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蘇州工業園區以創新發展引領轉型升級

2010-5-26 1:4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每年的五月,對蘇州工業園區人都有特殊的時間意義,因為每年園區的周年慶都會在這個月份舉行。當15周年的宏大場面還讓人覺得歷歷在目的時候,16周年又來到了人們的視野。二次創業、“三區三城”、轉型升級,這些一年來輪番“轟炸”的詞語對園區人來說已是耳熟能詳。

    “謀定而后動”,2009年 11月,經過半年多的醞釀,園區“轉型升級”產業發展規劃浮出水面;以這份規劃為核心,園區人在發展的戰略方向、評價標準、服務體系實現了一系列嬗變。在這份規劃的背后,凝聚的是園區人對自身變革的深度思考,交出的則是一份放眼未來的嶄新答卷。

    從“三駕馬車”到“八仙過海”

    ——“3+5”規劃布局產業新篇章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轉型升級成為全國上下普遍共識的今天,作為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國際合作示范區”的蘇州工業園區一直視“創新和率先”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如何繼續“領跑全國”?江蘇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為園區指明了發展方向:占領制高點、培育增長點。于是,有著規劃先行優良傳統的園區人再次“祭”出規劃這一法寶,做新做實產業規劃,占領產業發展高端,為下一階段的輝煌規劃出新藍圖。

    根據規劃,園區產業發展“3+5”的結構布局給人以重點突出、充滿活力的印象。將電子信息制造、機械制造、現代服務業等傳統主導產業作為“三駕馬車”做大做強,提高主導產業技術發展水平和規模能級,引導和推動產業向產業鏈和價值鏈兩端延伸,努力打造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內外銷相對均衡、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同時,在深度思考園區既有產業基礎和未來科技發展前沿的前提下,突出主導優勢,與南京、無錫、泰州等周邊地區錯位發展,有針對性地在納米光電新能源、生物醫藥、軟件及動漫游戲、融合通信、環保五個新興產業“布局謀篇”,其中,更是確立納米技術及運用作為園區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從而,以“八仙過海”的布局使打下了深厚產業基礎的園區經濟將逐步實現由量變向質變的完美轉換。

    如果說電子信息制造、機械制造已經進入成熟、穩定的高成長期,而以金融、物流、商務旅游等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服務業近年在園區則呈現出“井噴”的強勢發展。在蘇州,銀行總部匯聚金雞湖中央商務區已成為“大勢所趨”,以蘇州創投集團為代表的科技金融服務“風生水起”,而以母基金運作為核心的沙湖股權投資基金“呼之欲出”。園區物流幾乎每兩年就能推出一個創新的物流模式,蘇州物流中心已發展成一個集對外貿易、保稅物流、保稅加工、口岸作業、普通倉儲運輸物流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大型物流中心,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下依然逆勢達到8%的增長,實現513億美元的進出口監管貨值。 4月28日,蘇州工業園區被國家旅游局授予全國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中國商務旅游示范區”,這也是園區人在繼綜合保稅區、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區等之后,再一次在創新和示范上被授予“國字號”,延續了園區人在機制體制創新上的優良傳統和勇于探索的一貫風范。

    根據發展規劃,五大新興產業的發展布局已經確定。在不久的將來,納米技術、生物醫藥、半導體照明、融合通信等領域將成為園區新的支柱產業群,園區也將成為聚集各類創新要素的高端產業技術和新興業態的策源地。

    從世界“工業坊”到科技“小巨人”

    ——生產力發展要素的排序之變

    對一個開發區來說,吸引外資、國民生產總值、進出口總值等數值的高低似乎長久以來一直是人們考量開發區成功與否的標準,但在蘇州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的指揮棒已經使發展要素的排列圖譜發生了大變化,人才、研發中心、綠色GDP的多少成為園區人津津樂道的新話題,因為變革中的園區人深深知道,隱藏在這些詞語背后的正是掌握園區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

    幾間辦公室不到200平方米,區區8位員工!如果僅僅以傳統意義上的企業面積、員工數量等硬指標來判斷,毫無疑問,簽約園區生物納米園的第一家企業——博思維科公司委實小得“可憐”,可這家毫不起眼的企業、美國農業部認證的專業測試中心,其客戶大多來自美國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著名公司。 2010年,博思維科產值將達到1000萬元人民幣,人均產值超過120萬元。

    放眼生物納米園內,像博思維科這樣的“小巨人”企業比比皆是,同樣“個頭”雖小,能量卻很大——

    比如,去年入駐生物納米園的浩歐博生物,盡管目前只有28名員工,可從今年的發展形勢估計,2010年公司產值將達到3000萬元,明年則有望達到5000萬元;再比如,惠生電子,十幾個人的團隊,今年產值計劃達到2500萬元,人均產值達208萬元……

    事實上,生物納米園許多企業人均產值都超過了100萬元。正是眾多入駐企業的飛速發展,使得生物納米園在運營三年多的時間里就呈現出了幾何級的增長。“以前這里只是參觀點,現在已成為增長點,”生物納米園總經理劉毓文自豪地告訴記者,“2009年,園內150家企業,只有1家產值超過1000萬元;但2010年,保守估計,將有15家企業產值超過1000萬元,其中2家超過5000萬元。 ”

    同樣的發展奇跡在中小企業數量更龐大的國際科技園也可以看到:0.33平方公里的國際科技園的總產值超過了45億元,這相當于一塊足球場大小的土地上產出了1個億的GDP。

    這背后,是生產力發展方式的巨大轉變。

    以前,生產力發展更多強調單位面積內資金投入強度、勞動力密度,強調要素集聚的“規模優勢”,而如今,園區這些“小巨人”依靠技術優勢獨步天下,人才素質和技術在發展中的要素地位被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用時下的一個熱詞來描述,這顯然是更“低碳”的發展模式。

    短短幾年內,園區已聚集了1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生物醫藥、軟件及動漫游戲、納米光電新能源、生態環保等新興產業領域扮演著“小巨人”角色。園區科技局局長張東馳告訴記者,別看這里入駐的公司大多只有十幾個人甚至幾個人,辦公場所也只有幾十平方米,但是因為擁有核心技術,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市場競爭力強,一兩年內企業產值就達到上千萬元,利潤高達100%甚至300%。

    中小型科技企業的順利成長,對園區的成功轉型將起到關鍵的支撐作用。 2009年,園區專利申請4056件,同比增長30%,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占總量近50%,專利申請量和發明專利占比均居蘇州首位,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來自中小科技企業的專利申請占據了“半壁江山”。

    從建“高速公路”到造“樞紐”

    ——耦合式服務打造“親商”升級版

    拿什么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園區來?要靠好的創新創業環境。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蔣宏坤多次對園區提出要求,“園區要繼續在全國保持率先,就必須在原有優勢上不斷創新”。“園區為領軍人才專門舉辦這樣針對性很強的管理培訓班,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服務型政府傾力親商的理念,園區真的是把我們扶上馬,再送一程。 ”日前,在園區領軍人才管理培訓班的結業儀式上 ,蘇州吉瑪基因藥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佩琢博士動情地與30多位“同班同學”分享自己的體會。

    張佩琢的感慨發自內心。園區自2007年啟動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創業工程”以來,領軍人才和創業團隊加速聚集,眼下已擁有各類領軍人才132人,其中11人入圍國家“千人計劃”,省“雙創”、姑蘇領軍人才占我市的比重均超過了50%。但跟張佩琢創辦的吉瑪基因一樣,這些領軍人才項目目前大多處于創業初期,而且大多數是中小型企業,雖然技術領先,但這些各自領域內的專家剛剛從技術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轉變,很少有人在創業前接受過系統的管理培訓,難免會遇到融資、財務管理、人事管理、市場開拓等諸多問題和困惑。為此,從今年4月中旬開始,園區特地組織了第一期領軍人才管理培訓班,教領軍人才“轉型”學當老板。

    培訓班的牽頭單位是去年下半年新成立的園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這個中心通過整合現有政府服務資源、創新服務內涵和外延、提升服務深度和質量,對企業實施培育、培養,為區內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涵蓋融資、服務、信息等多方位的深入服務。

    園區的全方位服務使得企業發展的“關鍵的一跳”不再那么驚險,蘇州納通生物納米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百博士曾在美國工作多年,他對這種體貼入微的全方位服務感觸尤為深刻。“和美國的硅谷相比,在園區創業可以同時得到‘兩只手’的幫助,一只手是造就硅谷神話的風險投資,另一只手則是園區特有的政府扶持體系。 ”正是在這“兩只手”的幫助下,他研發的“新型無痛微針透皮控釋給藥系統”項目順利完成了產業化,并在今年年初與日本軟銀集團簽訂融資協議,3年后的銷售收入預計可達3億元。

    目前,園區共引進和設立了85家風險投資及擔保機構,管理和募集資金的規模超過180億元,成為省內創投資本集聚度最高的區域。與此同時,園區先后出臺了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性文件30多個,初步形成了設計人才服務、技術研發、產業促進、科技服務、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政策資金扶持體系。扶持創業,園區兩只“手”緊握在一起。

    針對中小科技企業缺乏資金進行大規模硬件投入的現實,園區還投資2.3億元,陸續建成一批針對集成電路、軟件、生物醫藥、納米、融合通信等近20個科技產業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同時引進了快速制造國家工程中心等30余個開放實驗室,形成各類國家級創新基地10個,打造出“孵化器+技術平臺+產業基地”一條龍產業孵化體系。

    站在開發建設16周年的節點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蘇州工業園區產業發展從“三駕馬車”到如今的“3+5”齊頭并進的格局,園區政府服務的載體從一站式行政服務中心擴展到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以及一站式的海歸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等,服務的運作模式和內容也悄然發生著變化,從主要為制造企業提供各種快速行政審批,擴展到如今涵蓋政策、信息、資源、金融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務,以及為中小型科技企業、海歸企業量身定制的個性化服務方案。

    如果把之前為企業提供的線性服務稱之為“高速公路”的話,那園區現在已經不滿足于修筑“高速公路”,而是致力于構筑全方位、多維度的“立交樞紐”,細分受眾、與時俱進,使“親商”服務也有“升級版”。力求為“3+5”產業格局下各種類型、不同層次產業的全面發展提供服務。

    16年來,園區不變的是親商理念,與時俱進的是親商服務的內涵和運作模式。□本報記者 凌燕斌 尤志卉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