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緣何敲不開長三角大門?
2010-5-29 10:3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何苗、張裕光
訪安徽省政協常委、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程必定
編者按/
長三角區域規劃獲國家批復,滬蘇浙兩省一市人心振奮,相鄰的安徽卻若有所失。是長三角嫌貧愛富,還是安徽底氣未足?這個曾以財雄勢大的徽商名聞天下的大省的長三角之夢,會不會就此黯然褪色?
剛剛獲國家批復的“長三角新規劃”,只字未提安徽?!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以下簡稱《規劃》)4年鑄劍,千呼萬喚始出來。它跳出原長三角地區22個城市經濟協調會的概念,涵蓋了滬蘇浙 兩省一市轄區內所有城市,雖變陣而未移形。與2008年公布的《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通稱30號文件)一脈相承。
但是,受到學界和民間廣泛關注,在30號文件中明確提及的“泛長三角”概念,新鮮出爐的《規劃》中卻未見蹤影。回想今年3月,安徽合肥、馬鞍山兩市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引來一片“成功入長”的歡呼。如今,6700萬安徽人卻發現,自己仍然被長三角拒之門外。
5月26日,安徽省政協常委、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程必定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獨家專訪,細說個中緣由。
“關在門外”并不意外
安徽省的經濟總量在中部地區排第四位,人均GDP排第五位,與長三角地區之間存在很大落差,因此“關在門外”是可以理解的。
《中國經營報》:5月24日《規劃》批復未正式公布之前,外界有安徽和江西也會納入其中的說法,事實卻并非如此,你覺得是否出乎意料?原有的“泛長三角”概念,是否失去了實質性意義?
程必定:這是很正常的。2008年30日文件中界定長三角范圍為滬蘇浙 “兩省一市”的,已經是很大的進步。在此之前,“長三角”只有16個核心城市,2008年5月份溫家寶總理在上海召開座談會才提出擴大至“兩省一市”。此外,《規劃》中還提到了,長三角地區是“一核六帶若干擴展軸”的戰略布局。“若干擴展軸”就明確了一個沿長江向西的擴展軸,即申蘇浙皖擴展軸。這里就提到了安徽的作用,所以并不是“只字未提”。
至于“泛長三角”的概念,本來就是學術界提出的,而且有三種觀點,一是3+1,即上海、浙江、江蘇加安徽;二是3+2,即加上江西;第三是6+1,即華東六省加臺灣,這是最大的范圍。“泛”的提法本身就是動態的,中央出于慎重考慮未在《規劃》中提這個概念,是有道理的,“國字號”規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意見”,必須有明確的概念和范圍,地域界定不清就沒法規劃。實際上“珠三角規劃”和“長三角規劃”的修訂都是早在2006年就啟動的,但前者2008年就得到批復,是因為它們涉及的幾個城市都在廣東省內,本省的事好協調,而涵蓋三省市的“長三角規劃”,問題要更復雜一些。
《中國經營報》:《規劃》給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提出了較高的戰略定位,是不是因為這樣,才將總體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的安徽排除在外?
程必定:可以這么理解。此次《規劃》有三個定位,第一是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安徽省是沾不上的,亞太地區從東京到新加坡畫直線,上海正好在中點上。第二是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安徽是不夠格的。第三是具有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安徽的城市發展水平目前是不能算在其中的,一定要掛名,可能會引起兄弟省市的不服。所以從長三角的三個戰略定位來說,安徽還有明顯差距。
安徽與長三角地區不是處在同一個發展梯度上的,從全國來看,安徽屬于經濟的“第三梯隊”,第一梯隊是長三角和珠三角,第二梯隊是環黃渤海地區,第三梯隊則是包括安徽省在內的中部地區。安徽省的經濟總量在中部地區排第四位,人均GDP排第五位,與長三角地區之間存在很大落差,因此“關在門外”是可以理解的。安徽確實處在長三角擴展軸的最前沿,但這只是客觀存在的地緣優勢,并不代表安徽經濟就能與長三角核心城市相提并論。
“入長”大門仍開啟
如果把長三角城市群定位為世界級城市群,它現有的范圍還太小。再過五年,這個城市群還要向上游擴展。
《中國經營報》:今年3月合肥、馬鞍山高調“入長”,但在更具實質性政策意義的《規劃》中卻沒有體現。那么,此前的“入長”到底意義何在?
程必定:這次《規劃》雖然沒有覆蓋安徽的城市,但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的作用還是要繼續發揮的。長三角有兩個概念,一是長三角地區,即“兩省一市”;一是長三角城市群,這是小概念,它的組織者便是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長三角城市群是長三角地區的核心。
除了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這個平臺,安徽還有一個更大的“長三角平臺”,即長三角地區領導人座談會議。參加座談會的領導人,分別是上海市委書記和市長,以及蘇浙兩省的省委書記和省長,號稱長三角“六巨頭”會議。2008年12月15日至17日,在寧波召開的座談會第六次會議上,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和省長王三運應邀參加,會上通過了《長三角加安徽》的決議,即跨省區的申蘇浙皖3+1合作體制,“六巨頭”會議,從此變成了“八巨頭”會議。
總而言之,安徽在上述兩個政府層面平臺中的地位,不受此次《規劃》內容的影響,該發揮的作用依然會發揮。
《中國經營報》:此次《規劃》出臺,是否表明長三角城市群已經固定化?對于安徽其他城市今后的“入長”努力有何影響?
程必定:我認為沒有固定化。城市群是開放的,它不是行政區劃,城市群是增長的,也有一個從小到大的過程。如果把長三角城市群定位為世界級城市群,它現有的范圍還太小。跟世界五大城市群相比,面積上還是最小的。中國是大國,還有延展的余地和空間。再過五年,這個城市群還要向上游擴展,即馬鞍山和蕪湖。長江下游的分界點在江西的湖口,長江6000多公里的長度,下游只有800多公里,八分之一,不是很大的空間,必然會向上游擴展。
三維空間聯系是城市群的基本判斷標準,一個地方是不是城市群,首先要看自然上是不是一個綜合體,第二要看經濟板塊。安徽的物流人流有60%是與長三角之間發生的;第三要看社會文化層面的融合。當前安徽經濟總體水平與長三角相比還有差距,但合肥、銅陵、馬鞍山等城市,在長三角核心城市中已經處于中等發展水平。
“道理是直的,道路是彎的”
安徽位于長三角向西拓展軸的最前沿,是制造業轉移的最佳選擇,所以《規劃》對安徽短期似有利空,長期卻是利好的。
《中國經營報》:在你看來,此次《規劃》對安徽今后的經濟發展利弊何在?
程必定:從行業層面來說,上海與蘇浙兩省的競爭性比較強,與安徽的互補合作性比較大。江浙本身是內部差異很大的省份,江蘇就有蘇南幫扶蘇北的政策,蘇南的無錫鎮江等城市都在蘇北設立開發區,產業轉移的首選必定是蘇北。就浙江來說,以杭州為中心的浙東北長期比浙西南更發達,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經濟學家吳敬璉提出,浙江省要發展民營經濟,產業方面著重發展輕紡,浙江一直以來的發展受益于“吳敬璉模式”。從去年開始,浙江省決定拋棄該模式,在寧波等地區發展重化工,但浙江向安徽的產業轉移應該也不會很多。
回過頭看上海。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必須要高端國際化,作為全國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信息中心的上海,已致力于發展現代服務業,同時必定要實施產業轉移。所以,安徽的發展主要還是靠上海,上海產業向安徽轉移沒有做“減法”,只有做“加法”。比如今年1月國家批復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中,有合作共建和托管等模式,合作共建期間,引進項目投產后新增的增值稅、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雙方按一定比例分成,GDP等主要經濟指標按比例分別計入。這樣無論是形象上的GDP還是實質上的稅收,都是做“加法”的。另外,轉移的企業還騰出了大片土地,這對于上海也是一種“加法”。
這次中央對于長三角區域規劃是高標準嚴要求的,很多產業必須轉移。俗話說“水漲船高”,安徽是長三角向西拓展軸的最前沿,那么制造業轉移的最佳選擇便是安徽,所以《規劃》對安徽短期似有利空,長期卻是利好的。
《中國經營報》:按你的說法,《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是不是要依附于《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程必定:說“依附”是不準確的,應當是互相依存的關系。《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中有一個“區域聯動發展”的概念,第一個就是要和長三角地區聯動,要求安徽省面向長三角承接產業轉移,也要求長三角地區參與安徽的發展,推進泛長三角地區的區域合作。長三角地區要騰籠換鳥才有空間發展,這是一個雙贏的關系。
這要從產業存量(即現有產業)和產業增量(即新興產業)兩個方面來考慮。對于存量產業要“以高引高”,充分發揮原有的產業優勢,重點在產業價值鏈環節的提升上取得突破,努力在這些環節上形成要素優勢;增量產業則要“以新引新”,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后續承接產業轉移作鋪墊,培育處于產業生命周期初期的新興產業的創新優勢。
這里引用徽商胡雪巖的一句話:“道理是直的,道路是彎的”。承接產業轉移也是這樣。理論上來說,產業還有對原所在地的黏性。深圳市2003年曾宣布要全力打造九大產業基地,到去年年底只有一個黃金(1212.20,0.30,0.02%)珠寶基地的生產總值達到200多億元,還有三個基地成了空殼,沒有企業進來。產業發展是投資者說了算,安徽要想辦法克服產業轉移過程中的“區域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