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臨時物價補貼解決不了高菜價難題
2010-5-28 3:0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要抑制農產品(000061)價格,必須先收回流動性。當資產價格泡沫轉化到實體經濟領域后,通脹的社會壓力更大。買不起房子僅止于在網上發牢騷,吃不起菜,就不光是發牢騷了。
我國農產品價格上漲是貨幣、氣候、投資者聯合推動的結果。從資產價格泡沫、勞動力成本上升到農產品價格上漲,通脹已走完大半,畫了一幅典型的資本時代通脹路線圖。
如何應對不斷上升的物價?發改委的部署,一是嚴格監控物價信息,二是動用國家儲備、增加進口、釋放庫存糧,三是嚴厲打擊囤積居奇者,四是給予城市低收入階層臨時物價補貼。
抑制物價上漲的藥方是古老的,未必是正確的。
此次農產品價格上漲,容易儲存的雜糧與蒜頭等上漲更多,這說明綠豆等農產品已成為金融鏈條中的一環,金融因素已超過供求關系。以大蒜為例,儲存期限一年,中間商每斤0.2元購入,銷售價到0.7元才能保本,去年中間商虧損累累,今年則爆發式上漲。原因就在于宏觀經濟環境不同,去年貨幣剛開始釋放,而今年流動性四處蔓延。如果央行不能有效回收貨幣流動性,即便抑制了農產品價格,泡沫也會以其他方式體現。
其次,我國物流成本過高。農產品物流總額在社會物流總額中只占2%,運輸途中的浪費、損耗也不少。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曾披露:“國外農產品運輸的損耗率在3%,我國在15%-20%,甚至達到30%。”更不必提公路處處收費,地方處處設卡。國外蔬菜可從田頭到超市,而我國哈爾濱、內蒙古的蔬菜要先到山東壽光,經過層層加價到超市。農業部大張旗鼓建立的農產品批發銷售環節見效了嗎?“農超對接”據說2012年才能見效。
如果農產品價格上漲有利于農民,只要保障最低工資,或者將最低工資與物價上漲水平相連,對整體經濟是有利的。目前情況是,農產品價格上漲往往農民得蠅頭小利,上游化肥、天然氣等行業與投資者得大利。唯有通過政府干預,鼓勵企業與金融資本流向農業,才能改變目前局面。向低收入群體發放物價補貼,是救急舉措,但成本高、漏洞大。最好辦法是將最低工資制和社保與通貨膨脹率掛鉤,使低收入階層的基本生活保持在均衡的水準上。
據說,近期發改委將會同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等部門,組織開展嚴厲打擊炒作農產品的專項行動,發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實話說,打擊囤積居奇是“打擊投機倒把”的重演,如果不能抑制貨幣過剩,如果不對投資者征收資本利得稅,打擊結果只有兩種,一是天下無菜,二是農產品價格下降后,其他民生產品的價格再次上漲。(作者系資深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