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國貨遭政府采購歧視 后果十分嚴重
2010-5-26 0:5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商業賄賂等種種潛規則的作用下,政府采購招投標常出現國產品牌絕對讓道外資品牌的現象。
一家大型國有的通訊公司今年進行了高達幾個億的政府采購,在其設立的各種技術門檻前,國內只有一家企業幸運中標。《瞭望》新聞周刊最近走訪裝備制造業企業了解到,國家三令五申地要求政府采購優先采用國產品牌,但國產裝備制造產品始終遭遇較為嚴重的歧視性采購。我國裝備制造產品面對的客戶對象往往是壟斷國有企業、政府部門、大型工程等,政府采購的取舍對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記者發現,為了獲得政府采購的青睞,一些國內裝備制造業企業不惜用20%的收益投入到政府采購公關上來。這種風行的潛規則不僅打擊了國內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而且大量滋生腐敗,企業界深惡痛絕又無可奈何。
“潛規則”擋道優秀國貨
廣東康菱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柴油發電機已獲得廣東省名牌產品、廣東省著名商標等榮譽,然而該公司執行總裁李玉望卻十分失望地告訴本刊記者:“優質的產品在國內并非有好的出路,就是在家門口的重大工程招投標中,我們也屢屢落選。”
李玉望舉例說,如在東莞市新聞中心關于發電機組的招投標中,就硬性設立了門檻,必須具備一次性提供2000千瓦發電能力的條件,符合這種條件的只有外資品牌,而要滿足同樣的用電要求,國產品牌完全可以通過優化組合兩個1000千瓦的機組來實現,而且投資小、使用便捷。
“設立這道技術門檻就是要讓外資品牌唱‘獨角戲’,國產品牌無緣插足。在東莞人民醫院、廣電中心等建設中,我們也遭遇了同樣的問題,就這樣我們在家門口的角逐中多次不公平地落選了。”李玉望說。
在這種情形的政府采購下,國家此輪大規模的投資使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到底能嘗到多大甜頭呢?本刊記者采訪的多家裝備制造業企業都表達了同樣的擔憂和質疑。由于裝備制造業產品出口相對狹窄,如果一個企業不選擇國產品牌,就會導致一個行業都不選擇的后果。
企業“公關費”占兩成收入
多家裝備制造業企業向本刊記者反映,政府采購中對國產裝備產品存在著諸多偏見,如對國產產品始終抱有不信賴的態度,若選用了性價比高的國產品牌,一旦有了質量問題怕承擔責任。即使政府采購有時對國產產品敞開了門,也認為國產貨就應是便宜貨,便使勁壓價,逼著企業打“價格戰”,最終往往是產品價格最低且技術含量低的產品中標。
深圳市泰昂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所生產的站用電源設備在國際上都處于領先地位。該公司行政總裁黃靜宇告訴本刊記者,國家鼓勵技術創新,然而企業在政府采購中卻體會不到技術創新帶來的差別待遇,一些政府采購中卻偏偏選用落后淘汰技術的產品,令人費解,“我們的產品在各地的招投標中,各項技術指標都是領先的,卻常常因價格不能做到最低而被淘汰,一些技術被淘汰的產品反而能中標。我們的政府采購,為什么能接受高價采購外資品牌,卻只能低價采購國產品牌呢?”
政府采購中諸多不公平的現象帶來十分嚴重的后果。企業的自主創新成果得不到市場應有的尊重和認可,使企業越發失去自主創新的動力。而為了拿到政府采購的訂單,許多企業忙于搞關系,無心做研發。
深圳市泰昂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林痛心疾首地告訴本刊記者,一方面政府采購青睞于外資品牌,另一方面又對國產品牌拼命壓價,為了分到蛋糕,裝備制造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每年近兩成收入投入到人際公關上,而技術研發的投入只占5%,“這種現象使許多企業錯誤地認為,技術創新無出路,只有搞好人脈關系才是正途,更為腐敗提供了溫床。”
呼喚公平科學的采購體系
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面對的客戶對象往往是國有壟斷企業、政府部門、大型工程等,政府采購對于培育、扶持、壯大民族品牌的裝備制造業有著十分重要的鼓勵示范作用。國外許多知名品牌產品都是依靠政府采購培育扶持壯大的。如韓國支持發展民族汽車業,大力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推廣。
我國雖然三令五申要求政府采購應優先采用國產品牌,然而由于缺乏公平科學的采購體系,現實情況并不理想。國內裝備制造業界強烈疾呼,應盡快健全完善公平科學的采購體系,從而大力采用國產品牌的裝備制造。
廣東易事特電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何思模建議,國家在政府采購項目中應硬性規定國產化的比例,以確保國產品牌被優先采購。如要購買進口產品必須進行特批,由紀委、審計、科技、中介等多個部門聯合進行審批,并對國內有無替代產品進行調查,如國產品牌沒有達到采購要求時,應對外資品牌產品的性價比進行充分論證考察。
金林等業內人士則認為,政府采購在行業內有著指引標桿作用,若不健康發展將扼殺產業的生機與活力,因而對政府采購應給予高度重視和規范。他建議,應建立政府采購隨機抽取的專家庫,“健康科學的招投標應是專家作主而不是領導當家”,并實行量化的技術指標,而不是靠主觀的人為打分,防范人為操作導致的不公平因素。