一項是“全面推進對內對外開放,提升沿邊開發開放水平”,使重慶又一次迎來了分享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機遇。
加快構建內陸開放高地,必須樹立“三種意識”,化解“八大瓶頸”
構建內陸開放高地,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牢固樹立“三種意識”:
一是使命意識。構建內陸開放高地,是黨中央為探索新時期我國統籌城鄉改革之路,而賦予重慶的重要使命。面對統籌城鄉改革這一道“世界級難題”,重慶惟有牢記使命,不忘重托,以構建內陸開放高地為目標,不斷深化改革,進一步加快擴大開放,才能全面落實“314”總體部署,向黨中央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二是憂患意識。構建內陸開放高地,是黨中央為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而交辦重慶的重要任務。盡管直轄以來重慶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經濟規模、發展速度在全國仍處在相對滯后的地位,與東部沿海差距拉大,在西部地區總體上處于“中游”,且面臨不進則退、慢進也退的態勢,所以,我們必須樹立憂患意識,進一步增強加快擴大開放的緊迫感和危機感。
三是機遇意識。構建內陸開放高地,是黨中央為推進新階段對外開放戰略,而賦予重慶的重大機遇。黨的十七大提出“深化沿海開放、提升沿邊開放、擴大內地開放”的對外開放戰略,使重慶又一次迎來了分享“加快內陸開放”的新機遇。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看好中國、中國看好中西部、中西部看好重慶,重慶的戰略地位日顯突出。越是機遇匯聚,越要凝神靜氣;越是關鍵當口,越要奮發有為。
同時,重慶一定要努力化解“八大瓶頸”:
一是思想觀念瓶頸。開放首先是思想的開放,思想開放的程度決定發展的速度。近年來,市委開展的“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大討論,無疑為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打開了一扇“窗戶”,要繼續堅持,不斷深化,以思想大解放促進重慶大開放。
二是口岸建設瓶頸?诎妒且粋城市對外開放的象征,口岸建設是構建內陸開放高地的前提和基礎。重慶作為中西部地區惟一的直轄市,要以建設長江上游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貿易通道為目標,進一步發揮政府的口岸牽頭協調和服務保障作用,進一步搞好口岸建設發展的定位和整體規劃,加大投入,加快建設,優化功能,搭建平臺。
三是專業人才瓶頸。加快重慶開放,關鍵在人才。要采取“內培外引”的方式,從沿海、港澳臺以及國外引進一批敢創新、能管理、懂策劃、善營銷、懂得國際貿易規則的專門人才,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著力解決當前重慶開放型經濟人才緊缺的問題。
四是物流成本。物流成本過高是制約重慶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在加快物流通道建設的同時,著力打造先進的物流信息平臺,構建現代化的物流管理體系,引進和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物流企業,推進多式聯運和電子商務,發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
五是引資環境瓶頸。環境是第一競爭力。要認真貫徹落實《重慶市促進開放條例》,并通過打造“五個重慶”,不斷優化政務環境、法制環境和人文環境。
六是運行機制瓶頸。運行機制是構建內陸開放高地的“主題曲”。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明確開放目標,進一步理順部門關系,進一步形成工作合力,不斷推進“服務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建設,不斷提升行政效率,確保辦事優質高效。
七是產業結構瓶頸。產業結構影響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重慶要以打造亞洲最大的筆記本電腦基地、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和中西部最大的重化工基地為目標,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制造、重化工三大板塊,推動服務貿易和金融業的發展。同時,還要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參與國際競爭,推進由“重慶制造”到“重慶創造”的轉移。
八是企業素質瓶頸。企業是開放型經濟的主體,企業的素質決定企業的競爭力。要積極引導企業熟悉國際貿易規則,創新發展思路,用好國家政策,幫助指導企業建立和完善現代管理制度,加大就業培訓,規范經營行為,不斷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要著力改善“二元結構”。只有城鄉開放并舉、工農業開放并重,才能為構建內陸開放高地、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打下實實在在的基礎。因此,重慶要以構建內陸開放高地為契機,積極推進農業農村開放,鼓勵農產品擴大出口,提供出口通關、檢驗檢疫便利和優惠。支持建設農產品出口基地。充分利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及保稅加工物流等措施,發展農產品加工貿易。探索建立農產品和農用物資進出口監測預警機制,嚴厲打擊農產品走私犯罪行為。通過采取上述措施,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最終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作者單位:重慶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