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力創海西物流第一城
2010-5-29 0:3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目前,廈門規劃建設了四大產業集群區,即現代物流園區、海滄物流園區、杏林物流園區和火炬翔安保稅物流中心。其中,現代物流園區占地面積約9平方公里,包括象嶼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空港物流園區、碼頭作業區四大功能區,是廈門島惟一綜合性物流園區;2010年1月12日開始封關運作的海滄物流園區,規劃面積約9.5平方公里,主要集中發展集裝箱運輸國際物流、再生資源、能源化工和國際石材物流等業務;杏林物流園區,規劃面積約7.2平方公里,其中前場物流園區項目總用地5374畝,總投資概算69.96億元,是國內第二大鐵路物流園區,前場鐵路大型貨場未來將是廈門乃至閩西直達大陸中西部地區海鐵聯運的主要節點、對臺貿易出口通道的重要節點;火炬翔安(B型)保稅物流中心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已于去年8月26日正式封關運行,周邊企業可就近享受出口及時退稅、進口料件保稅等優惠政策。
我們只有把載體建設好,才能提升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沙場鏖戰,才能所向披靡。
記:眾所周知,信息平臺建設對物流業發展影響巨大。請介紹一下廈門市的物流信息網絡建設情況。
潘:不錯,擁有了上面提到的物流通道和載體,還不足以發展現代物流業,必須要建設完善的信息網絡。這是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時代要求。現在,廈門已初步建成了一個高性能數據處理、交換中心和高速網絡,基本實現了與海關、國檢和大部分物流企業等單位信息系統的一點接入,還能與中國電子口岸、國檢總局等國家級垂直管理系統成功對接,形成了一個高效、便捷、通暢的一體化信息網絡。2006年,福建省政府充分肯定了這個信息平臺的發展,并確定以該平臺為基礎構建福建省統一的的電子口岸和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通道、載體、信息,我們三管齊下,努力建設海西物流第一城。
高效謀劃,一三四十更顯本色
記: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和《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總體部署,廈門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現代物流的產業規劃發展方案。請總體介紹一下,廈門目前的物流業發展規模?
潘:廈門目前的物流業發展規模,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市現有物流經營企業2300多家,營業收入千萬元以上的共80家,營業收入億元以上的共30家,先后有9家企業入選“中國物流百強企業”;已建成的物流項目33個,總投資額51億元,在建和規劃待建的物流項目34個,總投資額250億元,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空間布局。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我市完成物流業增加值為123億元,同比增長11.4%,物流業對GDP的貢獻率為7.6%,占服務業增加值的15.5%。
記:廈門市的物流發展成績,有目共睹。未來又將按照怎樣的發展思路深化發展?
潘:目前我們的物流業確實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那只是證明了我們昨天的努力。我們每天都站在新的起跑點上,向更好的成績沖刺。未來的發展思路,是在優化現有物流基礎、服務設施的空間布局和完善提升服務功能及資源合理配置的基礎上,重點推出“一個平臺”、“三個通道”、“四個集群區”、“十個中心”的建設,以增強重點項目對物流業發展的帶動和輻射力。一個平臺:即加強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數字港口的建設,構筑現代化全程物流網絡。三個通道:一是重點推動面向中西部的物流通道建設,促進區域物流合作的深化,拓寬內陸腹地;二是著力與航商、跨國公司合作,開辟海、空港航線,在廈建設基地,做強國際通道;三是以對臺“三通”為契機,推進對臺物流合作,打造大陸對臺物流橋頭堡。“四個集群區”:做強做大現代物流園區和海滄保稅港區,推進杏林物流園區和火炬物流中心建設。重點推進前場鐵路大型火場和航空港工業與物流園區建設。“十個中心”:加快推進翔安火炬(B型)保稅物流中心、能源儲運物流中心、建材物流中心、綜合化學品物流中心、糧食儲運物流中心、石材物流集散中心、再生資源物流分撥中心、農副產品物流分撥中心、城市/城際配送物流中心、機電供應鏈物流中心建設。
我們的“一三四十”發展思路,源于對廈門實際情況的詳細分析調查。因地施策,對癥下藥,找準發展方向和途徑,凝結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推進廈門現代物流業發展。
運籌帷幄,清晰定位再寫鴻篇
記:2009年3月,廈門被列為重點發展的九大物流園區之一和全國性21個一級物流節點城市之一;2009年5月,國務院確定廈門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對臺物流與交流合作發展的重點中心城市;2010年3月廈門成為全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范城市。國家如此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廈門現代物流業發展,廈門市政府對本土物流業的未來發展,是否有自己的具體目標?
潘:去年,廈門的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業績,充分證明了現代物流業在廈門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未來我們的發展目標是,力爭到2012年,全市物流業增加值達到16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低于15%,物流園區、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設施建設投資額達300億元以上,5家以上企業獲評“5A”級物流企業。
市政府對廈門現代物流業的未來發展規劃,主要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抓龍頭重點培養,做大做強物流企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引導企業實施走出的發展戰略,推動企業不斷轉型升級。重點培養一批具有不同核心業務競爭能力的物流企業,建立重點物流企業定期聯系跟蹤服務機制,在現有30家億元以上企業的基礎上,力爭培養50家億元以上大型物流企業。
二是拓展物流市場,提升企業服務能力。加強與制造業、商貿業的聯動發展,推進物流服務的社會化和專業化。建立能輻射周邊地區、能為商貿流通提供倉儲、區域分撥和配送物流服務的城市/城際配送物流基地,重點扶持幾家物流企業專門從事為大型綜合超市、連鎖企業便利店、大型專業交易批發市場等提供城市/城際配送物流服務。支持金融企業、類金融機構、產卻交易機構及中介機構組建物流業服務聯盟,為物流企業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
三是培養物流產業集群,完善物流載體建設。以資源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為前提,繼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鼓勵建設一批專業、特色物流中心,引導相關物流項目進入市級規劃的四大物流產業集群區。重點建設海滄保稅港區海關監管拆拼箱公共物流分撥中心,海滄時才五六中心等重點示范項目。
四是輻射內陸腹地,為內地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廈門立足閩西南地區,構建以廈門港為依托的閩粵贛周邊區域海鐵聯動通道,是廈門港成為中西部地區在東南沿海的主要出海通道,引導我市有實力的物流企業到閩粵贛13市協作區域開展“無水港”業務,并逐步向中西部其他地區擴展。
發揮優勢,廈臺合作輝煌可期
記:廈門對臺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廈門市政府如何借勢促進與臺灣地區的經貿往來和物流發展?
潘:深化對臺物流對接合作,大力建設大陸對臺物流基地。這是我們的發展規劃重點,截止到目前,也取得了較大突破。自1997年在我國率先開通與臺灣高雄港集裝箱直航以來,先后開通了廈門至臺中的“點對點”集裝箱定期直達班輪航線和兩岸定期空中航班,以及廈門到基隆、臺中、高雄的海上客滾航線班輪運輸。去年,廈門新開通廈臺貨運航線13條,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978.39萬噸,其中集裝箱吞吐量29.75萬標箱。
另外,通過海鐵聯運通道,力爭使廈門港成為中西部地區對臺的主要出海通道。重點引進臺灣知名和特色專業物流企業和從事供應鏈管理一體化服務的高端物流企業。鼓勵在廈臺資企業剝離非核心的物流業務,支持臺灣大型企業在廈設立采購、配送和區域分撥中心和專業物流企業在廈投資經營特色物流服務。
廈門將通過重點建設和培育10個對臺物流基地,包括廈門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翔安火炬保稅物流中心(B型)、港務對臺中醫藥中轉基地、閩臺水產水果物流配送中心、閩臺中草藥聯絡處、臺灣關貿網與福建電子口岸對接的信息平臺、廈門海峽航運服務中心、前場對臺大宗貨物集散中心、航空港物流園區海空聯運基地、對臺郵包轉運中心等,來進一步完善對臺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